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同力共苦甘,潜心育粟禾——李先闻及其弟子李竞雄和鲍文奎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农业改进所



速读:”等一系列遗传学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科学》杂志、美国Genetic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这些颇具特色的农作物实验研究,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高度重视。 李先闻、李竞雄、鲍文奎的粟类遗传之研究论文(1945)。 1948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选举中,李先闻被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共同推荐为院士候选人,并以“小麦、小米、玉蜀黍杂种染色体之行动等研究”和“曾主持四川省稻麦改良场”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生物组25位院士之一,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位从事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院士。 ”这段颂词,正是对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始终如一践行“手脑并用”的科学家——李先闻院士奋斗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 抗战胜利之后,当李先闻完成了四川农业改进所的交“棒”工作,即将离开成都前往位于上海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担任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时,所中全体同仁在送给他的签名纪念册中写道:“仓廪之实兮,公著丰功。
同力共苦甘,潜心育粟禾 ——李先闻及其弟子李竞雄和鲍文奎 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农业改进所

精选

已有 7264 次阅读

2025-8-16 10:34

| 个人分类: 中国遗传学史研究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同力共苦甘 潜心育粟禾

—— 李先闻 及其弟子李竞雄 和 鲍文奎

在 抗战时期的四川农业改进所

冯永康

(四川省特级教师 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李先闻( 1902—1976 )

有着“蜀中‘千里驹’,川人‘好儿郎’”之称的 李先闻, 1902 年 10 月 10 日出生在重庆市江津 区 ( 原四川省江津县 ) 一个小农家庭。 1915 年,李先闻考取四川省保送生名额,进入清华预备学校读书。

1923 年,李先闻从清华 园高等科毕业 ,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度大学园艺系求学。 1926 年获得硕士学位 后, 随即进入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 , 师从国际著名的玉米遗传学大师埃默森 (R.A.Emerson), 重点攻读遗传学专业。 1929 年,李先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 。他曾先后辗转奔波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等高等学校。

1938 年春,李先闻接受杨允奎( 1902—1970 )之邀约,前往成都担任四川农业改进所食粮作物组主任,随后担当起四川稻麦改良场场长的重任。

在长达 9 年的艰难岁月里, 李先闻与赵连芳( 1 894 —19 68 )、杨允奎等一道,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任劳任怨、合作无间,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大后方四川省的粮食增产的研究和水稻作业方面实施检定计划的工作中 。

为了选育检定稻麦良种,李先闻常常骑着 “ 洋马儿 ” (自行车),穿梭在静居寺和华西坝之间的小路上;为了向农民推广并种植稻麦良种,李先闻与他的同事们,坐着俗称 “ 飞毛腿 ” 的洋车,日夜奔波探访川西北的乡间小镇。

1938 — 1945 年期间 , 李先闻 主持并承担着抗战大后方粮食增产的重任,工作异常艰辛与忙碌,但他仍然忘不了挤出时间来到简陋的实验室里, 带领并指导 他的弟子 李竞雄( 1913—1997 )、鲍文奎( 1916—1995 )等,专心致力于以粟类作物为主的遗传学理论与育种的艰辛研究。

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稻麦场用农村土坯房改造成的简陋实验室里,李先闻等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培育成的幼苗,细心观察和计数着细胞中的染色体,追踪着粟类作物的遗传与进化渊源。

几年间,他们 通过 “ 手脑并用 ” 的学习与践行,不仅把粟的祖先是狗尾巴草的遗传和进化上的理论问题弄清楚了,而且在禾谷类作物细胞遗传学的系统研究上做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李先闻在进行粟的杂交

仅仅在 194l—1945 年的短短几年 时间里,李 先闻师徒三人 陆续 积累了小麦的单体、缺体和多体染色体的原始育种材料以及粟与狗尾草有性杂种后代的各种株系等演化分析材料 ;主要用英文 撰写了 “H. W. LI , C. H. LI , and W. K. PAO. Cytological and Genetical Studies of the Interspecific Cross of the Cultivated Foxtall Millet , Setaria Italica ( L. ) Beauv and the Green Foxtall Millet , S. Viridis L.” 等一系列遗传学研究论文, 先后发表在国内《科学》杂志、美国 Genetics 等著名学术期刊上,这些颇具特色的农作物实验研究,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高度重视。

李先闻、李竞雄、鲍文奎的粟类遗传之研究论文( 1945 )

李先闻主要论著目录(部分)

李先闻后来在《李先闻自述》的回忆录中,曾专门有一段对弟子的评价:“鲍文奎同李竞雄两位,对于我的理论研究,协助很多。”

1948 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选举中,李先闻被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共同推荐为院士候选人,并以 “小麦、小米、玉蜀黍杂种染色体之行动等研究”和“曾主持四川省稻麦改良场 ” 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生物组 25 位院士之一,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位从事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院士。

李先闻的弟子李竞雄和鲍文奎,也因后来分别在“杂交玉米遗传育种”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于 1980 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李先闻不轻易相信书本,力图获得第一手数据,以真正的身体力行,乐于担当“粗活”,使得他的成功变得实实在在,并不掺杂许多“天才”的含糊,足可体现出作为一个科学家品质的灼灼其华。

抗战胜利之后,当李先闻完成了四川农业改进所的交“棒”工作,即将离开成都前往位于上海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担任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时,所中全体同仁在送给他的签名纪念册中写道: “仓廪之实兮,公著丰功。方正廉洁兮,两袖清风。正思请益兮,行色何匆。德业既展兮,永垂蜀中。” 这段颂词,正是对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始终如一践行“手脑并用”的科学家——李先闻院士奋斗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

( 2025 年 8 月 1 6 日 修稿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永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4644-1497898.html

上一篇: 抗战时期的中国遗传育种学家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 下一篇: 丰碑与铁血 ——纪念新华日报1945年10月8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发表80周年

主题:李先闻|四川农业改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