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远方的路
精选
已有 3900 次阅读
2024-7-1 16:04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已是年关还有三天的凌晨一点多,我躺在烟台开往贵阳的 K 878 次列车上的中铺,沉沉睡去几个小时后并无睡意 爬 起来写这篇构思已久的文章,算是非常对题和应景。
这次我是从爱人的故乡独自前往自己的故乡,赶在春节前和父母团聚。深夜,车厢连接处的噪声一直响着,还时时伴有刹车时列车与铁轨摩擦的声音,中间临时停车数次,我还是期望此时的中国中部的大雪天气不要影响火车准点,因为我下午还得在南昌换乘,为此我特将换乘时间拉到一个多小时,以免误车。其实这只是我这次寒假出行的一小部分, 2天前,我从中国的西部成都乘坐高铁到达东部山东半岛的莱阳,距离大约2 000 公里,时长 1 3 个小时,票价超过 1 000 元,已经刷下我乘坐高铁的最长时长和火车票价的最高记录,这段火车经过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和山东,恰好后三个省都下了大雪,我正好沿途欣赏了江汉平原、中原和齐鲁大地的雪景。
作为一个在远方求学、工作和成家的人来说,这是我们假期的常态。相对飞行,我更喜欢选择更为廉价、时间更靠谱一点的火车出行。最早对火车的印象是来自于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中 , 它是如此快速而庞大。后来长兄在南京读大学,每次回来都会述说南昌到南京这段火车之旅的 辛苦 ,然而在少年的我的心中,已悄然播下火车即远方的种子。但是在我长大成年的过程中,我的故乡并不通火车,生活半径也无机会扩大至需要火车去往的地方。上个世纪 9 0 年代,为了配合香港回归、老区发展等,新修的京九线贯穿了我的故乡。我和我的同窗故友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骑车去往他的家中,需要穿过刚铺好的京九线铁轨,其实那时离通车还有 2年之久,少年的我们站在铁轨上,朝北、朝南两个方向分别高呼,具体呼叫的什么我也忘记了,反正那是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和对无知未来强烈的期盼。
真正直接体会火车是一个月后,拿着通知书的我们后来去了中国各个地方,除了在少数几个在本市及临近读大学的同学,多数人都是乘坐火车前往各自大学报名。天还没亮,父亲带着我坐着第一趟前往邻市的早班车,不到 1 00 公里的路程也几乎花费了半天 。 他本人其实乘坐火车的经验也就数次,文革阶段的串联,去 过 武汉、长沙、韶山等地,后来陪我长兄去南京也是 和这次旅途目的一样的 大学开学 报道 ,都算是中国南方相邻的几个省份。这次出行之前,我们提前几天买了全国地图和列车时刻表,后者记录了全国所有列车班次停靠所有站点的具体时间 。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去浙赣线上的邻市乘车距离最近,而且有趟中午经停的上海 ——重庆的火车。到了邻市火车站,我们也很顺利就买到了火车票,离开车也没多久时间了,买票的时候我们已知道是无座票。尽管如此,当火车驶入月台,我第一次傻眼了,列车是如此庞然大物,这么长我还有心理准备,同时还是那么高却出乎我预料,那时的月台都是低站台,上下车都需要跨上列车的几个台阶。进到车厢后,我第二次傻眼了,人也太多了,行李架上也没位置放行李了。我只能靠在座位侧方,后来累了就坐在行李上,但是常常有人过路尤其是列车上的售货员不断往来,我们得需要不时起身并提起行李让路,若有人让路慢了点,售货员会骂骂咧咧推着小货车蛮横地撞人。第一次乘车的我,还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看车窗外的风景,甚至在第一个一天一夜都没什么困意。好心的有位置的人,也喊我一起和他们挤着坐,对我这个马上要报名的大学生还是有爱惜之意,我开始却抱有一点读书人酸酸的自尊心,不愿意接受这种恩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一般都是5个人挤在3个人的位置上,那是炎热的夏天,许多男的基本都上身光着膀子显得黏糊糊的。那是一个还基本没有空调车的火车时代,在一节列车上,大概有三五个小风扇安装在车厢上部,风力非常有限,真正的纳凉手段是来自于火车开动时窗外吹进来的风,相比而言风扇的风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夏天乘坐火车时,靠窗的人会把窗子提起,肆无忌惮地接受大风的吹打,我们就是这样在少年时代去了远方。大概过了贵阳遵义后,人少一些了 开始有自己的位置 ,经过一天一夜后我也困了,可以趴在小桌子上睡觉,迷迷糊糊地在深夜到了重庆后,不做停留换坐大巴在第三天上午到了成都。这就是我求学阶段的常态,在故乡和学校之间正常时间要花费两天两夜。
(来自远方的 /列车的风/越过山川/拂过笑脸/直达你的心/和远方,图片来自网络)
不正常的话,我在 1 996 年夏天创下大约 1 00 个小时记录的火车时间从学校回到故乡。几个老乡以及湖南的同学一起乘坐成都 ——广州的火车,我们拟定在株洲站下车换乘到前往江西方向的火车。到达贵州凯里的时候,火车已经走了一天一夜,列车就此停了数个小时,告知乘客前方因为塌方无法前行,乘客可以自行安排也可以随车回成都后退票。凯里因为地处贵州与湖南交界,几个湖南的同学就下车后打算坐班车回家,我们几个老乡评估了一下认为可以退票,还是先跟车回去。于是我们在第三天 下午 回到成都站,马上退票后买了次日 早上 成都 ——武昌的车票,从北线换往江西,如此下来,我第六天才到家,由于酷暑和列车的风吹,到家时都能感觉到自己清瘦了许多。
