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当常识被打破:数字时代田野研究的反思之旅


速读:当常识被打破:数字时代田野研究的反思之旅当常识被打破:数字时代田野研究的反思之旅精选。 我们总觉得社交媒体信息丰富、算法推荐能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闫蒲老师团队的研究发现,使用新闻聚合器和新闻类App的用户,在信息来源多元性上的得分显著更高。
当常识被打破:数字时代田野研究的反思之旅

精选

已有 191 次阅读

2025-11-7 09:57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2025 年 11 月 6 日,应刘冰院长的邀请,北京大学闫蒲老师来到天津师范大学,给管理学院 100 多名师生做了题为《算法与田野:混合研究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的讲座。

她从河南农村的田野调查,讲到欧美 9000 人的跨国数字行为追踪,再到用大语言模型做社会实验…… 整个过程充满了对我们习以为常认知的颠覆。

这不是一场炫技式的方法论展示,而是一次诚恳的「认知拆解」。当我们以为自己了解 ChatGPT、了解算法、了解信息传播时,田野中的真实故事却在告诉我们:你可能需要更谦逊和审慎。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你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希望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技术的错位 OpenAI 发布过一份工作论文,研究 ChatGPT 的实际使用情况。结果让人意外:这个被设计为知识工具的强大模型,主要用途竟然是情感支持和个人成长,而非我们想象中的查资料、写代码、做研究。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技术最终的社会角色,是由用户的真实需求塑造的,而不是由设计者的初衷决定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随时可用、永远耐心」的对话伙伴。这种需求的底层逻辑,远比获取知识更加根本。

类似的错位还发生在信息获取场景。我们总觉得社交媒体信息丰富、算法推荐能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闫蒲老师团队的研究发现,使用新闻聚合器和新闻类 App 的用户,在信息来源多元性上的得分显著更高。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新闻 App 的核心仍是专业媒体机构生产的内容,这些机构本身就有多元化的报道领域和视角。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更侧重个性化和用户粘性,容易将你锁定在自己感兴趣的狭窄领域,最终形成「信息茧房」。

你以为在刷「全世界」, 实际上只是在刷「你的世界」 。

田野的智慧 讲座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闫老师说,她在河南农村做田野调查时,每天往返必须携带的不是防狼喷雾,而是小天才儿童手表。

这个答案打破了我们关于「女性学者在偏远地区安全」的刻板想象。真实田野中的危险,更多来自物理环境和意外。当地交通状况危险,常有干部在往返路上出车祸。小天才手表的 GPS 定位功能,能让家人随时知道她的位置,这比防范小概率的人为侵害重要得多。

理论想象与现实处境之间,总是存在这样的差距。

更有价值的发现,是田野数据的「可再生性」。闫老师在博士田野调查结束 6 年后,重新挖掘当时收集的数据,仍能提炼出切中当下热点的新发现,并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

这颠覆了我们对定性数据时效性的传统看法。深度、扎实的田野数据,记录的是一个特定时空下社会生活的「切片」,它包含了远超最初研究问题的丰富细节。很多今天才凸显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诈骗、信息茧房,在多年前的日常实践中就已经埋下伏笔。

田野数据就像一个宝藏,随着研究者理论工具包的丰富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可以反复开采,提炼出全新的洞见。

这和我前两天在广东参会时,香港科技大学熊辉教授分享的经验不谋而合。他告诉自己的研究生, 务必到数据难以获取的领域去选题,到数据获取成本更高的岗位去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被 AI 快速替代的尴尬境地。

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算法的盲区 闫老师分享了相关领域专家用大语言模型做社会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AI 智能体是「完美公民」,但正因如此,它无法成为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

在描述不同政党时,人类会明显偏袒自己一方,而 AI 对所有党派使用中性词汇的频率都一样。它审慎、客观、中立,缺乏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党派之争和非理性。

这恰恰是问题所在。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理解人类社会中那些不完美、充满偏见和冲突的行为模式。一个没有偏见、绝对理性的「完美公民」模型,反而失去了模拟真实社会复杂性的能力。

AI 的完美,恰恰是它在社会模拟研究中的缺陷。

类似的盲区还体现在智能体生成的身份上。闫老师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非常有趣。数据反映的,是训练数据的分布偏差,而不是真实社会的多元性。不过鉴于该研究还在审稿阶段,咱们这里就不剧透了。希望在 iConference 上能看到这篇高水平研究。

