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教学生涯拂尘录
精选
已有 164 次阅读
2025-11-8 16:35
| 个人分类: 教育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教学生涯拂尘录(三)
一.走在怎样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路上(上)
学会了一点 “慢条斯理、抑扬顿挫”的皮毛上的“口头表达”,以及“板书布局合理和书写工整”的能力,虽说解决了“讲话速度太快”、“板书杂乱无章”的毛病,可是要说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就高,那我可是不敢这样大言不惭说的。《论语 ˙ 宪问》有云: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所以朱注说:“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那是因为其一、那是我有刚上讲台那会的 “切肤”感觉,其二便是我曾经的老师和当时讲课质量高的老师的课的榜样,你不得不这样认为。幸好当时有这种“认为”,才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循着“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 ”的路走下去 。如果现在要问我在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那就请容我将曾经的一点个人感想写在下面:
”教学“无非是”教“和”学“两方面。先说教的方面吧。
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我曾说 “随着教学的课程转向数学和力学,这时就 深切感到基础不深所致的后劲不足,以致有时也 还 闹出些捉襟见肘的尴尬。 ” 所以为了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我当时想到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了。 “掌握所教课程内容”,照我当时的理解,就是从全部内容中去找出重点、并理出一个系统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听完课之后,方不会感到“重点不突出”、“系统不清楚”;方不会感到你给他们的只是一堆无主次、无头绪的零碎知识。
按照当时 “教学坊间”流行的所谓“一桶水”理论,当时我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我当时是“ 基础不深 而 后劲不足 ” 呀!这就出现了另一个情况:那就是当你备课时、在考虑准备回答学生们可能提出一连串 “为什么”时,如果你恰好回答不上其中某一个问题,你又当如何?我亲眼见过一个老师,他的处理的办法就是向学生发脾气。自然,发脾气之后,双方都闹得极不愉快。其实,我们当老师的应该有老子说的“旷兮其若谷” 的胸怀 , 自己没有搞清楚, 讲错了, 就要虚心向学生说明,或课后查找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搞清楚了再告诉学生。这样做,没有什么丢人的。因为大学的教学本就带有学术性,并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也就是说有问题可以和学生平等讨论和对话。虽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 学习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独立钻研的学习。 但 遵循 “ 教学相长 ”原则,原本就 是 指 “ 教 ” 和 “ 学 ” 是互相发生作用的。 学生 的学,虽然一定要靠老师的诱导,但是老师的作用只占一半,其余的一半却是要靠 学生 自己的努力的。反过来,老师虽然是以 “ 教 ” 为主,但是遇到疑难和不懂的地方、他也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老师也是 “ 教 ” 、 “ 学 ” 各占一半 的 。古代有一本叫《学记》的书,那上面就有 “ 教学相长 ” 和 “ 教学半 ” 的说法。
为提高课堂讲授质量而钻研一门学科的内容,除了前述一些努力外,我决不只以教学大纲和一本教材内容为限。这一点,我们那时的钟主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说:你的钻研不能限于讲多少就钻多少,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你将无法启发同学。答疑的时候还会出现 “江郎才尽”、无法应付的局面。他还多次对我说,要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你得对这门学科过去以及目前发展的情况有所了解,还得关注它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和生产实际的联系,这样才不至于讲课时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干巴巴的”“有骨而无肉”。他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中,为我以后的教学中溶入科技史,并尽量做到将要讲的内容、所涉学科的前沿情景和自己研究的一点心得“揉在一起”讲给学生。
二.走在怎样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路上(中)
若干年后,当我有了一定的 ”知识储备“之后,大致我在”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方面是 这样做的:
1。注意教学内容及其讲授顺序的安排。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会儿,教学内容是要严格囿于教学大纲的:凡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必须纳入讲授范围,凡是教学大纲没有规定的内容,一般则不得讲授。可是对我这个非师范毕业的老师,哪会注意到这一点。开始刚上讲台那会,总怕准备内容不多,下课铃还没打就无话可说,所以想还是多准备一点为好。这样一来,其结果是出现赶进度、抢时间、迟下课(拖堂),分秒必争,而弄得我和学生都非常紧张。要不后来领导找我谈话说我 “你讲话速度太快,你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都好像是同时出现的。”
