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中山陵的设计者与监造者
精选
已有 218 次阅读
2025-11-7 08:13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金陵中学校友系列(之一)
中山陵的设计者与监造者
叶明
中山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每天中山陵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感叹中山陵雄伟壮阔的同时,有几位知道它的设计师与监造者吕彦直先生?吕彦直不仅给南京留下了一份世界级的宝藏,也给中国建筑界留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是中国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里程碑。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南京人“陌生的老朋友”的非凡人生与辉煌业绩。
出身名门
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1929年3月18日),字仲宜、古愚。籍贯滁县(现滁州),出生地天津。
父亲吕增祥,1879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进入天津北洋水师李鸿章幕中任文案幕僚,从此步入仕途。在此期间,吕增祥结识了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并成为至交密友。吕增祥凭借着深厚的国学修养,助力严复将《天演论》译成中文。为铭记吕增祥对《天演论》中译本的贡献,1901年富文书局本出版该著修订版时,《赫胥黎天演论》的封面,自右往左依次竖排印刷着“侯官严几道先生述赫胥吏天演论 吕增祥署检”字样,这也成为两人珍贵友情的永久纪念。
正因严、吕两人不同寻常的关系,促成双方结成秦晋之好——严复长子严璩娶吕增祥长女为妻。而这样的关系也对吕彦直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吕增祥去世后,8岁的吕彦直跟随严璩夫妇旅法。1902—1907年吕彦直在巴黎接受了小学教育,并在那里读了四年书。 法国丰富的艺术宝藏激发了他绘画的兴趣, 吕彦直 自幼即受到中西灿烂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长期和吕增祥生活在一起的妹妹终身未嫁,吕增祥去世后吕家经济拮据,度日艰难。严复劝她“南去,勿在京、津之间”,因为其时正处在辛亥革命前三年,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京、津之间不安宁。再加上吕增祥已去世多年,家属旅居外地多有不便,因而劝其南下到家乡滁县,也可省些开销。吕家接受了严复的建议,路费由严复提供一百大洋。因此,吕彦直随大姑妈在1908年底至1909年南归,时年十四、五岁。 民国时期,滁 县 的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江宁(现南京)读书。这时,吕彦直 进入汇文书院(现金陵中学)上中学 。这也是吕彦直曾说南京是“弟之桑梓”的原因之一。
曾在汇文书院读书的校友洪润庠、王子定在回忆文章《清末民初之毕业生及学校生活》的“学生生活一斑”一章中记载:“文学会最盛时代,系由民初应尚德初由美国应聘来校之时。应先生将大学以下同学分为Alpha与Beta二组,前者取名木铎会,后者为醒石会。二会之中,以木铎会人才鼎盛,如陈宗熙及傅宝诚诸先辈、国父陵园建筑设计人吕彦直先生、德国教育博士罗良铸、奚伦、洪润庠诸先生(其时皆为在校学生)多人均属之。”
1909 年,吕彦入投奔严璩夫妇一家来到北京,入读北京五城学堂 ( 今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国文老师是著名翻译家 林纾(字琴南, 1852 年11月8日—1924年10月9日) , 其人品与才气不仅得到严复肯定,更被康有为评为“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林纾同样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可谓通晓东西文化。师从名师,加上严复等人的特殊关系,姐夫严璩更是与林纾同舍居住,并合作翻译《伊索寓言》,吕彦直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与教益。
1911 年,吕彦直考入清华学堂,直接进入第二年级学习。入学两年后,吕彦直于1913年7月从清华学校毕业。1914年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该年度清华赴美留学生,还有关颂声(入麻省理工学院学建筑)、金岳霖金(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商科)和戴恩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国际法,孙中山女婿)。 在当时康奈尔大学的同学中,有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教育家任鸿隽、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吕彦直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吕彦直留美时,正是美国布扎艺术(Beaux-Arts)建筑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布扎艺术是由巴黎美术学院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晚期流派,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建筑形式融合古罗马、希腊风格,强调宏伟、对称与秩序感,多用于大型纪念性建筑及公共空间设计。 康奈尔大学是最早执行布扎艺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因此吕彦直的学习训练与设计实践深受布扎艺术建筑教育的影响。康奈尔大学的建筑教育兼顾艺术与工程,不仅注重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与训练,还传授学生工程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以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建筑设计的综合素质。
