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湿气重,糖友健脾正当时——中医络病理论提醒血糖管理要点
谷雨已过,春雷鸣动,降水增多,尤其是南方地区近日多雨。雨多再加上天气越来越热,湿热渐盛,人体就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湿邪困脾,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对于血糖高的朋友来说,此时一定要注意健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不然则不利于日常的血糖控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中医络病理论的角度来给大家捋一捋。
络病理论指导下,从“脾”论治 糖尿病
络病理论指出人体内的络脉分为气(经)络与脉(血)络。气络运行经气,气络作为气的功能实现形式,发挥“气主煦之”——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自稳调控作用,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相似。脉络运行血液,发挥“血主濡之”——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与西医学血管、微血管功能密切相关。气络与脉络二者共同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
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症,属于络病范畴,日久多引起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存在气络和脉络共同为患。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失养,而脾为后天之本,其升清、运化、统血等功能皆归于气的能力, 脾的络气亏虚在消渴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湿邪困脾是影响脾运化功能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饮食失节、多食肥甘、长期忧思过度、郁怒伤肝、肝失疏泄等都会导致脾的络气亏虚。 脾虚 不能输津达 肺,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充养肾精,水谷精微不能滋养五脏六腑而丢失体外,所以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 虽然吃的多,但是不能被输送至濡养四肢肌肉,反而消瘦,体重减少;水谷精微虽然摄入的多,但是不能滋润肺胃等脏腑,所以会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伤延及肾损,脾虚不能充养肾精,排尿也会增多。
脾失健运,津滞为痰,痰阻脉道,形成痰瘀阻络之证;络脉瘀阻使血运行缓,最终形成瘀血阻络之结果,出现脏腑、神经、血管等功能受损的症状表现。因此,中医络病理论提出了 “从脾论治”消渴症的新观点。
前段时间,由以岭健康研发的津力旺饮料入围第七届iSEE全球食品创新奖。据悉,该饮料就是在中医络病理论以及中华通络养生八字经指导下所研发的一款具有调节血糖功效的植物饮料,该饮料从“从脾论治”消渴症的观点出发,以益气养阴、健脾运津为原则,由绞股蓝、山楂、山药、乌梅、桑椹、桑叶6种中药材制成,组方获得了国家专利,为糖友以及控糖人群提供了一款合适的饮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