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最孤独的树木|迁地保护能否拯救濒危物种免于灭绝?

精选
已有 8509 次阅读
2025-10-25 21:01
| 个人分类: 研究随笔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1 树之孤境
在毛里求斯居尔皮普植物园的棕榈树阴下,维斯万巴兰 · 萨拉桑 ( Viswambharan Sarasan ) 抬头望向九米高处那串橄榄绿的小果 —— 全世界最后一株苦心酒瓶椰( Hyophorbe amaricaulis Mart. )。 2006 年 6 月,他获准摘下 10 颗果实,带回英国邱园。那一刻,他手里 拽着 的不是普通种子,而是一段跨越六千万年进化史的 “ 孤本 ” 。全球 58 497 种树木中, 17 510 种正面临灭绝威胁,比例高达 29.9% ,是濒危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总和的两倍多。当媒体把镜头对准亚马逊或东南亚的毁林大火时,更隐蔽的危机正在植物园温室、实验室 苗圃 的日光灯下悄然展开 —— 迁地保护( ex-situ conservation )成为无数 “ 孤树 ” 最后的 拯救措施 。
2 迁地保护:从 “ 摘果 ” 到 “ 建群 ”
2.1 获取:谈判、梯子与冰箱
( 1 ) 谈判 : 萨拉桑 的故事并非孤例。在秘鲁,佩尼亚 ( José Luis Marcelo Peña ) 发现 200 株极危的银叶朴罗木 ( Pradosia argentea ) 时,恰逢 COVID-19 封城,他只能在自家厨房完成 400 颗种子的果肉剥离。
( 2 ) 梯子 :在毛里求斯,科研人员用 9 米铝合金梯搭在 “ 孤独棕榈 ” 旁,用毛刷给雌雄异熟的穗状花序人工授粉;网袋接住仅重 0.3 g 的花粉, 4 ℃ 冷藏等待雌花出现。
( 3 ) 冰箱 : 2010 年,邱园卡洛斯 · 玛格达莱娜 ( Carlos Magdalena ) 把 5 颗刚采下的果实塞进植物园共用冰箱,却因误会被工人吃掉 2 颗,剩余 3 颗最终无一萌发 ——“ 冰箱事故 ” 写入迁地保护警示录。
2.2 处理:打破 “ 种子休眠 ” 迷宫
( 1 ) 物理休眠 : 坦桑尼亚 巨冠桐( Karomia gigas ) 的果被真菌 “ 追熟 ” ,工作人员必须在野外把青色翅果连蒂剪下,立即用 1% 次氯酸钠表面消毒,再进入超净台剥胚。
( 2 ) 生理休眠 : 马拉维 南非 柏( Widdringtonia whytei )种子需经 4 ℃ 冷湿层积 6 周;实验室把种子装入保湿珍珠岩盒,置于 邱园千年种子库 ( Millennium Seed Bank )的 4 ℃ 库。
( 3 ) 化学休眠 : 某些棕榈胚乳含高浓度脱落酸,需用 1 mM 赤霉素 GA₃ 浸泡 24 h 才能启动细胞分裂。
2.3 萌发:试管里的 “ 胚胎救援 ”
当种子数量 <10 粒,科学家直接进入 “ 胚胎救援 ” 模式:
• 超净工作台下,用解剖刀剖开种壳,取出 0.5 mm 的白色胚;
• 接入含 30 g/L 蔗糖、 2 g/L 植物凝胶的 1/2 MS 培养基, pH 5.7 ;
• 25 ℃ 、 16 h 光照 /8 h 黑暗, 60 µmol m⁻² s⁻¹ LED 冷白光;
• 每两周继代,待长出 2 片初生叶后,转入含 0.2 mg/L IBA 的生根培养基;
• 根长 2 cm 时,炼苗室湿度由 95% 逐步降到 60% ,最后移栽至泥炭 ∶ 珍珠岩 =3∶1 的穴盘。
萨拉桑 带回的 10 颗 “ 孤独棕榈 ” 种子,有 2 颗在培养基里长至 25 cm ,却因未知离子失衡突然褐化死亡 —— 一次失败,便可能让物种永远消失。
2.4 扩繁:从 30 株到 50 万株
马拉维南非 柏在 2019 年仅剩 7 株成年树,经马拉维林业研究所与邱园合作,采用 “ 低技本、高参与 ” 方案:
( 1 ) 母树剪枝做半木质化扦插,生根率 78% ;
( 2 ) 向周边 18 座社区苗圃分发扦插苗;
( 3 ) 每株苗承诺回植 2 株到原生境,其余留给村民作薪柴替代源;
( 4 ) 三年累计出圃 50 万株,存活率 >65% ,山体重新披绿。
扩繁不仅是技术,更是社会契约:把 “ 濒危树 ” 变成 “ 社区树 ” ,才能抵御偷伐与火灾。
2.5 保存:种子库、液氮与田间档案
( 1 ) 种子库 : 邱园千年种子库 把 7% 世界植物种子纳入 -20 ℃ 长期库,但 2021 年《 Nature Plants 》指出,约 1/3 树种种子对脱水冷冻敏感, 属于顽拗型种子而 无法常规入库。
( 2 ) 液氮 :冷冻板技术 ( cryo-plate ) 把胚轴置于铝箔 V 型槽,经 PVS2 玻璃化后投入液氮( -196 ℃ ),已在栎属、槭属取得 >60% 复苏率,但设备昂贵,尚难在热带国家普及。
( 3 ) 田间档案 :对 “ 不可入库 ” 物种,植物园建立 “ 田间基因库 ” ( field gene bank ),每隔 5 米种一株,定期记录病虫害、物候与 DNA 条码,成为 “ 活文库 ” 。
