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畅想2040年的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小班化头部强尾部关能力化
精选
已有 135 次阅读
2024-12-21 16:44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畅想 2040 年的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 : 小班化 头部强 尾部关 能力化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
摘要: 2040 年我国高等教育将经历一次深刻的变化,优中选优,头部高校继续扩招,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人口红利时代结束,预计将有 800 所高校并转关停。高校专业进一步分化,部分传统专业因生源不足将消失,小班化精英教育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高等教育知识从传授模式转为答疑模式;学历不断贬值,能力更加重要,社区职业能力培训教育将获得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扩招,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高校的根本任务。
最近刷到了几个关于高考报名、专业招生、结婚数量、出生人口的视频,前年做过一个 PPT ——关于大变局时代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什么是大变局,变的很多,但出生人口显著性减少就是一个大变局,前所未有、呼啸而来的大减少变局。再过 16 年,到了 2040 年,是我国 2035 中期目标和 2050 强国目标之间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那时候的高等教育会怎么样,回想 2010 年的高等教育到今天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不变,都值得思考、思辨、布局、应变。
高考恢复于 1 977 年,当年招生 2 7 万;扩招开始于 1999 年,当年录取 160 万,其对应的出生年是 1981 年 -2092 万,毛入学率 7.6% ,依然是精英教育; 2010 年高考录取 657 万,对应于 1992 年出生 2119 万,毛入学率 31.0% ,形成了坚实的大众教育; 2020 年录取 967 万,对应于 2002 年出生 1647 万,毛入学率 57.7% ,普及教育成为事实。然而出生人口在 2000 年之后长期稳定在 1600 万左右,因为二胎的全面放开在 2016 年稍有增长( 1 883 万)后快速下降, 2023 年仅仅 902 万, 2024 年上半年结婚数量同比显著下降,预计 2024 年出生人口会进一步下跌;然而高考招生在 2021 年已经超过 1000 万, 2 023 年 招生 1042.22 万 ,而人口在 2022 年就跌破 1000 万,这就意味着 2040 年所有的同学都可以上大学, 学生有学可上,高校会否无生可招? 面向 2 040 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预计至少会有如下几点变化。
授课小班化: 2 022 年 9 月 1 4 日 CCTV 2 新闻报道某知名大学排名机构对美国某大学进行一个惩罚,原因之一是虚报了班级规模, 实际班级人数不足 20 人 的比例为 57% ,而此前提交的数据是 83% ,为此学校进行了专门声明,辩称采用了“过时和不正确的统计方法”。由此想到,小班化是趋势,高考扩招前,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专业从 1980 年 -1997 年 1 8 年间每年招生就一个班 3 0 人,因而所有的专业课都是一个班授课,小班化教学,但是随后扩招为 2 个班、 3 个班、 5 个班、 7 个班、 9 个班,现在经常是合班上课,所以面向未来, 面向 人和人才的培养,面向因材施教、提高质量的需求,小班化是趋势。随着 2 035 之后学生数量的快速减少,而教师数量的长期稳定增长,小班化也是必然,让高等教育再次回归精英教育的方式方法,尽管可能数量是普及化,但方式必须精英化,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 “大”学生,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俱佳的大学生。小班化不是新事物,只是让高等教育回到了从前,回归了初心。
