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疫治疗


分类

难题

肠道共生菌研究有望攻克实体瘤免疫治疗难题
文章

队列患者

研究团队利用免疫治疗队列患者的粪便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结合临床预后信息,筛选出与免疫治疗预后良好密切相关的肠道共生菌菲氏阿利斯特菌。
文章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利用免疫治疗队列患者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菲氏阿利斯特菌的肠道丰度与患者较好的免疫治疗预后密切相关。
文章

获益

进一步地,研究团队纳入了48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发现对于原发性和转移性患者,基线肿瘤抗原呈递肥大细胞浸润均为抗PD-1免疫治疗获益的独立预测因素。
文章

药物

Ling等人开展了一项可行性研究,对两名接受溶瘤免疫治疗药物CAN-3110治疗的复发性GBM患者[2,3],进行了复发性肿瘤活检样本的系列多组学分析。
文章

每次活检时,还会注射一剂CAN-3110(一种源于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溶瘤免疫治疗药物[2])。
文章

策略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免疫衰老在肿瘤免疫治疗耐药中的关键作用,并创新性地提出抗衰老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
文章

疗效

两名患者均呈现积极临床结局(病理缓解或疾病稳定),这对“依赖传统影像学评估GBM免疫治疗疗效”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挑战。
文章

同样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制定“脑肿瘤免疫治疗疗效与毒性评估标准”。
文章

肿瘤下方的MRI示意图显示,肿瘤影像学表现复杂,无法精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文章

机制

这些创新不仅是对传统肿瘤免疫治疗机制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微生物干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

应答

而系列活检能更真实地反映肿瘤状态,区分肿瘤进展与假性进展,并深入解析肿瘤演化过程及其对免疫治疗的应答。
文章

二期临床试验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团队开展了首个抗衰老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二期临床试验(COIS-01)。
文章

&rdquo

色甘酸钠+免疫治疗
文章

事件

2025-07-24

7月2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团队徐瑞华联合陆军军医大学副教授赵霞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菲氏阿利斯特菌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并深入揭示了其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联合治疗策略
文章

效果

研究团队证实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衰老是导致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并在动物模型和二期临床试验中,证实抗衰老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显著提升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治疗响应率,且大幅降低毒副作用。
文章

7月2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团队徐瑞华联合陆军军医大学副教授赵霞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菲氏阿利斯特菌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并深入揭示了其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联合治疗策略。
文章

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文章

B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表达,使得肿瘤组织局部CXCL16浓度升高,最终招募表达对应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6(CXCR6)的效应性CD8+T细胞浸润至肿瘤,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为增敏免疫治疗提出了新的潜在联合治疗策略。
文章

在纳入该项研究的患者中,100%接受过免疫治疗、100%接受过紫杉类化疗药物、90%接受过抗血管靶向治疗、40%具有超过3处的转移灶、30%接受过2线以上治疗,目前在临床上认为几乎“
文章

Ling等人开展了一项可行性研究,对两名接受溶瘤免疫治疗药物CAN-3110治疗的复发性GBM患者[2,3],进行了复发性肿瘤活检样本的系列多组学分析。
文章

本综述系统性地梳理了肿瘤微生物群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总结了其在免疫调节、肿瘤进展以及治疗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文章

这篇综述中,作者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了黑色素瘤的现有治疗方案,尤其聚焦于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同时详尽分析了治疗耐药性的潜在机制;
文章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系统性恶性肿瘤治疗取得显著进展,而SRS和SFR与这些方案协同作用,在提升患者生存率中扮演关键角色。
文章

创新靶向免疫治疗策略临床研究,将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从既往的约10%大幅提升到50%。
文章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孙星宇医生团队在Taylor&Francis旗下期刊CancerBiology&Therapy发表综述文章Thecriticalroleoftumormicrobiomeincancerimmunotherapy,区分了肿瘤微生物群与肠道微生物群在免疫治疗中的不同机制和作用路径,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疗法、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疗法等在内的多种免疫治疗方式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文章

影响

综上,研究团队聚焦于提高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的临床需求,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筛选并验证了具有免疫增效作用的关键肠道共生菌菲氏阿利斯特菌,系统揭示了其增强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具体机制。
文章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利用免疫治疗队列患者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菲氏阿利斯特菌的肠道丰度与患者较好的免疫治疗预后密切相关。
文章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孙星宇医生团队在Taylor&Francis旗下期刊CancerBiology&Therapy发表综述文章Thecriticalroleoftumormicrobiomeincancerimmunotherapy,区分了肿瘤微生物群与肠道微生物群在免疫治疗中的不同机制和作用路径,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疗法、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疗法等在内的多种免疫治疗方式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文章

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疗法、癌症疫苗以及溶瘤病毒疗法等多种免疫治疗方式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文章

这些创新不仅是对传统肿瘤免疫治疗机制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微生物干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

B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表达,使得肿瘤组织局部CXCL16浓度升高,最终招募表达对应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6(CXCR6)的效应性CD8+T细胞浸润至肿瘤,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为增敏免疫治疗提出了新的潜在联合治疗策略。
文章

7月2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团队徐瑞华联合陆军军医大学副教授赵霞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菲氏阿利斯特菌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并深入揭示了其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联合治疗策略。
文章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系统性恶性肿瘤治疗取得显著进展,而SRS和SFR与这些方案协同作用,在提升患者生存率中扮演关键角色。
文章

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文章

独家专访|西南医科大学:肿瘤微生物组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关键作用-Taylor&Francis学术服务的博文独家专访|西南医科大学:肿瘤微生物组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关键作用精选
文章

本综述系统性地梳理了肿瘤微生物群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总结了其在免疫调节、肿瘤进展以及治疗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文章

这一发现恰逢调节性T细胞被广泛认可为免疫主要调控者之际,揭示了不同细胞类型间免疫调控的共同逻辑,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策略开辟了新路径。
文章

然而,多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单药应答率极低,例如结直肠癌患者中超过95%为微卫星稳定型肠癌,其免疫治疗应答率仅为1-2%。
文章

因此,如何逆转实体瘤的免疫治疗耐药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大难题。
文章

”周挺表示,面对复杂的肿瘤,人类的免疫治疗武器库并不充足。
文章

的全新机制,为破解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文章

ADRIATIC试验中,接受度伐利尤单抗治疗的患者显示出了显著的总生存获益,三年总生存率高达57%,度伐利尤单抗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治疗新标准。
文章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罕见肿瘤(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ADRIATIC临床研究的全球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主要研究者程颖教授表示:“近几十年来,针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甚微,而此次获批标志着度伐利尤单抗成为数十年来首个且唯一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方案,将为中国的该类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文章

这不仅有望革新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更重要的是将助力全期别小细胞肺癌患者改善其预后。
文章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总经理关冬梅表示:“此次获批意味着度伐利尤单抗已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同时获批用于局限期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
文章

该研究团队此前的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一种通用的mRNA疫苗增强了一种名为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文章

机制,为破解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文章

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明确区分了肿瘤微生物群与肠道微生物群在免疫治疗中的不同机制和作用途径。
文章

首先,我们首次系统地比较了肿瘤微生物群与肠道微生物群在免疫治疗中的不同作用途径,强调了肿瘤局部微生物组成的独特生态位和免疫调节能力,这一视角在当前多数研究中容易被忽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