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出发
精选
已有 5084 次阅读
2024-7-6 09:23
|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出发——这个动感十足的词,我是喜欢的。
出发,去远方、去近处,都是令人精神振奋、容光焕发的。去一个未知、熟知的地方,都有新鲜的元素在。同行者可以不同,使用的交通工具可以不同。如果双腿也算自带的交通工具,那出发后的旅行,可以是步行、骑行、车行、舟行、飞行。每一种行走方式,都有优长与短板。我最喜欢的还是坐着车出行,无论是两轮车、四轮车,无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稳稳当当地坐着,贴着地面前行很踏实,有时候也很惬意。如画风景徐徐展开,或者快速掠过,都是愉悦身心的。
打开稿纸,或进入网页,也是 一种出发。17年前,入驻科学网开博客是一种出发。今天,总访问量过千万之后的博客更新,也是一种出发。17年前出发时忐忑不安;十七年后的出发,心态平和了许多。在抒写自己的同时结识新朋友,在传播“旧知”的同时获取新知,科学网的新闻、博客、评论都让我获益。新闻、博客、评论里的某一句话触动了我,我会欣然命笔、欣然操纵鼠标和键盘、欣然更新思想和文字。
博客两次截屏(2024-07-06 5:55和6:28)
42年前的出发,是最激动“少年心”的。如果17岁还算少年。那年八月,第一次去省会参加军校招生的体检,无疑是心潮澎湃的。哥哥对省会很熟悉,那里是他读书的地方。著名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他不陌生。哥哥非常重视这次体检,他全程陪同,做了导医。在陌生的医院里上上下下、东奔西走,我是懵懂的。哥哥是清醒的,他好似现在的体检中心的指示牌一样,随时告知我下一步该去哪里。眼科、内外科、耳鼻喉科,等等;验血、验尿,留标本等等。哥哥轻车熟路,弟弟如影随形。很快就完成了体检。
下一次出发,就是天亮前就离开村庄,去县城赶上405次列车,前往郑州报到。这次出发,有考入同校同系的赵同学相伴。此后的返校,我们经常结伴同行。
军校刚刚毕业的我,独自出发,前往距离家乡1800公里的地方。现在看起来,有些悲壮。当时只觉得豪壮。进入90年代第三个年头,我又独自出发了。这次是奔向我在日记里表示向往的京城。落脚点,不陌生。那里有我的同学们。
各奔前程数年之后,同学们在京城北郊聚会了。他们仨都已经进入了婚姻之城。我刚刚开始攻击“城堡”。营房隔壁的小饭店,聚餐后的合影,成了一个见证。这样的聚会,坚持了数年。近17年前,一位同学早逝,降低了聚会的频率。惋惜、沉重的话题无法回避。生存者,仍然要不断出发,不断前行,创造或者守成。
进入21世纪之后,各地不断有同学解甲归田。有的仍然坚守大地测量的田,有的选择了耕耘其他专业的田。我名义上,没有改行;可是工作性质与21年前大不一样了。即使是野外观测,感受也是大不一样。
同学们分散到了多个行业,分头再出发。去年和今年,已经有人到退休点报到。后年年底,80名同期入学的同学中用童声演唱过《蜗牛与黄鹂鸟》的,从苍声到苍髯的,也将步入花甲之年。无论他的选择如何,都面临着一次再出发。
花甲之年的再出发,好像是令人神往了一样。真有些不可思异。
30年前,我出发去亚热带地区执行测量任务时,心情并不轻松。我也不知道,会面临持续240天的测区生活。
五六天的军列行程之后,我们进驻了一座荒废的军营。一个满员团的旧营房,我们住不完。初期,我的中队住在一楼。一楼的不速之客,有蟾蜍和蛇。门框有洞。若干次出发,选点埋石之后。我们中队离开了大本营。借助过民兵连、粮食局、空军等单位的住房。在这些“小本营”,我的中队仍然是天天出发、步行或车行测量、计算、归营。