头部无忧化: 去年随团出访了德国几所高校,德国是全球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口少子化始于 1960 年代,然而德国某知名高校学生规模从 2007 年的 2.3 万增加到 2023 年的 4.7 万,说明尽管全国出生人口在减少,但头部高校因为其优质的师资、教学、科研、环境等资源,仍然可以保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仍然可以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哪些是头部高校,按照精英教育 15% 的比例,可以认为头部 15% 的高校仍然从事的是精英教育, 2023 年全国普通本科学校 1242 所, 1242*0.15=186 ,即 头部 200 所高校,或者双一流 + 的高校仍然是精英教育,基本无忧。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中对教育的矛盾就是更多的人希望上优质的学校, 中小学只是路径,最终目标是优质大学 ,所以头部高校依然需要扩招,担当国家责任,担当人民需求,给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今年全国双一流高校扩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随着信息平权的不断深入,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学生全球选学校,学校全球争生源 ,头部高校扩招既是留住本土优质生源的办法,也是吸引外部优质生源的途径。此外,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例如汽车行业, 2 0 年前大家买的可能是国外品牌或外资品牌的汽车,但是今天我们的汽车已经深入人心,百姓喜欢买本土品牌汽车,手机、电视机、洗衣机也都早已实现本土化,甚至出口化、国际化,当年的洋蜡、洋火、洋布早已成为过去时。本土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在不断提升,各种排名不断飙升,会有更多殷实家庭的孩子考虑继续在国内读大学,而不是 2000 年前后的只要有点条件就出国,回国后拿着洋文凭降维 “打击”,也不是信息差时代 Researcher 回国后直接聘为教授。
尾部关闭化: 既然头部无忧,仍然可以掐尖选优,那尾部高校呢?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合并、撤销、甚至关闭的趋势,过去 5 年,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境外国外高校关停并转,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交通大学和阳明大学合并为阳明交通大学,大同技术学院、东方设计大学等 7 所学校正式关停,甚至预计未来 5 年至少有 40 所院校面临退场危机。美国伯明翰南方学院、爱荷华卫斯理大学等多所学校关闭。日本预测 2040 年约 240 所大学因缺少生源而倒闭。韩国现有的 380 余所高校,预测 2042-2046 年期间腰斩 190 多所。这种现象在我国预计也会如此,今天可能有大量幼儿园关闭,明天大量中学关闭,后天大量高中关闭,大后天大量大学关闭。历史也一直这样演化, 40 年前我上小学就在村里,一个村一所小学,一个乡一所初中,三四个乡一所高中, 30 年前村里可能还有小学,但是 20 年前村里已经没有小学了,而今天乡里小学也没几个人,大多数孩子都在县城,乡里初中几乎没人,高中基本都聚集到县城,县城基础教育不断壮大,乡村基础教育不断缩小,这是农民进城上楼而发生的一个从农村 - 到乡镇,从小学到中学的并转关闭转型潮,包括当年临县的某师范学校在 2 004 年四合一成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所以尾部高校必然有一大批要关闭合并,关闭多少?从两个数字分析, 2 023 年招生和出生人口, 1042-902=140 万,按照 100% 的毛入学率计算, 2022 年普通本科院校平均在校生 16793 人的规模, 140/1.68*4=333 所,按照高职 10168 人的规模, 140/1.02*4=549 所,按照 2023 普通本科 1275 所,高职高专 1547 所,本专科学校比为 5 : 6 算数平均, 消失 452 所 。另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也不见得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例如某 G 7 国家总理是高中生,某外长也是高中生,按照排名前 15 位国家的平均毛入学率 86.9% 做判断,也可以认为是前 15% 为精英教育,后 15% 为其他做判断, 902*0.15=135.3 万, 即 2041 年 135 万人各种原因会放弃上大学 ,消失 135.3/140*452=436 所,两者相加等于 888 所,即 2041 年将消失 888 所高校,消失 29% ,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消失,和近几年房地产的变化差不多 。恐怖哈!!!
