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每3位患者中竟有2人不知自己有糖尿病?这些知识你得懂!|预印生活快线(三)-MDPI开放科学的博文


速读:在我国,20岁~3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超过3%,发病趋势明显年轻化[6],打破了“糖尿病是老年病”的传统认知。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有36.7%,这意味着每3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约2人尚未察觉自身患病[2]。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获得性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1]。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关键突破,介绍这些研究进展。 正值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整理了相关领域的预印本研究:这既是帮助您更清楚地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窗口,也是我们共同推动全球防治研究持续进步的途径——我们期待通过预印本推动知识即时流动,实现更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并促进疾病整体防治水平的提升。
每3位患者中竟有2人不知自己有糖尿病?这些知识你得懂!| 预印生活快线(三)

精选

已有 239 次阅读

2025-11-13 17:57

| 个人分类: 预印本专栏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年最新发布的《糖尿病地图集》,中国以1.48亿的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居 全球首位 [1];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糖尿病 知晓率仅有36.7% ,这意味着每3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约2人尚未察觉自身患病[2]。这一数字的背后,不仅提醒我们糖尿病防控形势的严峻,也凸显了 科学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距离 。

作为致力于加速科研交流的预印本平台,Preprints.org相信知识共享即是健康守护。正值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整理了相关领域的预印本研究:这既是帮助您更清楚地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窗口,也是我们共同推动全球防治研究持续进步的途径——我们期待 通过预印本推动知识即时流动 ,实现更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并促进疾病整体防治水平的提升。

特别声明:

本文参考了Preprints.org平台的多项预印本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意在为您的健康生活提供科学参考。需特别说明的是, 本文内容仅作健康科普用途,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建议 。若您出现任何健康异常症状, 请及时咨询执业医师 。

欢迎浏览Preprints.org官网了解更多有关平台和预印本的信息:

https://www.preprints.org/?mtm_campaign=sciencenet-post

01 两分钟读懂糖尿病

(1) 病因与分类

糖尿病一种由 胰岛素分泌不足 或 利用障碍 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严重慢性疾病[1]。临床上,糖尿病常见类型分为 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 和 妊娠糖尿病 3类,我国糖尿病人群中 T2DM患者占90%以上 [2]。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 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胰岛β细胞 所致[3];

2型糖尿病的发病多与个人 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久坐、吸烟等)有关[4];

妊娠糖尿病则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 在妊娠期因妊娠诱发的暂时性糖尿病 [5]。

表1:糖代谢状态分类(WHO 1999年)[2]

2.jpg

在我国,20岁~3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超过3%,发病趋势明显年轻化[6],打破了“糖尿病是老年病”的传统认知。那么, 罹患糖尿病对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对其高度重视?

(2) 常见并发症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糖尿病并非单纯的“血糖高”,而是会引发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乃至寿命都构成潜在威胁:

肾病、肠胃病

糖尿病的代谢异常会导致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会损害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进而 引发糖尿病肾脏疾病(DKD) ,该病的主要表现是尿中蛋白增多和肾功能不断恶化。作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DKD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 20%至50% [7]。

此外,糖尿病还可累及胃肠道,引发 食管、胃及肠道 等多部位病变,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反流、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8]。研究还发现, DKD进展与胃肠道症状相关 ——进展性DK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9]。

血脑屏障功能及痴呆

长期血糖偏高会悄悄伤害大脑:它会让大脑的“保护屏障”变脆弱,有害物质更容易进去;还会让大脑没法正常利用糖分,慢慢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再加上身体里的炎症和有害物质堆积,会损伤大脑里的神经细胞,最后让人更容易出现 记忆力下降、认知变差 ,甚至得 老年痴呆 的风险[10]。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 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 ,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获得性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1]。高糖环境使光感受器细胞 代谢亢进 ,产生过量的 视网膜内活性氧(ROS) ,这些物质会损伤细胞的核心结构,从而引发一系列破坏性反应,导致 视网膜血管渗漏和神经细胞加速死亡[12,13] 。

然而,上述症状仅是糖尿病危害的冰山一角,远非全部——糖尿病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组织与器官[10]。因此,早期诊断与干预是阻断其进展的关键。幸运的是,不断深入的医学研究正在不断为此绘制新的“路线图”。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关键突破,介绍这些研究进展。

02 糖尿病防治前沿

(1) 糖尿病预警,看眼就知道?

在糖尿病早期诊断的探索中,多项研究将目光投向了眼部这一“窗口”,试图通过精准识别视网膜病变来捕捉疾病的早期信号。

其中一项研究聚焦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前的血管损伤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 超像素分割(SpS)算法 ,通过分析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提取了脉络膜面积(CA)与脉络膜光学图像密度(COID)两个核心参数。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CA显著减小,而COID显著升高 。这证实了CA和COID可作为糖尿病早期眼部血管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易推广的检测方法,有望在视网膜病变发生前发现血管异常[14]。

另一项研究则致力于 解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诊断的瓶颈问题 。 针对传统手动阅片效率低下、以及现有AI模型在多阶段诊断中准确率不足的情况,该研究设计了 两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诊断方案 :一种是对眼底照片进行图像增强(如提升对比度、锐化细节)后再输入AI模型进行训练;另一种则是直接使用原始图像。

结果对比鲜明:经过图像增强的方案,其AI诊断准确率高达98.7%,能够精准区分从无病变到严重病变的各个阶段;而未经优化的方案,准确率仅为80%多。该研究开发出能 识别视网膜病变五个阶段(无、轻度、中度、重度、增殖性)的深度学习模型 ,证实了图像增强能显著提升AI的诊断性能,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一种接近专家水平、适用于大规模筛查的自动化诊断方案[15]。

3.png

图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五期(按严重程度排序)[15]

(2) AI预测糖尿病,到底有多准?

