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国家植物园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精选
已有 6343 次阅读
2025-7-5 21:53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内容提要 】
国家植物园应注重提升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水平。 本研究共招募 184 名来自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参与实验。实验材料选用八种植物(其中之一为模型南瓜)。研究发现,教师能够显著影响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水平。 数据显示,学生在接触初期对植物的兴趣普遍低于动物,但教师通过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可显著提升其兴趣水平。本研究旨在量化 评估教师引导 策略对提升学生植物兴趣的干预效果,为国家植物园优化教育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1 引言
与活体生物互动是提升生物学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Lock , 1994 ; Hoese 与 Nowicki , 2001 ; Myers 等, 2003 )。直接接触生物体所获得的信息与体验,是阅读教材、观看图片或观察模型所无法替代的。
多项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对动物的兴趣高于植物( Schneekloth , 1989 ; Reiss , 1993 ; Kinchin , 1999 ; Wandersee 与 Schussler , 1999 ; Hoekstra , 2000 ; Tunnicliffe 与 Reiss , 2000 ; Tunnicliffe , 2001 ; Wandersee 与 Schussler , 2001 )。 Wandersee 和 Schussler 曾提出 “ 植物失明 ” 概念( Wandersee 与 Schussler , 1999 ),其典型特征包括:
• 对周围环境中的植物视而不见
• 未能认识植物在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
• 无法欣赏植物独特的美学与生物学特征
• 倾向于认为植物低于动物等级
部分学者认为,人们对植物的忽视可能源于大脑的运作与感知方式。由于人类属于动物王国,我们会不自觉地优先关注动物,而未能将植物置于与动物同等的地位( Hoekstra, 2000; Flannery, 2002 )。此外,大脑更容易注意到与周围环境相异的事物 —— 那些突出、移动、新奇的存在( Pecjak, 1975; Schneekloth, 1989; Tunnicliffe, 1996 )。
多位学者( Wandersee, 1986; Schneekloth, 1989; Kinchin, 1999; Wandersee & Schussler, 1999; Hoekstra, 2000 )列举了使动物对人类具有吸引力的具体特质,包括活跃性、运动能力、与人类的形体相似性(如眼睛、面部),以及进食、声音交流、多样行为和对人类反应等拟人化特征。而植物恰恰缺乏这些特质。
仅有少数研究探讨了能激发人类兴趣的植物特性。学者们( Wandersee & Schussler, 2001 )指出其显著而独特的特征:如叶片形态、带刺茎干、艳丽花朵、显眼果实或叶面纹路( Tunnicliffe, 2001 ),以及植株尺寸、实用价值和观赏美感( Kravanja, 1995; Tunnicliffe & Reiss, 2000 )。当人们真正注意到并欣赏植物时,其关注方式与对动物的欣赏存在本质差异。
虽然动物能产生即时吸引力,但对植物的欣赏往往需要第三方引导与共鸣。我们在师生共同参观植物园的过程中反复验证了这一现象。
本研究选取八种植物样本(含一株模型植物),通过课堂互动观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反应差异。
2 方法
学生
本次实验共有 184 名学生参与:
• 69 名五年级小学生,来自三所小学(年龄 9 至 10 岁)
• 59 名八年级学生,来自三所 学校 (年龄 13 至 14 岁)
• 56 名大学生物系学生(年龄 20 至 23 岁)
参与项目的三所小学均为城市学校。大学生就读于卢布尔雅那大学的四年制课程,来自不同城镇和多元社会背景。
研究对象 Objects
以植物因其美丽、实用、显著性和独特特征而吸引注意力这一命题为出发点,同时考虑到动态特征也能吸引观察者的注意。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即时可见特性的植物,以及另一些特性不那么明显的植物。表 1 列出了实验中使用的所有(植物)名称及其描述。
假设学生们大多无法叫出这些植物的名字,为便于数据分析,我们为每个研究对象标注了从 A 到 H 的字母编号。
表 1 实验所用植物清单 Table 1 . List of ‘plants ’ used in the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