电影《涉足荒野》(英文名称 WILD,恰好是一种经纬仪型号的名称。WILD,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某种程度上契合我30年前的心情。母亲辞世不到一年,眼看青春将要逝去,大事小事一事无成。荒野是开解郁闷的良药,沐雨栉风洗涤和灌溉的不仅是松杉竹林,也是略显干涸的心田。面包车在山路上爬行,偶尔咳嗽一声,喷出燃烧不充分的烟圈儿;副驾驶的座位上,优先的不仅是欣赏风景,也是直面各种蜿蜒曲折。松涛起伏、心潮跌宕。
一次次走入竹林,与雇佣的民工一起在竹林中暂避急雨,在急雨中攀登,在山巅完成造标、完成指示桩的埋设后,云开雾散,沸腾云海之壮美不亚于黄山始信峰,在这样的时候,沉闷被荡涤了,开朗与陶醉的心情升腾起来了。不等夕阳催促,就下山了。
下山,也是一种出发。下山的心情和上山时大不一样。沉重的心和笨重的预制水泥指示桩一样,被埋在了山头。砾石与铁锹洋镐的撞击声,回味起来竟然成了优美的音乐。刺耳被悦耳替代。撞击声意味着埋点即将大功告成。
选点、埋石完成后,我的兵被抽调到了其他中队。我“ 轻松 ”了若干日。英明的少校队长终于看不下去了。把我的原班人马“归还”并借调了兄弟单位的三个官兵。我的中队,告别了“小本营”,再次出发、翻越武夷山,来到一个崭新的测区,开始了独立作业。
“小本营”在红土地上,就是上文提到的民兵连。翻山由此出发。民兵训练的空档期,我们进驻。民兵连到县城有若干公里。驻地是山村,群山不高、连绵不断。稻田侧畔有口巨大的井。村民们经常来这里挑水。风景 的 优美,在我发现那个可以欣赏日出的山丘之后,山村更显得迷人了。无意投稿,我也模仿郭文豪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对于山谷景色的描写,练笔若该页。备不住,将来用得上呢!
人民大道,是许多县市都有的。我们住的粮食局下属某公司的院落,就在人民大道上。临街有些小店铺,早餐时间紧张,草草解决。午餐在测点附近的路边店解决;只有晚餐让一个专职的炊事员装备。近两个月,徒步测量水准点一百多公里。都是青年人,徒步一整天,也不觉得多累。睡一觉,精力又恢复了。继续重复早起检视仪器、测量I角,早餐、出发。测量半日后,在路边店解决午餐后,再次出发,从上午休止的地方开始继续量取距离、选择过渡点、安置尺台、调整水准仪、观测、记录、计算。记录和计算是半自动化的,使用了PC-1500计算机。这款计算机,性能还算不错,在炎热的季节里持续作业,也出过故障。去“小本营”解决问题后,作业又开始了。
人民大道的借住结束前,来过一位大领导。他到小院看望部队,留下了珍贵的图片。底片,是我特意找人要过来的。照片冲洗之后,丰富了我的相册(参见《追忆 重力测量 》中的战友合影)。
回到那个距离风景区特别近的大本营(废弃的营房),已经是冬季了。亚热带的冬天,和北方的春季看不出差别来。曾经清理过的院子,茅草、蒿草又长到了两米高。曾经被虫子吃光了叶子的行道树,容貌也焕然一新,新叶子长出来了,好像压根没有遭遇过食叶虫(外号 吊死鬼)的肆虐。
我的中队改住到了三楼。三楼的原住民,有天花板上的蜈蚣和老鼠。三居室,一间仪器室、一间住战士,一间住中队长。
240天的作业结束了,回京城100天后,1995年仲春,我的中队,再次出发。
1996年的两次出发,1997年以及之后的多次出发,都可以独立行文。
二十一年前的出发,是不跨区的出发,从海淀区的北部到南部的出发。虽然在地理上的跨度不大,心理上的跨度不亚于面临鸿沟或俯瞰深渊。感受,不是百字千言可以言表的,也可以独立成篇。太行山的军都陉,是我行走多次的山路。太行之通衢,何止这一条。华山之路、太行之路皆非一条。走山路的时刻和姿势,也可以不一样。从前畏惧的峡谷,可以成为之后践踏的路途。
无论坦途、险路,一旦出发,就好比开弓之箭。
出发,这个动感十足的词,是我喜欢的。
放下鼠标和键盘,我要出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籍利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441125.html
上一篇: 背着西瓜上山 下一篇: 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