登录

预印本


分类

预印本

图5:各学科预印本首次在线发布日期与期刊/会议正式发表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6]
文章

图8:各学科的预印本发表率[6]
文章

org为代表的多学科预印本平台拥有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吸引学者发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文章

02物理学预印本平台的现状观察
文章

从年度发文量的变化来看,物理学预印本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
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物理学预印本发文量出现显著跃升(较前一年增长8.9%),这一现象或与全球疫情背景密切相关。
文章

图3:1991-2024年物理学预印本年度发文量情况
文章

图9:物理学预印本发布平台(前6)分布情况
文章

期刊发表环节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物理学预印本的质量优势。
文章

物理学预印本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变化上,更反映在成果传播的时效性层面。
文章

相较于其他学科,物理学预印本平台的分布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
文章

细分来看,粒子与高能物理(超37万篇)、核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超32万篇)以及量子物理(超20万篇)三大子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贡献了物理学预印本的主要发文量,成为推动该学科前沿研究交流的核心力量。
文章

这种集中化现象折射出物理学预印本文化的独特优势:统一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学术交流效率,稳定的基础设施保障了研究成果的快速传播。
文章

org上物理学预印本《ForcePrevalenceAnalysis》的作者积极寻求电气工程领域学者的意见
文章

org上高影响力的物理学预印本书单《SparkingPhysicsPreprints》,覆盖量子计算、天体物理和生物物理等众多细分领域,欢迎探索!
文章

图10:arXiv物理学预印本发布量在前6平台中的相对占比情况
文章

org上高浏览量的生物学预印本书单《SparkingBiologyPreprints》,涵盖众多细分领域,欢迎探索!
文章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生物学预印本的看法,也欢迎您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文章

从发展历程来看,生物学预印本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文章

Dimensions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0年,生物学预印本发文量年均增长率高达58.4%,呈现指数级增长,引用量年均增长率达78.6%,超过发文量增速。
文章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了一项名为“信息交换小组”(IEGs)的实验,开始流通生物学预印本
文章

此后,生物学预印本平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科研交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

这些指标共同反映出生物学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物学发文量并未拔得头筹,但其引用量却遥遥领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物学领域预印本成果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知识传播效率。
文章

从纵向发展来看,2016年至2022年间工程学科预印本发文量持续增长,并于2022年达到峰值,此后小幅回落。
文章

SSRN平台的生物学预印本发文量在2022-2023年间同样经历了先激增后骤降的剧烈变化。
文章

org等众多平台,这些平台共同构成了生物学预印本发表的重要阵地,与bioRxiv呈分庭抗礼之势。
文章

作为SpringerNature旗下预印本平台,ResearchSquare凭借母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其生物学预印本发文量曾实现快速增长。
文章

值得关注的是,ResearchSquare和SSRN的生物学预印本发文量经历了剧烈波动。
文章

图7:生物学预印本发文平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Dimensions)
文章

数据显示,就生物学预印本发文总量而言,该平台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文章

需特别指出的是,除bioRxiv外,生物学预印本还广泛分布于ResearchSquare、arXiv、Preprints.
文章

图3:2013年及之后生物学预印本年度发文量及引用量趋势(数据来源:Dimensions)
文章

除发表和引用规模上的变化,生物学预印本在成果传播的时效性层面表现突出。
文章

2013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推出了专注于生物学领域的预印本平台bioRxiv。
文章

生物学领域的预印本平台分布呈现分散化态势,这一现象与物理学领域不同。
文章

而且生物学领域的预印本最终发表到期刊的比例达到48%,超过各学科的平均水平41%。
文章

在本期“学科脉动”中,我们探讨了工程学科预印本的发展现状。
文章

这些专业化平台的出现体现了国内对推动工程学科预印本发布的积极支持,它们在聚集垂直领域的研究和学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特定学科提供更加精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从而促进领域内知识的深度挖掘。
文章

从工程学科预印本的发布量来看,主要平台的分布呈现出集中趋势。
文章

根据Dimensions数据库的最新统计,工程学科预印本发布的前五大平台分别为:arXiv、SSRN、ResearchSquare、Preprints.
文章

匿名预印本可能导致编辑难以验证其真实性,进而影响审稿的效率。
文章

|预印本知多少(十四)-MDPI开放科学的博文发布预印本会影响双盲评审的匿名性吗?
文章

不过对于是否接受已发布预印本的稿件,不同出版方的双盲评审政策可能各不相同。
文章

发布预印本会影响双盲评审的匿名性吗?
文章

面对这种情况,实行双盲评审的出版物(期刊/会议论文等)是否接受已发布预印本的稿件?
文章

在前两期的“学科脉动”栏目中,我们聚焦工程学科预印本生态,深度剖析了该领域的发文动态与预印本接受度现状,展现了工程学科科研成果传播的生动实践。
文章

图3:不同国家/地区工程学领域学者预印本采用情况对比[2]
文章

让我们一起揭开工程学科预印本背后的无限可能吧!
文章

图2:(a)查看/下载预印本的情况;
文章

正如我们在上一期展示的数据指出,工程学领域的预印本发文量和引用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成为发文量排名第四大的学科。
文章