除了建筑专业学习之外,吕彦直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中国科学社的原名科学社,由留学康奈尔大学的胡明复、赵元任、过探先、任鸿隽等9人于1914年6月10日创设。吕彦直于1914年11月10日加入科学社,认筹1股,交股10美金,成为创始股东之一,社员号为33号
科学社的核心活动是创办《科学》杂志,该杂志于1915年1月1日出版发行,吕彦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几篇作品。第一篇是《海底水雷》(1915年第1卷第4期),吕彦直翻译自美国世界报战争第二号上的文章;第二篇是《爱迭生年谱》(1915年第1卷第11期),吕彦直整理的以附录的形式发表。第三篇是《汉张衡候风地动仪》(1917年第3卷第9期第1页)。
执业建筑
吕彦直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1918年12月20日获得建筑学学位。大学毕业,吕彦直经建筑教授埃弗里特·米克思推荐进入墨菲(Shaun Murphy)建筑事务所实习。实际上,吕彦直在1918年的夏天已进入墨菲建筑事务所实习,担任绘图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也正是这一年,墨菲事务所接受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的委托设计该校校舍。在墨菲指导下,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建筑师,吕彦直先后参与了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等校园建筑的设计工作。后来,“中西合璧”的金陵女子大学被世人誉为“东方最美校园”,这其中就凝聚着吕彦直的智慧。
1925 年5月,上海《申报》刊登的悬赏启事震动建筑界:以4000银元重奖征集中山陵设计方案,要求"融合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体现民主革命精神"。这场中国历史上首次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吸引了来自中、美、德、日等国的40余份方案。
时年31岁的吕彦直在狭小的上海九江路办公室里,敏锐捕捉到评审委员会未曾言明的期待:这座陵墓必须超越单纯纪念功能,成为新生共和国的精神图腾。
在最终呈现的"自由钟"平面布局中,吕彦直完成双重突围:整体建筑群沿中轴线次第抬升,392级台阶暗合当时中国3亿9千200万同胞;主体建筑摒弃传统帝王陵墓的封闭格局,祭堂采用西方石造建筑的框架结构,却以蓝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覆盖——这是中国建筑史上首次实现传统形制与现代结构的完美融合。
1925 年9月21日,《申报》《时报》《新闻报》《民国日报》等报纸均刊登消息,宣布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征选评比结果,吕彦直从海内外四十多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摘得首奖。翌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悬赏征求图案的竞赛中,吕彦直抱病应征,再获头名。一年之内,在两项世人瞩目的工程设计竞赛中相继夺魁,吕彦直一时名动中外。
1925 年11月3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张静江、汪精卫、林森等12人)正式聘请吕彦直为中山陵建筑师,主持整个陵墓工程的建筑和监工事务。
从获奖方案到真正能够供工程施工的图纸,这中间还有大量繁琐的计算与绘制等深化、细化工作,而那时尚没有现代化的计算与绘图工具,工程所需的几百份图纸全凭建筑师一笔一画地手工绘就,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吕彦直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到12月底,终于绘制完成了中山陵的建筑详图,并拟定完成中山陵工程实施计划。
1926 年3月12日,中山陵奠基礼在南京举行,吕彦直因身体违和无法出席,由黄檀甫代表参加,并在典礼上发言,代为阐释中山陵设计理念和思想。
在中山陵施工过程中,吕彦直常常抱病住在山上,与工人同吃同住。为了保证质量,吕彦直对每一张图纸大样都亲自审定;每一个工程施工前,都必须先根据建筑详图制成模型,由他对建筑模型反复琢磨修改;对施工用的水泥和大理石等建筑材料,他要求除必须按指定的商标、产地之外,还要选送样品,由他进行反复试验和比较后才签字批准使用。
为确保中山陵工程质量和进度,吕彦直除了在中山陵工地驻守监工外,还多次往返奔波于上海和南京两地之间,研究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中山陵建设过程中,吕彦直不仅是设计师、建筑师、绘图员,而且是经济师和审计师,他一个人几乎事无巨细地包揽了整个项目。不分昼夜的过度劳累,击垮了吕彦直,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得不卧病在床。
