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科学》老年的生命力:一位人类学家直面衰老迷思,驳斥“老年人无用论”
精选
已有 366 次阅读
2025-11-9 09:31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科学》 老年的生命力:一位人类学家直面衰老迷思,驳斥 “老年人无用论”
作者:迈克尔 ·A. 戈德曼(Michael A. Goldman)
作者信息与机构
尽管存在少量挫折,且不同人群间差异显著,但人类寿命总体仍在延长。人类学家迈克尔 ·格文(Michael Gurven)认为,人体的“设计寿命”约为70年——这一观点正是他新书《七十年》(*Seven Decades*)书名的灵感来源。该书融合了进化生物学、比较人类学、现代衰老研究及大量数据,内容详实。不过,书中虽包含海量数据、图表、附录与注释,却难以从中找到能明确证明“70年是人类固有寿命”的直接证据。好在,即便不认同格文的“七十年假说”,读者仍能享受这本书带来的知识探索之旅。
作为人类学家,格文提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观点:某些当代自给自足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早期狩猎采集者相似,研究这些群体的衰老、寿命及健康寿命,能大幅加深我们对现代发达社会中衰老问题的理解。他也坦诚地指出了这类研究的局限性,例如部分群体缺乏书面出生与死亡记录、数字认知能力有限等,这些因素都给年龄分布研究带来了挑战。格文在书中写道: “主流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生物学事实:人体的‘设计寿命’约为70年,这种寿命长度不仅是近几个世纪的事实,更是数千年来的常态。过去两个世纪里,人类预期寿命的大幅提升,更多是因为能活到老年的人口比例增加,而非人类固有寿命本身出现了显著延长。”

配图:将老年重新定义为 “持续发挥价值的阶段”,能让所有人受益。
格文指出,人类 “70年寿命”的特征可追溯至5万多年前,“并非在约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后才出现,更不可能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甚至工业革命后才形成”。他与同事通过化石估算古人类年龄及古代人口的年龄分布,但化石记录存在数量稀少、分布不均的问题——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骨骼往往比其他年龄段的骨骼保存得更差,这导致对年龄分布两极的估算结果偏低。尽管格文在推翻“古人类通常早逝”这一观点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相关基础数据的分析仍有很大深入空间。
人类通常能在停止繁殖后仍存活数十年,这在动物界十分罕见。格文对此的解释是:繁殖后寿命具有进化优势,尤其在 “代际协作”的背景下——这种协作模式在人类物种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占据核心地位。他认为,老年人并非通过直接繁殖,而是通过提供食物、传授知识、协调矛盾、传承文化等方式为群体生存做贡献。格文在齐马内人(Tsimane)及其他“狩猎-农耕混合群体”中的实地研究表明,这类贡献角色往往能延续到个体60、70多岁。
格文对精准医疗持怀疑态度。尽管他承认 “根据个体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定制医疗方案”具有潜力,但他认为,公共卫生、环境干预与社会改革能带来更显著的健康收益。不过,他对精准医疗的否定可能低估了其价值——精准医疗在诊断、预防策略、降低医疗成本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以及开拓新治疗途径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更不用说,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寿命的影响,本就应成为当代所有关于寿命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文既批判现代生活方式,也驳斥过度简化的 “远古生活优越论”。他探讨了慢性病高发、孤独流行病,以及“寿命延长”与“有意义参与社会”之间的脱节等问题。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观点之一是:现代化对衰老的影响兼具利弊——城市化带来了安全与资源保障,却也加剧了社会隔离与久坐行为。他指出,自给自足群体的久坐时间可能与西方人相当,但他们的坐姿、活动模式及社会融入度与西方人存在本质差异。
书中关于 “老年遗弃”“孤独”与“衰老心理学”的章节,着重阐述了社会预期对衰老结果的影响。例如,格文提到,若老年人预期自己会变得虚弱、脱离社会,他们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功能衰退的概率会更高;相反,在视老年人为“智慧宝库”的社会中,老年人的晚年健康状况往往更好——这一观点得到了民族志数据与纵向研究数据的双重支持。
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不存在 “退休”概念:老年人会以有意义的方式持续贡献,直至生命尽头。格文写道:“中老年人提供的物资与服务,绝非闲暇时的爱好。劳动分工与‘重视年龄积累的经验’,是‘人之为人’的核心特征。”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应将衰老重新定义为“持续发挥价值的阶段”,而非“无用的阶段”。
无论是否认同 “70年寿命是人类必然上限”,《七十年》都是一部深入探索衰老生物学、经济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洞见之作。该书探讨的主题对我们的社会日益重要,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即将步入老年的人群,都值得一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503882.html
上一篇: 太平洋底富氢热液系统 下一篇: 食物匮乏引发的跨代长寿效应:溶酶体如何调控表观遗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