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蜱传病毒如何入侵人类细胞


速读:最后,LRP8是首个经过严格验证(包括动物模型验证)的黄病毒受体蛋白,这提示其他黄病毒可能也会利用LRP8相关的细胞表面蛋白入侵细胞,也可能依赖完全不同的蛋白。 E蛋白的作用包括:帮助病毒与受体结合、通过囊泡进入宿主细胞,以及随后与囊泡膜融合——这一步骤由囊泡内的酸性环境触发。 筛选结果中最显著的“命中基因”是编码细胞表面受体LRP8(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8,又称ApoER2,即载脂蛋白E受体2)的基因。 米特勒(Mittler)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3],鉴定出了TBEV入侵人类细胞并启动感染所需的关键细胞表面蛋白,填补了科学家在黄病毒入侵机制认知中的一大空白。 此外,其他结构相似的LRP8相关受体均无法支持TBEV感染,这表明TBEV经历了独特的进化历程,使其能够跨越物种屏障,从蜱虫传播给人类。
蜱传病毒如何入侵人类细胞

精选

已有 8907 次阅读

2025-9-29 05:09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蜱传病毒如何入侵人类细胞

蜱传脑炎病毒( TBEV)可感染神经系统,引发危及生命的疾病。找到该病毒入侵细胞的“门户”,或将彻底改变其预防与治疗手段。

全球范围内,黄病毒属病毒每年可感染数亿人 ⁠[1]。该病毒属名称源于拉丁语“flavus”(意为黄色),因首个被发现的成员——黄热病病毒而得名。这类病毒包含多种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蚊子和蜱虫传播。例如,蜱传脑炎病毒(TBEV)流行于欧洲及东北亚的森林地区,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偶尔也会通过受感染家畜的生乳制品传播。多数TBEV感染无症状,但部分感染者会经历两阶段病程: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外周期),严重时可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脑和脊髓炎症(神经侵袭期)⁠[2]。米特勒(Mittler)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3],鉴定出了TBEV入侵人类细胞并启动感染所需的关键细胞表面蛋白,填补了科学家在黄病毒入侵机制认知中的一大空白。

所有人类细胞都被脂质膜包裹,这种膜既起到保护屏障作用,又能调控物质进出细胞。为实现对物质运输的控制,细胞膜中嵌入了充当 “门户”的受体蛋白,这些蛋白可识别并选择性地将有用分子转运至细胞内。这类分子物质大多通过膜包裹的囊泡向内转运。病毒已进化出利用这一系统入侵细胞的能力。

以黄病毒为例,其 RNA基因组被包裹在蛋白质外壳内,外壳外还包裹着一层源自宿主的脂质膜,形成表面镶嵌着病毒包膜(E)蛋白的球形颗粒⁠[4]。E蛋白的作用包括:帮助病毒与受体结合、通过囊泡进入宿主细胞,以及随后与囊泡膜融合——这一步骤由囊泡内的酸性环境触发。膜融合会使病毒基因组释放到细胞质中,随后病毒会劫持细胞机制大量复制新病毒。

尽管细胞受体在启动感染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但黄病毒所利用的特定受体蛋白长期以来仍不明确 ⁠[5]。鉴定出真正的黄病毒受体极具挑战性,要确凿地证明一种蛋白是功能性受体,必须满足多项标准:首先,该受体必须存在于已知被病毒靶向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表面,且能与E蛋白直接相互作用以介导病毒入侵;其次,通过过表达或敲低等方式改变受体水平,应能调节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最后,受体的作用不仅需在体外(如利用纯化蛋白或培养细胞)得到验证,还需在更复杂的系统(如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