1929 年6月1日,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移来南京中山陵落葬,并隆重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奉安大典”。让人倍感遗憾的是,吕彦直没能等到这一天。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不朽之作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构思巧妙、风格独特, 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别具匠心,庄严俭朴。墓地全局造成一警钟形,寓意深远。这一设计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1)聚散巧妙。设计中结合钟山的形势,把孤立的,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贯串于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的绿地和宽广的石阶,联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显得庄严雄伟。
(2)中西合璧。祭堂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墓室则完全采用西洋建筑做法,同时运用牌坊、陵门、碑亭等,再饰以华表,石狮、铜鼎等,整个建筑群别具一格。
(3)雄伟磅礴。陵墓建筑在山坡上,石阶中缀以8个平台,坡度逐渐加大,视角不断变换,瞻仰者缘石阶拾级而上,庄严肃穆之感,景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到达大平台,再回首俯视,不见石阶,仅见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令人啧喷称奇。
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其依山势而建,空中俯视,整个陵区恰好像一口大钟, 寓意“暮鼓晨钟”、“警钟长鸣”和体现陵墓主人“必须唤起民众”之精神等 ;从底下往祭堂上看,看到的全是台阶,看不到平台,而且越往上走越陡,寓意着革命道路的艰辛;当你登上祭堂往下看去却看不到一个台阶,看到的全是平台,寓意为胜利以后的平坦幸福。 这就像许多传世之作的艺术效果超越原作者的意境一样,为吕彦直始料所不及。吕彦直很直率地说,他的设计主要考虑灵柩放于地穴之中,便于后人瞻仰;祭堂宽敞,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不追求华丽,以节省费用等。至于呈“自由钟”形,不过是根据地形作出来的一种偶合罢了。
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既是一座纯中国式的陵墓,又区别于以往所有中国的封建帝王陵墓。从颜色上看,他用孙中山首创共和的国旗蓝色为主色,以蓝色的琉璃瓦顶取代皇帝专用的黄色琉璃瓦顶。从使用功能上看,以祭奠活动的公共性取代了以往皇家祭奠活动的私人性。宽阔的广场、墓道、台阶,全都是为适应大型公共祭奠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中山陵庄严肃穆的仪态和恢弘的气度,使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都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此外, 中山陵每一个建筑细节都在诉说那个时代的精神图景:
博爱坊:四柱三门的冲天式石坊,柱头简化了传统云纹雕饰,实现了传统牌坊的现代转型。
碑亭:重檐歇山顶下的花岗岩巨碑,象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却摒弃了帝王陵墓的龟趺碑座。
祭堂:内部四壁的黑色青岛花岗岩镶嵌着孙中山《建国大纲》全文,穹顶的青天白日图案由马赛克拼贴而成。
中山陵的落成,恰逢中国建筑学科建制化的关键时期。这座建筑见证了传统"匠人营造"向现代"建筑师负责制"的转变——吕彦直坚持在每块石材标注监造编号,开创了中国建筑质量追溯体系的先河。吕彦直用建筑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重檐歇山顶与科林斯柱式的相遇,汉白玉栏杆与钢筋混凝土的共生,中国的《营造法式》与西方的《建筑十书》的共鸣。
这位英年早逝的建筑师未曾留下任何理论著作,但他用一座陵墓表达出:不是对传统的拙劣模仿,亦非对西方的盲目追随,而是在深刻理解两种文明基因后,孕育出的第三种可能。
吕彦直是中国首次面向全世界公开征集设计方案的头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翘楚,中国最早的国家建筑项目主持人,中国近代建筑师中的第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吕彦直是中国建筑界的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中国现代建筑混沌的夜空,并留下永恒的印记。
在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中,有五位格外耀眼夺目,被誉为“五宗师”——吕彦直 (1894-1929) 、 刘敦桢(1897-1968)、童寯(1900-1983)、梁思成(1901-1972)、 杨廷宝、 (1901-1982)。吕彦直不仅英年早逝,且无子嗣,再加上没有学生(没有做过大学老师),虽然做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建筑作品(可能是的 “五宗师”的 唯一),但吕彦直本人的经历与人生却很少为人知。
为中山陵而生,也为中山陵而死,这就是 吕彦直的宿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509238.html
上一篇: 没有牌楼的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