说到这,也许你会问 “后来呢?”其实,哪还有什么后来!“物极必反”呗。有了领导的批评,敢不改弦易辙!这也就是后来我的教学中有一段不太长时间的、将讲授内容加以压缩的“后来”。自然,这样处理的结果、由于讲授过于简略、当然也难得到学生的首肯。
因此,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过去,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是严格一一对应的,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的裕度不大,但 自 1985年下半年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已不再组织编写和审定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而是制定它们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为各有关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1987年秋以后,随着这“教学基本要求”的批准下达,它便成为大学生学习有关课程必须达到的 基本 要求、 以及 普通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一项依据; 至此、 大学教师的讲课便是以 “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 并可以 溶课程基本内容、教师本人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状况为一体的教学。因而 有可能使 教学 成为 一种 “源于“教学基本要求”而高于“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 这就使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多了一些 “自由”。同时在讲授顺序上也可在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并遵循学生“ 易于接受 ” 原则的前提下,有了灵活选择的可能。
以理工科基本上都要学的解析几何为例,理科某些专业 (如数学专业)要强调理论方面的严谨性而采用以变换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这本身就是出于专业要求上的考虑。具体地说,讲 授时可先按 射影几何,而仿射几何和量度几何则作为射影几何依次的特殊形式 的顺序 去 讲授 ,或者也可先作仿射几何和量度几何完全的叙述,直到最后才提出射影几何。从教育学的观点,究竟哪一种 讲授 较适于教学呢 ?从 学生 易接受性方面说,那自然是后者;同时采用
后者还可以广泛地发挥具有独立特性的仿射几何观点,而不仅把它当作射影几何的特殊形式来处理;此外,还由于解析几何与其后继课程如分析 (特别是泛函分析)、代数的所有关系主要是通过仿射和度量理论,而不是通过射影理论来实现的。与上述同样理由,限于要求、目的和学时,对于工科,则只能采用“不按变换理论”的教学。
上边提到自 “ 教学基本要求 ” 下达以后,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多了一些 “自由”。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可以漫无边际的“自由”。不过我认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应当包括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知识体系。前者因以学科本身界定的内容体现出来,所以教学时、静态知识体系自然要纳入教学内容中;而后者、举凡科学发展中科学家的科学思想、言行,科学事件以及重大的科学活动等无不包含在其中。由于教学时间等的限制,将它们全都纳入教学内容中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因着这一类动态知识往往蕴含着许多科学智慧,所以开发学科动态知识体系,将学科史结合科学内容渗入教学,这应该还是可行的。这样做,无论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站在历史高度去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所学内容方面,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
举一个我讲压杆隐定时、在说明什么是压杆后,我插入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例,或可说明这一点:
19 世纪的最后25 年,发生了一系列桥梁和杆系结构的破坏事件,它们中有不少是因杆系失稳而造成的。这其中又以美国横跨阿什特比拉河上的阿什特比拉桥的破坏最引人注目:1876年12月29日夜八时许,一辆由两辆机车和11 节车厢组成的快车,在漫天风雪中、以16到19 公里每小时速度、通过阿什特比拉桥。但谁也想不到,就当第一辆机车行驶至距对岸不到15米时,司机只觉列车有一股力量在后拽它,于是他给机车加足了汽,猛地将机车开上桥墩,走了45 米方始停了下来。他往后望去、惊恐地看到:他后面的11 节车厢、一辆机车全都不见了,它们从断裂的桥梁上、由21 米的高空坠入河中。列车因锅炉失火而烧毁,158名乘客中92人遇难!
这座跨长 37 米的全金属桁架式单跨铁路桥建于1865年,工作了11 年,为什么会突然断裂呢?调查的结果,按当时的美国设计规范,不是设计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桥梁的断裂呢?其实在今天,我们已知道其直接的原因是压杆失稳造成的。灾难的发生促进人们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其多年研究的结果便是我们这一章要和大家学习的内容。
故事并不复杂,我讲时平铺直叙、没有作什么文学加工和动人的描述(一来我不具备文学加工的能力,二来我还认为没有必要),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同学听了这个故事后,倒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那急于想知道一根小小的压杆为什么会导致 桥梁的 断裂,全写在了脸上。
2.认真备课。
说到认真备课,对于那时我等新教师来讲,少不了或将全部要讲的内容悉数照写下来、以免讲时遗漏;或就写个要讲的标题目录。前者,你可以说讲者准备照本宣科。后者你也可以说他是在开中药铺。你还别说,当时我还非常佩服 “开中药铺”的老师呢!因为他有超强的纪忆力呀!