传播的机制 讲座中有个案例让我重新思考信息传播。「转发此视频可以保你家孩子平安」这类谣言,受过教育的人通常觉得很蠢,但闫老师指出,这种传播策略其实非常聪明。

它不仅发布耸人听闻的视频,更关键的是利用了人们对孩子的保护心态,并嵌入社交链条。转发行为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播,变成了一种「为家人祈福」的仪式性行为。

这揭示了信息传播中的情感驱动力远大于逻辑判断力。用户转发的动机不再是「我认为这是真的」,而是「万一是真的呢?为了孩子我宁可信其有」。在家庭群、邻里群中,不转发可能被视为「不关心孩子」,转发则成了表达关心的社交姿态。

研究这类「笨」办法,恰恰能让我们理解在底层社会中,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信息动员机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搜索引擎在底层社会被过度神话。当闫老师提醒村民某组织是传销时,村民反驳:「你看,XX(某搜索引擎,应闫老师要求,略去其名称)第一条都说他靠谱,你怎么说他不靠谱呢?」

搜索引擎的结果成了事实本身。对于信息渠道有限、数字素养不高的用户,搜索引擎的排序被赋予了等同于官方认证的权重。而传销组织会利用 SEO 污染搜索结果,当用户抱着怀疑去搜索时,被优化过的正面信息反而会强化他们的错误信念,形成坚不可摧的逻辑闭环。

Google 之类的搜索引擎声称自己只是「信息的中间人」,但在实际社会效应中,它通过排序和过滤,扮演了事实的定义者和仲裁者。

鸿沟的本质 通过眼动追踪和交互分析,闫老师团队发现,AI 素养高低的用户差异体现在更深层面。

高素养组在 AI 互动的每一轮次中,能更快地进行认知切换和处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关注信息之外的元信息,比如 AI 结尾生成的「内容由 AI 生成,请谨慎甄别」这类警示标识,而低素养组则会忽略。

听到这里,我吃了一惊。

我在今年国庆假期玩儿 Sora 2,生成的视频明明有显著的 AI 生成标识。

但是评论区的画风却是这样的:

我心说,当然是假的。恐龙 6600 万年前就灭绝了啊。再说这么明晃晃的标记,看不到吗?

但是听了闫老师讲的这个研究结果,我释然了。嗯,不是故意不看标识,而是再显著的标识,也在特定群体中真的会被忽略掉。

这重新定义了数字鸿沟的内涵。未来的鸿沟,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鸿沟,而是思维模式和认知效率的鸿沟。高素养者将 AI 视为可以快速迭代、不断挑战和反思的对话伙伴,而低素养者可能只是把它当成单向的答案生成器。

能否注意到 AI 的警示、能否意识到 AI 的局限性、能否在交互中保持批判和反思,这种「元认知」能力,是比写出华丽 Prompt 更核心的素养,也是未来人机协作中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

手握 Deepseek, 豆包,文心和千问「AI 军团」的研究生们,该选哪条路,自己决定吧。

小结 这场讲座很精彩,尤其是闫老师讲的故事,特别生动。听过后,让我重新思考了三件事。

第一,技术的社会角色是由用户真实需求塑造的,而不是由设计者初衷决定的。ChatGPT 被用于情感支持、搜索引擎成为事实仲裁者、社交媒体制造信息茧房,这些都是技术在真实社会中的「意外」演化。

第二,田野调查的价值远超我们想象。深度、扎实的田野数据是特定时空下社会生活的切片,包含了远超最初研究问题的丰富细节。六年后仍能从中提炼新发现,证明了「慢数据」的长期生命力。

第三,AI 时代的数字鸿沟,本质是思维模式和元认知能力的鸿沟。会用工具只是起点,能否保持批判性思考、能否意识到技术的局限性、能否在人机协作中保持主体性,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不妨去读读闫蒲老师的相关研究,或者尝试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保持对技术的反思性使用。不要被工具绑架,不要被算法驯化,始终记得:AI 是你的帮手,不应该成为你的枪手。

祝 AI 辅助学习与科研愉快。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 点击文章底部的「推荐到博客首页」按钮 。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 转发 给他们。

欢迎 关注 我的专栏 ,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 品味还是技能?ChatGPT 引发的能力培养变革

• 从枯燥理论到生动实践:AI 智能代理如何用交互式教程讲解复杂概念

• AI 时代的真稀缺技能:从「有技术」到「会洞察」

• ChatGPT 时代,我的新书《智慧共生》上市了

• AI 真要成精了?ChatGPT 上手体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树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7709-1509261.html

上一篇: ChatGPT Atlas Agent 如何帮你采集数据和调研?

主题:田野|信息|算法|当常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