米特勒团队采用了基于 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主流基因筛选方法。他们系统性地靶向约1.9万个基因(使筛选体系中的每个细胞都缺失一个不同基因的功能版本),以鉴定对TBEV感染至关重要的基因。尽管类似的无偏筛选已广泛应用于蚊媒黄病毒研究,但该研究是首批针对蜱传黄病毒的此类研究之一⁠[6]。筛选结果中最显著的“命中基因”是编码细胞表面受体LRP8(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8,又称ApoER2,即载脂蛋白E受体2)的基因。LRP8可将携带胆固醇的脂蛋白转运到多种人类细胞中,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脑细胞——在这些细胞中,LRP8的表达水平很高。此外,LRP8还是Reelin蛋白的受体,Reelin是一种信号分子,在发育过程中可充当“GPS信号”,引导脑细胞到达正确位置⁠[7]。有趣的是,一些可感染脑部的蚊媒病毒(如东部马脑炎病毒,一种甲病毒)也会利用LRP8入侵细胞⁠[8]。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实验,研究人员证实:敲除 LRP8可阻止TBEV在人类细胞中的附着、入侵和复制(图1a);重新导入LRP8可恢复病毒感染能力;而与正常表达LRP8的细胞相比,过表达LRP8的细胞对病毒感染更敏感。尽管未进行全面验证,但研究发现,其他蚊媒和蜱传黄病毒(尽管与TBEV存在遗传相似性)的入侵并不依赖LRP8。此外,其他结构相似的LRP8相关受体均无法支持TBEV感染,这表明TBEV经历了独特的进化历程,使其能够跨越物种屏障,从蜱虫传播给人类。不过,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答:TBEV是否仅依赖LRP8入侵?它能否利用其他受体感染不同类型的易感细胞(如脑细胞、皮肤细胞、免疫细胞和血管细胞)?在蜱虫(自然储存宿主)或已知易感的家畜体内,TBEV是利用LRP8,还是结构或功能相似的蛋白入侵细胞?目前这些问题尚无答案。

图片1.png

图1 蜱传脑炎病毒(TBEV)的受体

a,米特勒等人⁠[3]发现,细胞表面蛋白LRP8是TBEV(一种通过蜱虫传播给人类的黄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关键受体。病毒表面的包膜(E)蛋白与LRP8的胞外区域结合,启动受体内化。当质子(H⁺)进入细胞内囊泡并使其酸化时,TBEV的膜与囊泡膜融合,将病毒RNA基因组释放到细胞内,进而完成复制并启动感染。

b,为探索这一发现的治疗潜力,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可溶性“诱饵”蛋白:将LRP8中与E蛋白结合的区域与抗体片段融合。这种诱饵蛋白可阻止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脑细胞被感染,并能保护小鼠(图中未显示)免受致命剂量TBEV的攻击。

研究人员还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证实, LRP8可与TBEV的E蛋白直接结合,并定位出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不过,目前仍需更深入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未来若能解析出TBEV-LRP8复合物的原子结构,将有望获得高分辨率的分子细节,为下一代疫苗设计和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阻断 E蛋白与LRP8的相互作用能否阻止TBEV感染?为验证这一想法,研究团队使用了两种实验体系:源自干细胞的实验室培养人类脑细胞,以及可模拟脑部感染的TBEV易感小鼠模型。在两种体系中,一种可溶性LRP8“诱饵”(将受体的病毒结合区域与抗体片段融合而成)均能有效阻断TBEV感染(图1b),既保护了脑细胞,又避免了小鼠死于病毒感染。

后续研究(如利用 LRP8基因敲除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对解答以下问题至关重要:LRP8是否对TBEV感染的外周期和神经侵袭期均不可或缺?LRP8的表达是否与组织特异性病毒复制、细胞死亡通路或炎症反应相关?干扰LRP8功能会带来哪些更广泛的生理影响?

米特勒团队的发现为理解 TBEV的基础感染生物学提供了关键见解,也为开发新的宿主导向型抗病毒防御策略铺平了道路。LRP8能否成为TBEV研究中的“CD4或CCR5”(CD4是HIV-1的受体,已有靶向该受体的获批抗体药物伊巴珠单抗⁠[9];CCR5也是HIV-1的受体,已有靶向该受体的获批抗病毒药物马拉维若⁠[10]),尚有待观察,但该研究为探索此类可能性奠定了基础。最后,LRP8是首个经过严格验证(包括动物模型验证)的黄病毒受体蛋白,这提示其他黄病毒可能也会利用LRP8相关的细胞表面蛋白入侵细胞,也可能依赖完全不同的蛋白。无论如何,米特勒团队的研究都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蓝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503877.html

上一篇: 衰老伴随炎症加剧的原因 下一篇: 食物匮乏引发的跨代长寿效应:溶酶体如何调控表观遗传记忆

主题:蛋白|入侵|受体|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