一门课程讲过几遍、比较熟悉之后,我记得着手编写一章的讲稿时,是先分析一下这一章有哪些新概念、新理论,然后再确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最后考虑如何向学生去讲清这些新概念和新理论。
讲重点的地方,我写得比较详细,也有意让重点在理论系统中所占地位、在应用中所起的作用中被 “烘托”出来,并辅以多处的反复强调,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到这确实是重点而予以重视。
为了提高 讲授质量, 备课时最好对板书的内容和佈置也作一周详的考虑,可千万不要学我初上讲台时的 “杂乱无章”啊!
3. 注意表达方式。
这里所说注意表达方式,我是指讲课时的教态自然。即既不过于拘束,也不过于严肃,而且眼睛要正视同学,不宜过多地面对黑板、或者眼睛总盯着窗外和天花板。如果好事者问我 “你做到了吗?”你还别说,除了我开始那会的 “讲话速度太快”、“板书杂乱无章”这些毛病,这一点我还真做到了。至于以“慢条斯理、抑扬顿挫”的声调讲课,那则是以后的事了。
随着讲课的逐渐熟练,我渐渐地能够鼓励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或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讲课遇到下定义或作结论时、也能斩钉截铁而不拖泥带水。对自己的讲话也特别注意准确简炼、不出语病而富逻辑性。对于没有因果关系的两句话之间决不使用 “因此”、“由此可见”之类的语句:当然这都是我初入教坛时,我们的主任教我的。他说不恰当的语句,既妨碍同学们对讲课内容的正确理解,还不利于他们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我们的钟主任对我无私帮助总让我有一种记忆犹新的感觉,也让我不经意间总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来。遗憾的是先生一再对我说,凡是以后涉及他个人,都不要说出他的名字。如今,先生已作古多年,这里,我只能尊重先生的嘱托,写此数语、以作纪念。
注意表达方式,还有一点是应注意的。那就是讲课时切忌有意或无意表现自己。譬如用学生不熟悉、不通俗的语言,或用艰深的数学语言讲课。
4. 随时总结改进,不断提高 课堂讲授质量。
记得初上讲台那会,每次课后总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有时是成功的感受,而有时却是讲
课自己也不满意的感受。至于讲课时出现了 “败笔”之处,那会让你直懊恼好几天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论是哪种感受,要紧的却是你不能总不满意下去,也不能总懊恼下去。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下课之后,好好地把讲课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有“败笔”的地方回忆一下、分折一下,找出原因,并记录下来,以求找到改进的办法。如果讲课时,有其他老师听课,下课时多听听其他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的意见和指点,是最好不过了。
提高 课堂讲授质量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只满足于完成教学大纲,同学们没有意见,那其实是降低了对 “ 提高 课堂讲授质量 ”的要求。这一点我是过了若干年以后才明白的
以前边提到的教学内容及其讲授顺序的安排来说,就大有讲究之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门学科也就相继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反映到教学上便是所谓的教学体系。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科学体系是唯一的,但其教学体系则可能不止一个而不是唯一的。第二节中我们举的 解析几何 提到的 教学体系就说了三个:理科两个和工科一个。你选择哪一个教学体系讲课呢?讲时应当怎样与其它教学环节相配合呢?还有,你如何做到 “教就是为了不教”呢?;又怎样讲授才能使学生们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去掌握你所讲的内容,或者说能达到“学习有最好的效果”呢?