我的这些残暴经历,一方面来自于蜀道难于上青天的自然条件,另外一方面还源于那个时代落后的铁路技术以及粗劣的服务。最早的火车主要是三种,到现在还一直保留,其车次号为:纯数字、 K开头后面数字、 T 开头后面数字,分别代表普通列车、快车、特快,主要差别在于停站的多少和让车的优先次序,票价也是依次增加。作为学生以及固定线路,我们没太多选择,能享受国家的硬座半价优惠,可以买到票就走。每次回家相比返校的路途,还是存在几点优势。一是票有保证,快放假的时候火车站要到学校里卖票,无需到车站排队;其次由于成都是始发站,买的票都有座位,至少大概能保证前面 3 0 多个小时左右都可以坐着。而返校的时候,就凭运气,我一般不奢望座位,首先确保有更早的票,以免我在中转的几处耽误时间,通常选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睡觉,冬天就蜷缩在座位上靠着行李睡,夏天则躺着 。 由于 中转站 武昌站 规定 必须开车前 2小时才能进站,大概率混不进站就只有找廉价的地下旅馆,后来我也一般投宿于南昌或武昌的各个大学的同学那里,混迹于不同大学的校园中。
在多次乘坐火车的过程中,发生过许多让我难以忘记的一些事。有年成都出发去广州的火车,我们上车就发现整个车厢已经坐满了人,并且座位牌号不见了,一群学生拿着有座位号的车票与列车员交涉,列车员只有从车厢的一头起一个个数号码进行排座,最后才清理了那些占座者,可见那个时代管理的混乱。我们以前由于要中转,但是买的是通票即出发地 ——中间地——目的地,按规定需要在中间地的车站办理签票,签票是第二趟车的通行证,如果是更高级的车还需要补钱。但由于担心赶不上最近时间的第二趟车,我们一般不愿意出站签票,就在站台里等,其实第二趟车的列车员按规定可以不让我们上车,不过每次我们都装可怜(确实可怜)博得别人同情总能混上车。甚至有数次我们到中转站的时候,下一趟车已经在另外一个站台准备出发,我们背着行李跳下站台钻过列车底部然后爬上另外一个站台换乘。但在春运时刻,车站不允许乘客停留许久,会驱赶出站,我们一般就在不同站台躲避,有年在武昌站我和几位老乡学长学姐返校换乘,驱赶的时候有地痞流氓要敲诈我们,得知我们是学生依然不想放过,他们说要查看证件我犯傻把学生证给他们,他们不想还给我,一个学姐挺身而出抢回来,但是我们遭到对方殴打,为此我觉得拖累了大家感到很愧疚。中转不顺利的时候可能需要在中转地等待数日,因此不管是什么车只要是同一方向的车能上就上了,有年寒假半夜在株洲转车的时候,还迷糊中有同伴说有车回江西,结果一看是一 货车 改装的临时车,上车后也没座位,都是席地而坐,也没车窗,是一闷罐车。后来乘车碰到过此类的春运加班车,主要是运输大量去沿海地区务工的人员,比我那次闷罐车人数更多的多,由此可证明国人超乎寻常的吃苦与忍耐。
(人们载着梦想和 /远方/去拥抱南风/放下行囊/和故乡/打开世界的窗/却载起这个时代,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乘车的经验提高,掌握了许多技巧,防备心理也成熟,甚至也找到了一些 b ug 。有年和一老乡返校,车上人实在太多,车门没打开,我们只好从车窗爬进去;后来在车上没地方休息,双脚不时要悬空,我们就在座位底下铺上报纸,轮流在那里睡觉,那种极困后的美觉到现在仍然值得回味。有趟出川的列车每次半夜在川东某个站就会上来一群扒手,从第一次和他们交锋后,就几乎每次都会遇到,到那个时间点我们就警惕这伙人,干这个职业的人心理素质超好,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一群学生后,就去几步外的人群中偷。另外一个 B ug 就是我们开始学会借用同学的学生证去外地旅行,享受法外的半价,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旅行就是这样去了西安。我们就这样在路途中看到了各地的风景,与死党朋友结伴而行,结识了许多留下姓名也更多未留下姓名的旅友,为了打发时间,大家讲述各自的故事玩着各种好玩但确实无聊的游戏,分别时还曾有过暗暗的不舍或故意而为之的少年愁绪。
大概是 1 996 年,新型空调车开始越来越多了,票价在之前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刚开始有点嫌贵而后还是享受到了升级后更高质量服务的幸福感。读博士研究生后,就基本坐卧铺了,少有那种年轻人挤在一起的体会了。进入新世纪后, D开头的动车,C开头的城际列车,G开头的高铁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火车车次,速度、舒适度、准点率都非常好,以前 2 天 2 夜的归家路现在一早出发下午就可到 , 重庆到成都以前需要十多个小时现在仅需 1个多小时 。购票也无需在车站里甚至是车站外排着长长的队脚都站麻了最后还有可能落空,列车时刻表已经成为历史,手机 a pp 上点几下就可以轻松买到票。我基本每周都要乘这些新型列车出行,出远门多数则都是飞机,相对少年时乘坐火车那种数日的煎熬感,现在的时空被大大压缩了,写下这篇文章就是向在远方的路上青春的我们致敬,此刻凌晨 3点半在向南奔驰的列车上。
(渺茫的希望与 /愤怒的失望在广场交织/辛苦的汗水与/ 伤心 的泪水在人群中互动 /时间与信息并不对称/原点与远方却在一刹那间定位,图片来自网络)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依旧在这无尽的路上,这些都和我们有关!
2 024 . 02
2024.07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魏贤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7850-1440530.html
上一篇: 故乡祠堂 下一篇: 体育诸神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