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肿瘤医院:打造全周期肿瘤防治链
{"id":"505743","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辽宁省肿瘤医院: 打造全周期肿瘤防治链","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9-17 09:02:16","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 本报记者 魏李培
特约记者 郭睿琦
今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授予326个单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位列其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
□ 本报记者 魏李培 特约记者 郭睿琦
今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授予326个单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位列其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作为区域肿瘤防治的核心阵地,辽宁省肿瘤医院将通过新院区建设扩容优质资源、通过学科人才建设提升核心实力、通过服务流程优化增进民生福祉。”近日,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宏旭表示,该院沈抚院区经过数月试运行后,全面开诊相关工作已全部准备就绪。医院在推动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正大步前行。
“一院两区”格局初步形成
作为肿瘤防治领域的区域标杆,辽宁省肿瘤医院长期面临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紧张的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院于2023年7月启动沈抚院区建设项目。经过近两年的攻坚,这座总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院区于2025年7月试运行。
“这标志着医院‘一院两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该院院长刘也夫介绍,沈抚院区自建设伊始便本着“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每一步都紧密围绕患者需求和学科发展,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布局。“一系列硬件设施的完善,不仅为‘一院两区’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更让医院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刘也夫表示。
“一定要每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出现红肿、脓液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近日,辽宁省肿瘤医院沈抚院区的候诊大厅里座无虚席,护理专家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图片和实物演示,围绕伤口居家自护、输液港居家安全等备受患者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该院护理部主任李辉介绍,近日开诊的沈抚院区护理门诊体现专业化、个性化与精细化特点,出诊专家均经过严格专科培训,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为患者“一站式”解决伤口造口、淋巴水肿等居家护理难题。
在沈抚院区试运行阶段,医技科室率先入驻,为诊疗服务提供了坚实支撑;科研与学术部、教学与学生工作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职能部门紧随其后完成搬迁,有力推动了科研教学资源的整合;胰腺中心、消化内科三病区等临床科室也相继投入运营,逐步完善了诊疗服务体系。“目前,沈抚院区各项工作运转有序,不仅有效缓解了大东院区的诊疗压力,更以全新的硬件设施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刘宏旭说。
在“一院两区”新布局下,该院正在实现同质化管理与差异化发展。刘宏旭表示,在同质化管理方面,医院坚持“同一法人、一套领导班子”一体化垂直管理模式,对两个院区的学科布局、资源配置、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医疗质量、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的高度统一。在差异化发展方面,大东院区聚焦疑难重症诊疗、核心学科攻坚、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深化等,巩固区域肿瘤诊疗“核心引擎”地位;沈抚院区则立足新空间优势,侧重肿瘤预防筛查、中医特色治疗、肿瘤康复、科研转化及区域医疗辐射,成为构建“防、筛、诊、治、康”肿瘤全周期防治链条的重要支点。
“软支撑”
赋能核心竞争力攀升
在硬件设施持续升级的同时,辽宁省肿瘤医院始终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软支撑”。
“医院坚持‘技术为本、特色发展’,围绕肿瘤防治关键领域持续攻关,推动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刘宏旭介绍,今年上半年,该院共有119项新技术、新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及伦理审查,多项技术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该院胸外科创新开展国产分体式机器人辅助(双孔法)﹢胸腔镜下肺叶袖式切除术,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中国方案”;实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规模化应用,并通过直播向全国展示前沿技术,累计辐射600余家医院;牵头成立辽宁省胸外科专家组,制定肺癌诊疗质控标准,推动全省肺癌诊疗均质化管理。
类似的技术进展在该院遍地开花,如乳腺放疗病区推出纹身定位线新技术,有效破解乳腺癌放疗皮肤标记难题;静脉输液治疗开启“GPS时代”,在导航下,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实现精准置管,大幅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胃癌患者郑某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持续便血、心功能不全症状,并伴有大量胸腔积液和电解质紊乱。面对复杂病情,该院胃外科三病区主任张涛团队启动MDT(多学科联合诊疗),联手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专家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医学影像和病理团队精确评估肿瘤范围;肿瘤内科、放疗科制定综合治疗方案;营养团队全力纠正患者代谢紊乱。经过系统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终于达到可耐受手术的标准。“我们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历时数小时,完成了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联合肝左叶切除术。”张涛介绍,术后,在加速康复理念指导下,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这仅仅是辽宁省肿瘤医院整合资源救治高危疑难病例的一个缩影。在学科协同发展方面,该院持续深化MDT模式,对部分癌症初诊患者实行免费MDT。“今年上半年,为肺癌、胃癌、肠癌、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初诊患者开展MDT691人次。”刘也夫介绍。此外,该院还探索构建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依托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优势,发挥中医扶正固本、减毒增效及症状管理等特色,为肿瘤患者全程管理提供新路径。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辽宁省肿瘤医院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实施“外引内培、双轮驱动”人才政策,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该院持续赴高校开展现场公开招聘,着力吸纳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同时,专门为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现场实地考察、面对面深度座谈等方式高效对接。医院还推行“双聘”制度,鼓励跨学科人才双向任职,强化医工人才团队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持续实施‘5310’人才工程,即以5年培养周期、3类人才梯队、10项重点举措的组合策略,建立人才队伍,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刘宏旭说。
近3年,该院选派43人赴国内外知名机构进修,并全额资助配套科研资源,助力人才成长。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设立“医工交叉联合基金”,吸引工程领域人才参与医学研究;设立“卓越博士后”岗位,提供博士后工作站平台及专项启动资金。
“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通过强化科研经费支持、完善激励机制、搭建支撑平台,推动实现新突破。”刘也夫介绍,医院还设立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助力高水平科研项目落地。今年上半年,该院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论文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
提升服务质效
让发展更有温度
“辽宁省肿瘤医院始终坚守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通过数字化赋能、优质资源下沉、服务流程优化等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刘宏旭介绍,医院依托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日间手术、微创手术等方面指标,推广门诊化疗、MDT模式等,在提升诊疗效率的同时,优化手术结构与资源使用率。今年上半年,该院门诊量突破34.4万人次,同比增加17%;出院患者手术人次达到1.4万,同比增加4.3%;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达36%,同比提高6.5%;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4.9天,同比下降0.3天。
同时,该院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力,围绕患者就医全流程进行优化升级,让“信息跑”代替“患者跑”。刘也夫介绍,为方便患者就诊,医院不断优化互联网医院功能,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医院接诊超3.4万人次,同比增长40%。
“医院还以医联体为载体,通过技术扶持、人才流动、信息共享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刘宏旭介绍,截至目前,医院已与107家医联体单位建立合作,覆盖省内14个市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通辽市,通过实施能力提升项目、开展肿瘤诊疗规范化巡讲等方式,助力提升县域医院的综合实力和肿瘤专科防治水平。医院还定期选派高年资医师参加省级巡回医疗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服务。
从新院区建设的硬件升级,到学科、人才、科研的软件赋能,再到服务质效的双提升,辽宁省肿瘤医院始终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在推动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刘宏旭说:“未来,医院将以沈抚院区全面开诊为新起点,锚定建设国内一流肿瘤防治中心的目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主题:辽宁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