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厚重底色


速读: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众多受访者表示,在卫生健康领域,坚持人民至上的关键是要把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厚重底色-健康报网——健康门户

{"id":"507143","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厚重底色","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1-18 09:27:10","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杨世嘉 郭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

□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杨世嘉 郭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卫生健康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近日,记者就这一主题进行了采访,大家一致表示,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健康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生命健康是头等大事

  在卫生健康领域,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价值导向,更是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的立足点。“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最直接、最深刻的体现,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基因与价值内核。

  在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孟庆跃看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在我国卫生健康实践的方方面面。比如,国家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升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管理、医疗救治、科研支撑等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正在融入各项政策制度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表示,从20年以上的长周期来看,投资于健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最优选择。“十五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和人口服务工作全面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具体落实,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众多受访者表示,在卫生健康领域,坚持人民至上的关键是要把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立新表示,山东将进一步谋划好、落实好“十五五”卫生健康各项工作,让人民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推动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规划、公共投入、治理以及绩效方面,全面体现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协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

  “做好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要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当作党委、政府大事’。”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指出,把好事办好,才能让群众说好。“十五五”时期,西藏将继续推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聚焦群众就医急难愁盼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短板弱项,研究出台一揽子政策项目和具体举措,推动实施卫生健康提质增效行动。

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服务方向上要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让群众少得病、更加健康;在服务模式上要突出全链条的贯通,让群众少得重病、及早康复,在预防端进一步强调精准干预。

  “‘在预防端进一步强调精准干预’,这一重要判断,为进一步提高预防端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方向性指引。”罗力表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须把“预防为主”贯彻于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健康服务。以健康教育为例,要综合运用健康画像方法、互联网技术、健康知识图谱,实现对特定个体的精准健康教育。

  谭相东表示,疾病发生发展是连续的过程,人们在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和高龄期等年龄阶段,生理特点、健康风险、易患疾病和健康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在孟庆跃看来,实现“全链条的贯通”,关键在于打通各个环节,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要完善医防融合和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康复回归闭环服务;注重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管理;继续优化医保和财政支持政策,对预防和康复服务给予倾斜支持;建立以健康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服务链。

  结合《建议》提出的“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发展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马立新表示,“全链条的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明确了路径。近年来,山东坚持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全域推进慢性病示范区建设,实施“两处方一提示”全人群健康管理模式,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基础日益坚实。下一步,将围绕“全链条的贯通”,打通断点堵点,完善制度机制,激发要素活力,提升服务效能。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众多受访者对《建议》中的这段话印象深刻。当前,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与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围绕人民群众健康全过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提质量。

  孟庆跃表示,要实现卫生健康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应不断缩小资源配置、服务利用与卫生筹资等方面存在的区域、城乡和人群间的差距。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下沉,加大对基层、公共卫生和重点人群的定向支持,完善医疗救助与重病兜底机制。

  马立新介绍,山东持续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按照相关标准改造提升3万多家村卫生室,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常态化组织超过1万名医护骨干下沉基层驻点帮扶和巡诊帮扶,“15分钟健康服务圈”日益夯实,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正在加快实现。

  大家纷纷表示,发展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的“必答题”,卫生健康应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健康根基。

  孟庆跃建议,以科技创新驱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布局生物医药、数字健康、智能医疗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健康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医疗、康养、体育、食品、保险等跨界融合,形成健康经济新增长点。强化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高质量劳动供给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使健康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主题:“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