2.6 回归:把 “ 温室强者 ” 送回荒野
回归分为三步:
( 1 ) 生境诊断 : 用 MaxEnt 模型预测适生区,叠加未来 30 年气候情景 RCP 4.5 ,确认 “ 气候避风港 ” ;
( 2 ) 遗传适配 : 把多个 谱系 混合,避免奠基者效应;
( 3 ) 威胁排除 : 围栏防鹿、菌根接种、社区巡护。
回归不是浪漫终点,而是新一轮风险: 毛里求斯岛风铃 ( Nesocodon mauritianus) 一次回归 1 000 株, 5 个月后仅存 5 株,被蜗牛、真菌与野猪 “ 收割 ” 。科学家学会降低预期 —— 把回归视为 “ 多次播迁 + 长期监测 ” 的迭代工程。
3 全球植物园:日复一日的 “ 无声救援 ”
据 统计,全球植物园共保育了超过 10 万种植物活体 植株 ,其中濒危树木约 17,510 种 , 野外灭绝 142 种 。每天,这些机构重复以下流程:
检查温室温湿度曲线;
给离体培养瓶换培养基;
记录开花时间,采集花粉;
与野外团队视频,确认母树是否被台风折断;
把 0.1 g 花粉装入硅胶瓶, -80 ℃ 冻存;
与当地教育局对接,准备周末 “ 濒危树课堂 ” ;
把今日数据上传至数据库,供全球检索。
这些琐碎动作,像一条条暗流,把物种的遗传信息从野外 “ 抽 ” 到人工环境,再等待未来某天 “ 回流 ” 原生境。
4 争议与反思
( 1 ) “ 拯救所有物种 ” 是否可行?
彼得 · 布里奇沃特 ( Peter Bridgewater ) 指出,气候变化下,许多物种的原始生境将消失,迁地保护最终只能把树种变成 “ 生态动物园 ” 里的展品。
( 2 ) 资源分配悖论?
一株树木年均保育成本 50–500 美元,而全球濒危树木超 1.7 万种,全部进入高水平迁地保护需数亿美元,谁来买单?
( 3 ) 技术依赖陷阱?
胚胎 拯救 、 低温 保存、基因编辑提高了 “ 抢救 ” 成功率,却可能让政策制定者产生 “ 先污染后治理 ” 的心理代偿,放松对原生境的保护。
( 4 ) 生态功能替代?
恢复生态学更关注 “ 功能群 ” 而非 “ 物种清单 ” ,如果一棵濒危树种的功能可被同属快速生长种替代,是否值得投入巨额成本?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把迁地保护视为 “ 保险 ” 而非 “ 终点 ” ,并与就地保护、社区生计、气候适应策略耦合。
5 结语:对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启示
( 1 ) 从 “ 旗舰物种 ” 到 “ 诺亚方舟 ” : 我国国家 植物园应建立 “ 濒危树木总台账 ” ,对国产受威胁树种实行 “ 一树一档 ” ,明确保育优先级与责任清单。
( 2 ) 标准与共享 : 制定《中国濒危树木迁地保护技术规范》,统一种子采集活力、离体培养基配方、数据元数据,接入 “ 国家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平台 ” ,打破园际信息壁垒。
( 3 ) 区域网络与社区共管 : 借鉴 “ 孤独棕榈 ” 模式,在 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 热点区域,把社区苗圃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形成 “ 国家植物园 — 区域综合植物园 — 特色种质园 ” 繁殖 体系 ,让濒危树回归与乡村振兴同频。
( 4 ) 前沿技术下沉 : 建立区域性 保存中心 ,配置液氮玻璃化流水线,为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 “ 备份 ” 服务,提升全球南方树种安全。
( 5 ) 政策与资金 : 将迁地保护纳入国家 “ 双碳 ” 与 “ 生物多样性 ” 财政专项,对每株回归存活 5 年以上的濒危树给予碳汇与生态补偿,引导社会资本从 “ 造林 ” 转向 “ 造多样性 ” 。
当最后一株 “ 孤独棕榈 ” 在毛里求斯再次开花,花粉被小心翼翼地采集、干燥、冷藏,空运至 1 万公里外的育种温室,它不再只是植物园的 “ 盆景 ” ,而是人类为自己留下的选项:
如果有一天,气候、土地与欲望都改变了,我们仍有机会把这些树送回它们曾经的家。国家植物园体系,就是中国给未来留下的那一套 “ 备用钥匙 ” 。
延伸阅读
Irwin A (2022) The loneliest tree: Can science save these threatened species from extinction? Nature , 609 , 24–2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廖景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1507434.html
上一篇: 植物园领导者之路:英国邱园的五年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