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职业生涯的“中级灾难”
精选
已有 358 次阅读
2025-11-15 15:18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立冬已过,按理说已经正式进入冬季,然而内心中感觉一切还是在深秋,这种感受的滞后性总会让人错愕时间的飞逝与认知的惯性,东坡居士在《赤壁赋》中曾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想来还是有同感的。这几日把德国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的《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这本书看完,仍然是我喜欢的哲学随笔类的书籍,有趣、好读、不买弄术语与技巧,也许这就是我评价书籍的一个最低标准吧。
人类社会中的很多观念都是要经过无数次的剖析,其丰富内涵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这种剖析既包括纵向的各个时代先哲们的探索,也包括当今时代不同国家的学人们的持续挖掘。这个过程很重要,毕竟一个观念的内涵的展开是需要时间和智慧的,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有摸的人多了,我们才能结合众多碎片信息拼凑出那个隐秘的完整大象的轮廓。这也就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们不时会关注一些相同的老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一过程很重要,否则那些内涵不清晰的概念被我们拿来用做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框架会出现很多始料不及的问题的,到那时就是一种文化的灾难。比如真、善、美的概念、公平、正义的概念等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经久不衰的话题,原因就在于这些概念的内涵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完全揭示出来,仍需我们结合当下的条件去继续探索,只有如此,基于这些不断被完善的概念,人类社会才能逐渐走向文明,并提高人类的认知与治理能力。
除了上述的宏伟目标之外,我更想通过别人的视角,看看那些我们熟悉的话题与人物还有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按照哈耶克的说法知识是分立的,每个人读过的书和看问题的视角都是不同的,这样的对比对于我们的“摸象”行为是极有帮助的。这本书由34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有一个主角,围绕主角另外附带2·3名其他哲学家,这样的安排使一个主题很丰满的立起来了,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了解34位主角的人生片段,又能间接了解与主角有关的其他60余名配角学者的工作,算下来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快速扫描了接近100人的人生与工作。
摘录本书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
1、康德(1724-1804)16岁时考入科尼斯堡大学。他浪费了九年时间在担任家庭教师上,直到31岁(在当时算很老了)才写出那篇关于火的博士论文。他在大学取得编外讲师的资格,但薪水非常微薄。直到40岁以前,他的事业其实可算得上是个“中级灾难”。在教了15年书之后,他才终于得到渴望已久的教授职位,教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P135【 按照作者的推算,康德是46岁做教授的,以他的才华来说,这个聘任是太晚了,可以称作“中级灾难”,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社会学话题,以后就这个话题写点东西。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或许我们会见到更多的职场“中级灾难”。 】
2、康德在60岁时终于有了足够的钱可以负担自己的房子、一名家仆和一名女厨。他聪明的大脑在晚年却偏偏意外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使他变得越来越健忘,最后完全失去方向感。他于1804年2月上午11时去世,当时精神处于严重错乱状态。P139【 关于康德晚年及最后时刻的状态我还真不了解,聪明如康德那样的人也难免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离去,真是令人唏嘘不止啊。 】
3、人的面貌是由其行动刻画出来的。行动就是存在。人就是自己所完成的结果。P332`336。【 这是多么熟悉和久违了的说法啊! 恍然想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时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都是我们热爱的对象,虽然那时并不是很懂,可惜存在主义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的认知与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存在主义当年在中国没有流行起来,今天存在主义在中国再次复活,是因为支撑存在主义的社会条件开始具备了,我们也开始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处境 】
4、100年前被自然科学家认定为毫无疑问的,今日的我们则予以摇头否定。那么何以同样的情况不会在100年后发生呢?P48【 课堂上曾对学生们说,对于知识我们要坚持从证明主义转向可错主义的立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接纳新知识,也许这才是解放思想的真正底层逻辑。 】
关于作者:
Precht(1964-) completed his high school diploma in 1984 at the Schwertstrasse high school in Solingen and then completed community service as a community helper. He then studied philosophy, German and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in 1994. phil. in German studies. His doctoral thesis deals with Robert Musil's play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He remained at the university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for a few more years. In 1997, Precht received the Arthur F. Burns Fellowship and worked at the conservative national newspaper Chicago Tribune.
大意是说:
普列斯特(1964-)于1984年在索林根的施韦特施特拉斯高中完成学业,并随后以社区助手的身份完成了社区服务。之后,他进入科隆大学学习哲学、德语与艺术史,于199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德语文学方向)。其博士论文聚焦于罗伯特·穆西尔的戏剧《没有特性的人》。他继续在该校担任研究助理数年。1997年,普雷希特获得亚瑟·F·伯恩斯奖学金,并在保守派全国性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工作。
作者获奖:
During this time, in 2000, Precht was awarded the Journalism Prize by the "Health Foundation" for outstanding biomedical publications. In the two years 2000/2001 he worked as a scholarship holder at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in Berlin. During this time, the award winner emerged as an essayist and columnist for various media such as "Literaturen", "Die Zeit", "Frankfurter Rundschau", "FAZ" and the station "Deutschlandfunk"
大意是说:
2000年,普雷希特因杰出的生物医学出版物荣获“健康基金会”新闻奖。2000至2001年间,他作为奖学金获得者在柏林欧洲新闻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作为获奖者他成为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包括《文学》、《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法兰克福汇报》(FAZ)以及德国之声电台等。 【 这老兄年长我3岁,是个多面手,文笔很好,成果丰硕。显然他没有遭遇职业生涯的“中级灾难”,做了自己能做的,并得到了社会的及时承认,可谓一路顺风顺水 】

关于本书:
普列斯特著,《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钱俊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7月;【这本书原版是2007年出版的,国内译本第一版是2016年1月出版】
价格:62元
难度系数:3.5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5-11-15于南方临屏涂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510343.html
上一篇: 读已死之人的书之190:阿兰的《哲学家都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