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三链”同步,促中医药发展成果共享


速读:”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相坪村药材种植大户邓良加在自家药园给工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枳壳树没得虫,生长快,结果多,收成好。 巴州区设立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实行中药材产业开发“链长”负责制,区、乡、村三级主要领导任“链长”,负责解决药材种植、田间管理、成品收储、加工销售等问题。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巴州区充分发挥当地药材资源优势,强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服务链、文化链“三链”同步发展,既夯实了农村群众的致富基础,又满足了当地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健康需求,促进了中医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细化农业农村、水利、交通、乡村振兴、卫生健康、生物医药等部门在中药材产业规划、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值统计分析、企业入园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完善药材种植技术标准和质量评估流程。
“三链”同步,促中医药发展成果共享-健康报网——健康门户

{"id":"49571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三链”同步,促中医药发展成果共享","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06-14 09:05:06","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 特约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冯婧 王容

“种植枳壳首先要防治病虫害,喷药时气温不能太高,喷洒要均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相坪村药材种植大户邓良加在自家药园给工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枳壳树没得虫,生长快,结果多,收成好。”像邓良加这样种植药材面积超过100亩的大户,巴州区...

   □ 特约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冯婧 王容

  “种植枳壳首先要防治病虫害,喷药时气温不能太高,喷洒要均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相坪村药材种植大户邓良加在自家药园给工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枳壳树没得虫,生长快,结果多,收成好。”像邓良加这样种植药材面积超过100亩的大户,巴州区有180户,去年全区中药材产值突破3亿元。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巴州区充分发挥当地药材资源优势,强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服务链、文化链“三链”同步发展,既夯实了农村群众的致富基础,又满足了当地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健康需求,促进了中医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做大产业链 提升中药材附加值

  巴州区地处秦巴山区,当地群众一直以来种中药、信中医、用中药。过去,这里都是各家各户散种中药材,规模小、管理差、效益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的机遇,建立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带动、药农主动参与的中药材全链推进机制。

  巴州区设立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实行中药材产业开发“链长”负责制,区、乡、村三级主要领导任“链长”,负责解决药材种植、田间管理、成品收储、加工销售等问题。细化农业农村、水利、交通、乡村振兴、卫生健康、生物医药等部门在中药材产业规划、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值统计分析、企业入园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完善药材种植技术标准和质量评估流程。目前,全区已建成中药材产业园6个、专业合作社23个,连片种植枳壳、姜黄、白芍、野菊花等道地药材5.6万亩,年产值达3.5亿元。

  据平梁镇相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本介绍,该村已种植枳壳1900亩,还建有30万株育苗基地,不仅满足了本村的药苗种植需求,还向周边乡村出售。“这两项产值加起来,可使今年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村民王兵说,“我去年在邓良加的药园帮工,每天挣80元,干了40天,挣了3200元。在家门口既挣了钱,又把家照顾了。”据统计,巴州区药材产业每年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500人。

  为做大中药材产业链,巴州区从强化政策统筹、优化营商环境做起,对药企入园、用地、用工、税收、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让企业进得快、留得住、能赚钱。目前,全区已引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5家,建立农村中药材收购网点25个、中药材初加工工厂15个,建成中成药片剂、颗粒、胶囊生产线7条,研发中药制剂产品50多个。巴州区在推动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产品研发、成品生产、销售全链发展中,促进了中药材附加值全面提升。

   做强服务链 群众看中医更方便

  “以前看中医要往城里跑,现在家门口就能看,还能用上当地种的药材。”巴州区鼎山镇八角坵村村民李风先深有体会。他家距巴中市60多公里,进城看个中医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去年镇里建了中医馆、村里建有中医阁,村民就近看中医很方便。

  为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新需求,巴州区从健全服务体系、培养中医人才、推广适宜技术、开发健康产品等多个方面发力,做强中医药服务链,确保城乡居民方便看中医、用中药。

  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巴州区先后投入2.5亿元,建成县域三级乙等中医医院1家、省级中医区域医疗次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新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个、西医学中医培训基地1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2个,建成标准化乡镇中医馆22个、规范化村卫生室中医阁220个、街道社区中医诊所88个,实现中医药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

  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巴州区坚持公招引进、师徒传承、激励培养、进修深造等多措并举。现有中医拔尖人才4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人、省市名老中医17人,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23人,名师带徒7人,基本形成“老、中、青”结合、“高、中、初”匹配的中医人才梯队。

  在适宜技术推广上,巴州区依托名老中医传承创新工作室、中医人才培训基地和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开展针刺、艾灸、推拿、刮痧等中医特色技法系列培训18期,共培训630人次;组织乡村业务骨干到区中医院临床进修,共150人次。目前,乡镇中医馆均能开展10种中医适宜技术,村中医阁均能开展6种中医适宜技术。

   做优文化链 让中医药贴近生活

  “煎中药前要用冷水浸泡30分钟,煎出的药效果才好。服用中药,每次要间隔4小时。”巴州区中医院科普专家熊亚军每年都要挤出时间进村入户宣讲中医药保健知识。

  近年来,巴州区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链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中医药宣传载体、内容和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和自我保健需求。全区在中药材连片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科普馆3个、药膳体验中心5个,将天马山打造成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将清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中医中药村村讲”专题活动600多场,切实把中医治未病、控慢病、防大病的独特优势讲到群众心里,把中药怎么种、中医怎么看、中药怎么煎、药膳怎么用的科学方法教给群众。为拓展宣传路径,该区还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当地清音、快板等曲艺表演,全方位推进中医药文化可感、可知、可用。

  在“三链”同步推动下,巴州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城乡居民中医药文化素养由2020年的7.2%提升到2023年的41.3%。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面达90%,城乡“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基本形成。

主题:巴州区|促中医药发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