专业区分化: 随着信息平权时代的到来,专业的内涵越来越透明,专业目标是啥?学习哪些课程,开展什么实践,毕业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考生的现实需求和梦想分别是啥?同时随着考生父母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这些都变得更加透明,更加不好忽悠。老百姓最大的诉求是孩子的美好生活,实际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好就业的工作,所以行业的变化对专业也会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化学、材料、机械作为万机油专业,永远都不会太差,计算机尽管可能饱和,但是因为品牌效应和未来效应,一直是全世界人都想学的专业,而一些昨天发达国家消失的专业预计未来 15 年在我国也会消失。例如韩国地方大学有二十多个专业已全部消失, 2023 年韩国有 14 所大学的 26 个专业无人报考。今年我国高考同样有不少高校专业惨遭“滑铁卢”,多次补录仍未招满,甚至出现 0 投档的情况。穷则思变,每个专业都必须寻求变化,专业需要学习提升,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真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有句名言“ 时代抛弃你时,一滴眼泪都不会流出来 ”,想想过去 20 年,多少个行业、企业消失或巨量缩小——乐凯胶卷;打字员、火车票代售点;诺基亚手机、摩托罗拉手机;央视标王秦池酒等等,也许企业还在,但是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如果保守不变,则可能直接消失。本科专业估计 20 年后也会消失 20% ,甚至部分一级学科的本科教学完全消失,成为小众纯研究型学科。专业教师怎么办?学习进步、转型发展,迈向新专业,不进则退,提前退休愉快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研究扩招化: 有专家结合全球 4 8 国经济科技和研究生教育发展预测,为了实现强国梦想,我国应该继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2035 年低线预测招生 311.3 万,中线预测 379.6 万,高线预测 455.3 万。按照低线对应 2 013 年 1 640 万出生人口, 2 035 年研究生的毛入学率为 1 9.0 % ,和 2 004 年高考的毛入学率相当,即 研究生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而 2023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 130.17 万人,即未来每年估计都有 1 0 % 左右的增长。随着全球知识化、科技化的加快,研究生扩招是必然趋势,大学的基础研究氛围和需求将会更加浓烈,科技成果的产出将会更多。今天去工厂可以看到,很多重复性、经验性工作都被机器或机器人所替代,甚至传统的制造行业都建立了智慧化工程, 2m*10m 的大钢板行车自动计算、自动抓取,无人操作,因而未来的时代是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时代, 很少需要人来做重复性劳动,更多的需要人来做创造性劳动 ,那就需要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培养研究创造性人才成为高校的根本。随着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的大众化,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那么重要,只要你想,你愿意,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所以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就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
通识答疑化: 有个小老乡 2 020 年来上本科,从大一开始经常来我办聊,我问他上课能听懂不,他说某老师讲的不好,听不大懂,我问他那咋办?他说看哔哩哔哩,某北大学的某老师那门课讲的非常好,同学们都听,我也听了一两节,确实好。我当年上大学不算课堂好学生,经常赶着铃声进教室,坐后面一排,一不小心忘了戴眼镜,看不清老师黑板写啥,于是自己看书,课堂看书,课后看书,做习题,自己悟,那时候很少在线课堂,也没有自媒体,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今天不一样,信息平权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课堂放到网上,全世界的课堂都可以在网上共享,读博士做研究的技巧都可以从网上学习,所以线下课堂的传授已经不是 1 00 % 重要,高校专门从事教学的老师不可能消失,但是教学差的老师一定在学生心目中或课堂上或现实中被淘汰,例如老师教室讲而学生主动缺课,老师课堂讲而学生低头翻百度,老师眉飞色舞讲而学生疑问回答不上来 …… ,这些都是老师的挑战,因而 面向未来,老师更多的是需要提供一种解答问题的能力 。疫情期间网课的兴起看似这种局面即将到来,但是教育是思想最保守的一个行业,到目前为止课堂还没有根本性变化。然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学生可以不来听课,只要考试合格就行,而专业认证课堂点名不是平时成绩环节也证明在变,在碎步前进,所以未来的教育是面向学生复杂问题的答疑教育,而不是课堂的知识灌输、传授的教育,信息平权时代知识 100% 可以通过互连网传播,已经没有那个人占用特别知识的特权。所以教师需要持续进修,自我进修,提升业务,提升技巧,吸引学生,万一有一天所有的课程、所有的专业都自由选择,全学分制,是否某些专业招不到学生、某些老师的课程没人听,从而失业!也许这并不遥远,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本科生院就是这种思维。