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我们对当前工程学领域预印本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文章

物理学预印本:从学术传播工具到科研身份认同的数字场域|学科脉动(四)-MDPI开放科学的博文物理学预印本:从学术传播工具到科研身份认同的数字场域|学科脉动(四)精选
文章

这种基于预印本平台的身份建构范式,揭示了数字时代学术生态的深层变革逻辑——物理学预印本社区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学科乃至整个学术界提供了“以学者为中心”的开放科学范本。
文章

01从发文量看物理学预印本的演进轨迹
文章

org上发布的物理学预印本《时间概念的再思考》自2022年首次发表后持续更新,现已更新至93版
文章

本期,我们将目光转向物理学领域——这个始终站在开放科学交流前沿的基础学科,探寻物理学预印本文化背后蕴含的科学交流智慧,领略这一领域独特的学术传播景观。
文章

01生物学预印本发文及引用情况一览
文章

继工程学和物理学之后,本期“学科脉动”将继续带领大家探索生物学领域预印本的动态图景,帮助科研工作者与关注学术前沿的读者把握生命科学领域预印本的发展脉络。
文章

平台

根据Dimensions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30日,全球预印本平台中工程学科领域的发文量已突破55万篇,在学科发文量排名中位列第四,仅次于物理学(130万+)、数学(100万+)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92万+)。
文章

org为代表其他预印本平台在生物学领域发文量也呈增长趋势。
文章

图9:多科学预印本平台生物学年度发文情况(数据来源:Dimensions)
文章

早在2017年,学术界就关注到生命科学预印本平台分散化的问题——ASAPbio联合NIH、WellcomeTrust等机构发起倡议,呼吁建立"一站式"预印本中心。
文章

此外,生物学研究的复杂性也促使着预印本平台功能的扩展。
文章

02生物预印本平台的现状观察
文章

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电子学报》迈出了更为开放的一步,该刊在其“出版道德规范”中明确表明“接受首次在非营利性质的预印本平台上投稿的文章”,为工程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交流选择[10]。
文章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刊,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GeotechnicalEngineering(JRMGE)与爱思唯尔合作出版,遵循爱思唯尔的预印本政策,不将以电子预印本形式发布的稿件视为提前发表[8]。
文章

这些政策调整充分反映了预印本在工程学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展现了出版界对开放科学理念的积极响应。
文章

(1)CHINAROCK2025年第二十二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将预印本平台列为4种论文发表方式之一,鼓励参会者通过这种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11]。
文章

(2)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协会,IEEE在其举办的会议中对预印本持支持态度,提倡学者利用预印本平台来促进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与合作[12]。
文章

例如,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与ChinaXiv合作共建了“中国生物工程预印本出版平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与ChinaXiv联合推出了岩石力学预印本平台eRock,而《半导体学报》则上线了专注于半导体领域的预印本平台JOSarXiv。
文章

总体而言,虽然细分平台在特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综合性预印本平台凭借其广泛的覆盖范围、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更高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是工程学者发布和获取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
文章

与此同时,国内工程学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呈现出更加细分的特点。
文章

全球知名的预印本平台,如arXiv、SSRN和Preprints.
文章

尝试

(1)第一次预印本尝试
文章

时间来到2013年,PeerJ预印本与bioRxiv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学界开启第三次预印本尝试。
文章

这标志着生物学界第一次预印本尝试以失败告终。
文章

(2)第二次预印本尝试
文章

(3)第三次预印本尝试
文章

学者

然而,数据同样显示,实际提交过预印本的学者比例相对偏低,这主要与部分学者更倾向于依赖传统学术评价标准(如作者是谁、是否经过同行评审等)有关[1]。
文章

存在

期刊审稿通常要求作者在提交时披露预印本的存在。
文章

在工程学领域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带大家“数”览了工程学科预印本的现状——从发文量到引用量,再到平台建设,用数据描绘了预印本在工程学领域的蓬勃景象!
文章

发表

图1:预印本发表量Top6学科的发文及引用情况(数据来源:Dimensions)
文章

图6:各学科的预印本发表率[5]
文章

发文量

其中,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这一子学科的预印本发文量最高,几乎占到该领域发文总量的1/4,反映了对快速分享科研成果的迫切需求;
文章

匿名

有学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如果预印本匿名发布,是不是就能有效避免预印本发布和双盲评审之间的矛盾?
文章

优势

交流

首先,正如在上文中指出,物理学是最早采用预印本交流的学科之一,其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传播范式。
文章

例如,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生物学领域开放科学和预印本交流的非营利组织,ASAPbio在其实践过程中,推荐和支持交互式计算文档工具JupyterNotebook,用于增强生物学研究的透明性、可重复性和协作性[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