有研究采用5个公开数据集,比较评估了多种 机器学习(ML)模型与深度学习(DL)模型 在糖尿病进展预测中的性能。结果显示,模型性能高度依赖数据集特性。具体而言, ML模型适合小样本、结构化数据集(如基层医疗筛查),DL模型适合大样本、高维度数据集(如大型医院大数据分析) ,且糖尿病预测模型选择需结合数据集规模、特征类型,不可直接套用文献基准,需用机构实际数据验证[16]。

同时,也有研究者开始探索 通用人工智能 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潜力。 例如,一项研究系统评估了ChatGPT在糖尿病预测中的表现。研究以血糖、血压、BMI等患者数据为输入,基于真实数据集,测试了零样本(直接提问)、少样本(提供示例)、链式思考(逐步推理)等多种交互方式,并优化了提问设计与关键数据筛选。结果显示,ChatGPT 的糖尿病预测准确率最高可达77%左右。尽管 ChatGPT整体未超越传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 ,但可作为 疾病预测的补充工具 ,通过数据预处理与结果解读辅助医生决策 [17]。

每一项前沿探索都令人振奋,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开放、无障碍的学术交流中加速流动,碰撞出新的火花,并最终转化为普惠的诊疗利器,守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希望。

为方便大家系统阅读,我们特将本文参考的多篇预印本(均已通过同行评审后正式发表于MDPI期刊)整理成 《2025 World Diabetes Day Special》主题书单 ,欢迎点击探索!

参考文献

[1] IDF. IDF Diabetes Atlas 2025.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 17 , 16-139.

[3] 俞慧友; 李静月. 1型糖尿病发病新机制发现. 科技日报 2025 , 002 .

[4] Ardisson Korat, A. V.; Willett, W. C.; Hu, F. B. Diet, lifestyle,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es: a review from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Nurses' Health Study 2,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Current Nutrition Reports 2014 , 3 , 345–354.

[5] 关怀; 尚丽新. 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现状.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5 , 31 , 91-94.

[6] 张智超. 糖尿病年龄分布特点及发病年轻化相关因素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 22 , 1304-1305.

[7] Jonny, J.; Sitepu, E.C.; Lister, I.N.E.; Chiuman, L.; Putranto, T.A. The Potential of Anti-Inflammatory DC Immunotherapy in Improving Proteinuria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Vaccines 2024 , 12 , 972.

[8] Du, Y. T.; Rayner, C. K.; Jones, K. L.; Talley, N. J.; Horowitz, M.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Diabetes: Prevalence, Assessment,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Diabetes care 2018 , 41 , 627–637.

[9] Fedulovs, A.; Tzivian, L.; Zalizko, P.; Ivanova, S.; Bumane, R.; Janeviča, J.; Krūzmane, L.; Krustins, E.; Sokolovska, J.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Type I Diabetes. Biomedicines 2023 , 11 , 2679.

[10] Wątroba, M.; Grabowska, A.D.; Szukiewicz, D. Effects of Diabetes Mellitus-Related Dysglycemia on the Functions of Blood–Brain Barrier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t. J. Mol. Sci. 2023 , 24 , 10069.

[11] Taylor, B.E.; Howell, S.J.; Lee, C.; Taylor, Z.; Barber, K.; Taylor, P.R. Diabetes-Mediated STEAP4 Enhances Retinal Oxidative Stress and Impacts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ntioxidants 2025 , 14 , 205.

[12] Du, Y.; Veenstra, A.; Palczewski, K.; Kern, T.S. Photoreceptor Cells 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Diabetes-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Local Inflammation in the Ret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 110 , 16586–16591.

[13] Kowluru, R. A.; Chan, P.-S. Oxidative stress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2007 , 43603.

[14] Otin, S.; Mallen-Gracia, V.; Pérez-Maña, L.; Ávila, F.J.; García-Martin, E. A Superpixel-Based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Optical Density Changes in Choroid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s of Diabetic Patients. Sensors 2025 , 25 , 3619.

[15] Alwakid, G.; Gouda, W.; Humayun, M. Deep Learning-Based Predi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Using CLAHE and ESRGAN for Enhancement. Healthcare 2023 , 11 , 863.

[16] Ayoade, O.B.; Shahrestani, S.; Ruan, C.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Predicting Diabetes Progress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Electronics 2025 , 14 , 2583.

[17] Alomari, E. Evaluating ChatGPT for Disease Predi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BioMedInformatics 2025 , 5 , 33.

尾图.jpg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10116.html

上一篇: Social Sciences:职场人别躺平!如何打破拖延的恶性循环? 下一篇: Metals:吉林大学的张志强教授创建特刊——轻质金属材料的成形与加工技术

主题:糖尿病|健康|预印本|每3位患者中竟有2人|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