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我一生的恩师——纪念高亮之先生95诞辰


速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王天铎先生合作的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讨论会、中国台湾逢甲大学周天颖先生来访学术报告会等。
我一生的恩师——纪念高亮之先生95诞辰

精选

已有 3357 次阅读

2024-7-16 18:10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2024 年 6 月 26 日是恩师高亮之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虽然先生离开我们近七年了,可先生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眼前,先生的谆谆教诲仍历历在目,先生的科学精神仍熠熠生辉。

先生对我的培养、教育和诸多关心历经二十三个春秋,让我终生受益和享用不尽,本次主要回望博士研究生阶段。

一九八八年,在翟允褆先生、黄敬芳先生、蒋纪芸先生等指导和培养下,我从西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宁夏农学院农学系和小麦研究室工作。因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小麦品质栽培,因此,所在工作单位与所学专业方向非常对口,只是将研究对象从冬小麦改为春小麦。期间主要在黄敬芳先生、王世敬先生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春小麦品质影响、春小麦高产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项目。在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四年间,通过布设多年多点田间试验及室内分析,并利用 PC1500 微型计算机对试验数据展开处理,得到了系列研究结果并获两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然而,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困惑,那就是同一试验方案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会得出不同试验结果,当时较好的解释就是由于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差异所致,由于无法区分这种差异,往往用多年平均值或不同气候年型区分,但存在区分精确性不够等。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我意识到,该是再学习的时候了,就这样,在征得同意后,一九九四年初决定报考博士研究生,带着六年工作中的问题,终于找寻到了高亮之先生招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之一—作物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凭借当时的猜测,想着这个方向可能会对我的疑惑有更好解决方法。报名后,按照规定的考试科目,在工作之余展开准备,特别是还补学了农业系统工程。

一九九四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后,大约五、六月份,便得到了复试通知。复试前一天,经过数十小时到达南京,并与高亮之先生(以下简称:先生)联系见面,原本只是想着试一下,可没曾想先生还是在百忙中见了我。在见面时可能是觉得我的紧张或是出于鼓励,先生先是了解了我的简况并问我为何报考他的博士生,简短平和的交谈,竟然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增强了我的信心。

复试当天,先生助手(马新明师兄)先让做了笔试题,主要包括专业与生产实际结合问题、专业英语阅读理解等,复试后不久,就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年九月份我如期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入学不久,我又联系与先生见面,主要是请教所修课程的选择以及博士论文选题等。当得知我的本科和硕士所学为作物科学时,先生认为需要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弥补,除了建议选修所在学校相关计算机课程外,还亲自联系推荐在南京理工大学旁听计算机课程事宜,并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期间,专门在信息楼提供上机操作的计算机,听说是先生留美归国时带回的,这就为我从事作物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方向并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此后我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顺畅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先生送给我由他编著的《农业系统学基础》、《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等专著,还特意聘请章熙谷先生为我的校内指导老师,金之庆先生为我的论文指导组成员等,并建议我选学章 熙谷 先生主讲的专业课“国际可持续农业发展 Seminar ”、黄丕生先生主讲专业课“水稻高级栽培学”、曹卫星先生主讲的专业课“作物模拟”等,这些专业课的学习,既增强了我对作物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方向的深入理解,又丰富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及发展动态,充分体现了农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第一年学位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就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一九九五年九月一开学,先生就同我讨论博士论文选题,为了体现宽容性,先生建议了两个选题大方向,让我考虑,结合我的专业特长,最终同意并确定以“小麦群体与土壤水分及氮素动态的模拟优化决策研究”为选题。确定选题后,由于所在团队当时开展的田间试验主要是水稻,因此,先生特地邀请张继林先生指导我开展小麦水氮相关的田间试验,确保了我博士论文研究及毕业论文的完成。

为了更多拓展我的学术视野,只要有相关学术活动,先生一般都通知我参加,比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王天铎先生合作的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讨论会、中国台湾逢甲大学周天颖先生来访学术报告会等,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了解了最新相关研究动态,还结识了领域同行,像于强先生就是那时知道并认识的, GIS 与模型结合、水稻高光效株型等也是那时就了解到的新趋势。

在建模和计算机模拟阶段,先生常会听取我的工作进展,并查看计算机模拟结果,指出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方向。比如,为了获取麦田土壤水分泾流参数,先生亲自指导我通过麦田土壤水分泾流试验测定获取参数;为了获取试验地土壤物理参数,还特地推荐我拜访 中国科学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席承潘院士等,请教有关土壤物理参数的问题。

转眼,到了论文撰写与毕业答辩阶段,先生亲自审改毕业论文提纲、论文初稿,把握大的方向,同时委托金之庆先生仔细修改写作文字。记得毕业答辩前夕,我的妻子带女儿到南京,专门到先生家拜访,受到先生及夫人张立中女士热情接待,师母还赠送女儿精美小礼物。

毕业答辩时,考虑到我原来的工作单位,除了邀请章熙谷先生、郭绍铮先生、金之庆先生、曹卫星先生等,先生还特意邀请宁夏农学院副院长王世敬先生作为答辩委员出席。由于先生的指导和关心,我的毕业答辩顺利通过。

回顾这段永生难忘的时光,我深深地认识到,是先生给了我从作物栽培学向作物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方向转变的机遇,赋予了我进入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成就了我探索新方向的人生。

回顾这段永生难忘的时光,我深深地认识到,先生开创的农业气象学、农业模型学、农业系统学依然是当前和未来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重要科学基础,依然是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结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然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科学基础。

回顾这段永生难忘的时光,我深深地感知到先生的学识渊博、敢为人先、治学严谨、才思敏捷、身体力行、诲人不倦等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并将鼓舞我继续前行。

2024.6.28 于南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宏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149-1442517.html

上一篇: 烟雨水榭 下一篇: 实景中秋

主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