社区技能教育发展化: 对我国社区技能教育的情况不太清楚,感觉发达国家有着丰富的社区技能教育,实际我们早年可能也有,例如职业大学,但是很多已经升格为学院或大学,今天也有成人教育,但更多是学历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 每个人生活的根本是技能,而不是文凭也不是学历,更不是证书 ,文凭是敲门砖,技能是真本领,社会需要真本领、真技能。例如博士毕业会做饭么?不见得,做饭是生存技能,但可能没多少先进性。听国外多个朋友讲,除了获得博士学位有一份工作之外,自己还到社区 College 学习了第二技能,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技能非常重要,技能是艺,艺多不压身,随着社会的进步,技能的需求在不断的进步和演化,甚至每隔 10 年都需要更新一次技能。为了生存,大部分人都得低头,刚开始豪情万丈,但回归生活大多数人都离不开柴米油盐,所以相信未来面向技能培训的社区职业技能教育会大发展,因而某些原本的职业大学尽管过去 2 0 年升本升大,再过 2 0 年估计又会变回职业大学。
学历贬值化与能力认同化: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爱学习、爱读书的传统。过去 40 年,社会大众的认同从跳农门上中专,上大学,上一本大学,上 211 ,上 985 ,上研究生,学历的认同度在不断的降低,同时不断的在追求高学历,学历在持续贬值,同时各行各业的招人层次在不断提高。 1980 年代高校教师招本科, 2000 招研究生, 200 5 年招博士, 2 020 年全球优选招博士、做师资博士后; 1990 年博士毕业过几年当教授, 2020 年博士毕业非升即走严格考核等。 2000 年有个国外学历是香饽饽,现在国外学历遍地皆是,同样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有报道越来越多的印度大学生、硕士们发现,自己的学历越来越没用了——他们甚至找不到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我们也同样看到全球知名高校博士生应聘基层公务员的现象,所以学历回归本位就是学习经历的证明而已,更多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证明,而不是能力的证明,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解决创新创造力的能力,然而大多数书本的知识都是经验的总结,是过去的、成熟的知识,少了些能力,所以能力非常重要。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学历很优秀,但是在社会的大学中没有二次主动积极学习,其在社会中的能力不能和学历相匹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就有一些人,喜欢学习、喜欢考试、喜欢考证,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 知识传授者 ,但不擅长动手,不擅长创造 ,因而未来的高校一定是能力型、创造型人才的导向。谁今天真抓能力培养,真抓创造力培养,谁就会占领未来高等教育的先机。
高教红利结束化: 截止目前,高校都处于一个扩张性招生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都在增加,例如 2 023 年增长 2 .73 % 。从市场的角度, 高校仍然处于供不应求阶段,依然享受着人口红利 ,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到 2035 年,即二胎效应的尾巴 2 017 年出生人口 1 765 万,然而 2 018 年出生人口陡然降到 1 523 万,人口红利瞬间消失。如同房地产, 2016 年开始涨, 2019 年仍然是涨涨涨, 2021 年达到顶峰,然后快速下跌,三年时间估计跌了 30% ,而高校招生在 2040 年没有任何人口红利,就算毛入学率 100% 也填不满,所以预计 5- 10 高校关闭 3 0 % 也是历史的一种规律,高等教育的人口红利时代正式结束。
1977 年恢复高考,我国开启了全学历教育的时代,截止今天已经 47 年,从 1977 到 2035 年约一甲子六十年 ,我国高等教育都在享受着人口红利,尽管其中可能面临了一些阶段性困难,例如教师工资低、下海经商热,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等等,但那都是阶段性的困难,也是改革的探索,其整体趋势是发展、是壮大、是进步, 一甲子高等教育 无论质量还是规模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国家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但是, 2035 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将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萎缩,高等教育的人口红利时代正式结束,面向 2040 的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求变,高等教育要面向新质生产力,改革高等教育思维模式、改变专业结构,面向复杂问题、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建立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才能 吸引国内和国外两类人才,全球人才汇聚中国,助力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2 024 年暑期构想, 8 月 1 4 一稿, 8 月 2 0 二稿, 1 2 月 2 1 定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465391.html
上一篇: 基金申请之 坚实基础 & 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