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心理治疗师谈NPD:警惕标签化下的过度滥用理性看待彼此是健康关系的前提


速读:“但不论显性还是隐性,过度自恋是NPD患者的核心特质。
2024-12-09 09:19:03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一直觉得前夫特别自私冷漠,没有共情他人的能力,但那时并不知道NPD这个概念。”随着NPD一词的广泛热议,不少网友通过对照所谓的“NPD鉴别方式”,将一些曾经或正在接触的人纳入NPD的行列。

  据了解,NPD(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是一种精神病学的诊断,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NPD被定义为一种弥漫的(pervasive)心理模式,表现为自大的行为(或想象)、对赞美的渴求以及共情能力的缺乏。

  事实上,作为一种精神疾病,NPD的临床诊断标准非常严格,其实际患病率也不高。“即便在临床上,对于人格障碍的诊断也非常谨慎。”西安市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张一村说道:“而且NPD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就诊,这就加大了治疗难度。”

  张一村表示,NPD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其诊断通常是通过共病发现的。其中,显性NPD表现为专横、自大,同时会出现药物滥用、冲动及反社会行为等共病特征;隐性NPD则更多地向内投射,患者会时常感到脆弱、敏感,共病特征则表现为焦虑、抑郁甚至自伤。

  “但不论显性还是隐性,过度自恋是NPD患者的核心特质。”据张一村介绍,过度自恋与自恋的个性特点有本质区别。一个人如果拥有程度适中的自恋倾向,在想获得外界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具备反思自我和共情他人的能力。而NPD患者所呈现的自恋是弥漫性的,不仅会阻碍正常的社会生活,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损害。

  张一村将NPD患者比作“纸老虎”,外表自信平静,甚至专横自大,但其实内心非常脆弱。“当一块石头发现它只是众多石头中的一颗,它就已经受到伤害了”,她引用这句话描述NPD患者的心理状况。通俗而言,NPD患者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或者自己跟别人一样,一旦发现自己不具备特殊性,内心就会受损。其直接结果便是暴怒、攻击别人,或制造内疚、将自己包装成为受害者,充当人际关系中的剥削者。

  探究NPD背后的成因,张一村谈到了成长环境。“目前普遍认可的说法是,NPD的形成与个人的教养方式和成长环境有关,过度的关注或情感上的忽略都有可能增加NPD的患病风险。也有研究表明,NPD的形成可能与大脑中共情结构的异常相关。”

  针对如何与具有NPD倾向的人或者NPD患者相处,张一村建议要明确自己是可以拒绝对方的,她表示:“在工作场合中,当NPD提出要求,我们首先要用充分的时间思考,对方提出的要求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是不是自己所能做到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答应和拒绝。”

  而在家庭环境中,决定“逃离NPD”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关系的走向进行考量,考虑一段关系是否还要继续。如果继续则意味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同时也要积极支持并陪伴NPD患者进行治疗,让NPD患者感受到自尊自爱;如果家里有小孩,尽可能减少患有NPD的家人在孩子教育和生活中的参与,同时增加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爱,帮助其健康成长。

  谈及网络上越来越多的NPD指认,张一村表示,网友所谓的NPD患者大多并没有得到完全科学的医生诊断,他们往往是通过与NPD特征关联而得出的结论。张一村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大众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及需求的重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警惕“NPD”标签化之下的过度滥用,粗暴的定性会遮蔽真实而具体的个体,致使对方遭受歧视甚至网络暴力,同时也会压缩双方相互理解的空间,让彼此渐行渐远。撕掉标签,理性地看待彼此,才是建立一段健康平等关系的前提。

(记者 张亚云)

主题:NPD患者|诊断|自恋|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