作为讲课的老师,我们应当这样想:每讲一节课,同学们听了就应当有一节课的收获;如果一节课没有讲好,那就无异于在浪费同学几十个小时或几百个小时的时间。要是一节课中间向同学们灌输了不当内容、观点和方法,那造成的后果就更是不堪设想了。所以,我们讲课是决不能掉以轻心的。
三.走在怎样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路上(下)
说罢一些教的方面,现来说说 “学”的方面。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上一节提到的要达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的目的 。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 这 可 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
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举行的茶话会上,叶老对在座的教师说: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说不教就是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能力。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以至考上研究生,是否从此就学完了呢?不是,学习是没有一天能够毕业的,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谁都要学习一辈子。
华罗庚先生一九六二年也曾指出: “学会读书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
叶圣陶、华罗庚两位先生的话都是讲自学的重要性的,在学校阶段, 从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上说、我们教师 “教” 的方面,自然应授学生以 “渔”,而不是仅授学生以“鱼”。作为学生 ,当老师不是照本宣科、一字不漏 “天衣无缝”地给你讲课时,这是有意为你们留下一些思考问题,而当还给你们提出某些新观点、新方法,则正是希望你们有回味的余地,促使你们去思惟、去深入钻研问题,去看参考书,或者提出一些问题和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里请 学生们 记住两句话,其一是 “大学没有教科书,只有教学参考书”。不要把你们领到的某科书籍看作是如中学一样的“教科书”。其二是“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要认为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老师讨论这在大学是很正常的。 前边说过, 大学教师的讲课是以 “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溶课程基本内容、教师本人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状况为一体的教学。这是一种以“社会所需”为根据的教学 , 因而这种教学是一种 “源于“教学基本要求”而高于“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我国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 也 曾指出:如果以为大学生只要熟读一本教材而不必广泛地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和深入钻研某个专题,那就会降低高等学校的培养质量 ”。所以当老师以“社会所需”教学而超出你中学所固有的“不敢越教科书一步”的做法时, 学生们 就要尽快 去 适应它 : 所有这些,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
既然 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目的,是要达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的目的、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 学会自学的问题 , 那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想我们作教师的不妨在以下方面对学生多下些功夫:
其一, 告诉学生 循序渐进,博学守约 的道理 。
朱熹曾 云 :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又说“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循序渐进 ,在于对问题作到透彻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对讲过的或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弄懂,就要再研习而 直 至搞懂 ,第一章不甚了然,就不要去看第二章,否则看似读书快,其实一旦实地应 用 时 ,却是一锅夹生饭而不能运用自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可以作为循序渐进读书方法的一个注解。我常听同学说 “课我都懂了,就是不会做作业”,其问题的症结 、 实质上仍是这些同学没有真弄懂所讲的部分。在循序渐进的读书过程中,还要注意 的 一点是你不要只看表面上的东西,要深入到问题的内部。譬如你已了解了某问题的道理和结论,你能否设想一下人家是怎么得出来的等。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透彻的了解。那种 “只告诉公式,叫你套就行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至少在学时较紧的情况下老师也会适当地指出结论、公式的来去方向;对于有争论的问题,老师还会向你简要地作些介绍、并展示有关前景,这时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闲话哟!
对于读书来说,与循序渐进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广博与精深的问题。求博不求精或求精不求博都是片面的,我们的主张则是 “博学守约”。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如果将 ” 约 ” 理解为 ” 精 ” 、 为 “专”,我们是否可以说求博而不求精将会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杂”、或者反之就会转化为浅薄呢?答案当然不是。因为“ 博学守约 ”是主张它们间的辩证统一,要求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求专的。
在信息资料充溢和文字垃圾泛滥并存的今天,要贯彻循序渐进和博学守约的原则,就必须对要读的教材和书籍做出审慎的选择,正如清初学者陆世仪说的 “凡读书须识贷,方不错用功夫” 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其二, 反复告知同学们读书要 提要钩玄,温故知新。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一句名言,道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又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孔子强调读书时常温习的重要性。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把已学 过 的知识过些时候加以温习重读,总是一次会有一次的心得。这表明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已有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得;而获得的新知识反过来又能使已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朱熹主张 “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 所谓兼看已读者就是为的掌握新知识和巩固已获得的旧知识。为了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学习中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环节。这也是不少前辈和大师都用过的方法。大学期间每日上午上课、而下午不作安排就是供大家作复习之用。将复习时间移作他用,如上网、如玩牌、如聊天、 ……,其结果自然是出现一些同学向我说的“今天课没有听懂”、“课我都听懂了,就是不会做作业。”等一类话。试想每日上课时你只带一双耳朵(有时甚至是一对不太专心的耳朵)、下课又不复习,你还不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面对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你决不可能完全听懂下次的课,也不可能在你未通过复习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时你就能顺利地做出习题,何况做习题还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呢!
如果说 教师已使学生 明白了学习新知识与复习之间的关系, 那 “复习”之前的知识应该怎样学习方才有最好的效果 呢? 对此, 多年以后, 我 常向学生 推崇韩愈的方法 。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所谓“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 者也。韩愈的 这种 “ 提要钩玄 ” 你说 是 不是 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呢? 它要求读书时我 们 必须掌握其精神实质、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就逼使我们不能不刻苦学习。华罗庚先生曾倡导我们读书要读到 “ 从厚到薄 ” 的程度也是这个意思。这里摘录华罗庚先生的一段原话供同学们琢磨参考。华先生说: “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我常见同学在考试前要求老师指出重点,这就反映了他们读书不 但 没有抓住重点,还没有消化。靠老师指出重点不是好办法,主要的应当是自己抓住重点。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浔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7-150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