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学术期刊也应承担科普责任
精选
已有 3576 次阅读
2024-12-2 06:09
|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博主按:下面是《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一篇报道。由于通篇都是我的观点,我就将此文分在“原创”类下了。
学术期刊也应承担科普责任
□本报记者徐雁龙
(大约发表在《中国科学报》2006年末至2007年初的某期,记不清了)
“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是有分工的,但是分工不分家”。在日前举行的“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论坛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也应当承担料普责任。
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科普
武夷山向记者介绍说,科普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的功能。在我国,提到科普的功能,往往是把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一功利性功能放在第一位;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在谈到科普的功能时,则往往把非功利性特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例如,1995年12月发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开篇中就明确规定了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并成为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认识。在这四个目标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从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地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作个人决策”,“使人们能够理智地参与涉及科技问题的公共对话和辩论”等分列第一、第 二、第三位,最后才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武夷山认为,“这样几条认识和排列次序是发人深省的”。这至少说明,因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和欧美国家对“科普”的认识还存在差异。从非功利性的角度出发,科普首先要使公众参与其中,为此,应该使公众及时知晓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而学术期刊是科技最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讨论阵地,具有刊载、公布、鼓励和推动创新成果的性质,虽然“学术期刊的主要读者是科技人员而不是普通公众”,但“即便是科技人员,一旦离开了所研究的领域,他们对科学的所知也并不比普通公众多,他们也是需要科普的”。
Science 、Nature 就这么做
“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经验来看,学术期刊是完全能够实现科普功能的,而且能做得不错。”据武夷山介绍,Science 有科技在线、本周科技、社论社评、网络观察、政策论坛、教育论坛等诸多通俗栏目;另外,Science 编辑部也把研究评述(Perspectives)栏目视为通俗栏目,统计数字显示,这些通俗性栏目的总篇幅占到Science的1/3左右;而Nature中的科研关注、新闻要闻、企业、图书与艺术等通俗性栏目的篇幅也占到整个杂志的 1/4左右。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就只看这两本杂志的通俗性栏目”。
此外,大众媒体的积极参与对科普的意义重大,而学术期刊的科普栏目往往能够引导大众传媒的记者去注意有些题材,使大众传媒更有效地传播科学。为此,学术期刊的通俗栏目一方面自身起到科普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和大众媒体的配合当中,它就像排球场上的二传手,最后借助大众媒体的影响力,由大众媒体完成“扣杀”。
学术期刊不应“画地为牢”
我国国内科技期刊近5000种,占期刊总数9000 种的55%。今年10月27日发布的2005 年中国科技论文计结果显示,我国科技论文总数已跃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论文总数的6.9%。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本期刊能像Science、Nature那样享誉全球。“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总体来说比较弱,”武夷山说,“因为我们总是将科普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
长期以来,用来评测学术期刊的只是学术性一个影响因子。然而,某些期刊的读者面和作者面是基本吻合的,也就是只有投稿人阅读期刊,尽管该期刊的内容被阅读了、被引用了,影响因子很高,但在这个领域之外该期刊几乎没有人读,也就形不成影响力。武夷山曾经组织一次调查,通过对39种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网络影响力进行比较后发现,网络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一本期刊的科普性增强,学术性未必会下降。例如,创刊于1973 年的《微特电机》,是“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就兼具较强的学术性和科普性,其网络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都很高。“Science、Nature更是典型的例子。”武夷山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确定今后 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武夷山认为,学术期刊也应积极参与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行动中去,他建议学术期刊不要拘泥于期刊分类的约束,适当增加科普内容。此外,武夷山还建议学术期刊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并加强期刊编辑人员的能力建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2533.html
上一篇: 一位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房地产大亨 下一篇: 我向中学生推荐并翻译的英语名言200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