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试剑石究竟是谁劈开
精选
已有 6460 次阅读
2024-11-7 22:36
|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 | 系统分类: 科普集锦
试剑石究竟是谁劈开
马志飞
每当我们出门远游,不仅陶醉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也会痴迷于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正因如此,许多景区纷纷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诸多妙趣横生的景观。遍地开花的“试剑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试剑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其背后隐藏着哪些真相呢?
数不尽的试剑石
在江苏省苏州市城区西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山,早 在 2500 多年前, 春秋末期吴国君主阖闾便被埋在这里。传说,阖闾下葬之后,有一只白虎蹲于其上;于是,这座小山便有了“虎丘”之名。自古以来,虎丘就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保存着许多名胜古迹,亭台楼阁随处可见,并且流传着许多跟吴王阖闾有关的故事。
相传,为了称霸天下,吴王阖闾找到当时最有名气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造宝剑。二人历时三年,终于铸成一雄一雌两把宝剑,分别以“干将”和“莫邪”命名。得到宝剑,吴王欣喜若狂,挥剑一试,一块巨石便被分为两半。从此之后,那块巨石就得名“试剑石”。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够看到巨石中间那道又长又直的裂缝。
实际上,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名称,试剑石十分常见。除了虎丘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广西桂林伏波山马援试剑石、云南澄江县八哥岩李恢试剑石、山东日照五莲山关公试剑石、福建永安桃源洞杨八妹试剑石和泉州惠安黄巢试剑石、江苏镇江北固山刘备试剑石和徐州刘邦试剑石、安徽黄山朱元璋试剑石和天柱山赵公岭的赵真人试剑石等,数量之多,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很多地方流传着“刀劈石”“斧劈石”的传说故事,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各有不同,但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例如,浙江普陀山的“刀劈石”传说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被二郎神举刀劈开的;陕西华山的“斧劈石”传说是《宝莲灯》故事里华山三圣母之子沉香劈山救母处。它们的主要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石头裂成两半,且裂缝笔直而平坦,宛若刀劈剑砍,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是否真有劈石剑
对于各地涌现的试剑石,恐怕大家早就一头雾水了,情节相似甚至雷同的传说故事让人半信半疑,真相究竟如何已难以考证。更令人疑惑的是,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能够劈开石头的宝剑呢?
在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拥有一把“切金断玉、削铁如泥”的宝剑是所有将军、侠客和武士的梦想。在苏州虎丘的试剑石旁,刻有元代文学家顾瑛题写的一首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言语之中透漏出浓浓的调侃之意。这是因为,关于虎丘试剑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闻阖闾墓中陪葬有许多宝剑,便千里迢迢来到虎丘寻觅。遗憾的是,秦始皇并未找到令他朝思暮想的干将、 莫邪二剑,只找到了专诸刺杀吴王僚时所使用的鱼肠剑,一怒之下,便用专诸剑劈开了巨石。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我国西北地区西戎部落能够制造出极其锋利的锟铻剑(也被称为昆吾剑)。《列子·汤问》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剑、火浣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铜赤刃,用之切玉如泥焉。”后来,此事被唐朝《艺文类聚》和宋朝《太平御览》等著名官修类书多次引用。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一书中引用《周书》的内容,记载有“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由此可见,昆吾剑和切玉刀应该是同种利器,都有切玉如泥的神奇力量。不过,这样的神兵利器仅仅出现在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并未有流传下来的实物,令人梦寐以求却又求之不得,后人便将此作为精神象征,用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唐代诗人李峤曾在诗中写道:“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也有相似诗句:“我有昆吾剑,不将持试石。白璧隐荆山,剖出长虹色。”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用宝剑劈开巨石,显然不太可能。要想劈开巨石,不仅需要手中宝剑的硬度超过岩石,更考验持剑者的力度,无论宝剑本身多么锋利,没有执剑者的千钧之力,恐难实现。正如古人将身体强健者夸张地形容为“力拔山兮”,“宝剑劈石”也仅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道听途说而已。
地质作用才是“持剑者”
我国各地形形色色的试剑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小的有几吨重,大的则重达上千吨,绝非人力所能劈开。所以,试剑石形成的真相只有一 个 —— 各种 地质作用才是幕后真正的“持剑者”,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等内力作用和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多种外力作用。
从地质学看,绝大部分试剑石的形成都与节理有关。岩石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之后都会受到各种外界力量的影响,导致原本完整连续的岩石之间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破裂面或裂纹。倘若外界的影响力量足够大,那么,破裂面或裂纹两侧的岩石就可能发生明显的滑动位移,即我们常说的断层;假如外界的影响力量不够大,只是让岩石产生破裂而并没有造成滑动位移,这种破裂面就被称为节理。节理分为产生于成岩过程中的原生节理,以及在成岩之后因外力造成的次生节理。
河南焦作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潭瀑峡有一块巨石,中间贯通一道笔直的裂缝,相传是李世民用宝剑劈开的,故而得名“唐王试剑石”。这块巨石足足有几千吨重,哪个人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劈开它呢?实际上,这块石头是从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在坠入沟底时,因受到强烈撞击,沿着节理面裂开形成了裂缝。这道裂缝之所以看起来异常笔直,正是因为原来的节理面十分平滑。 (原文作者马志飞,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的情况在当地十分常见。另有一块名为“蝴蝶石”的景观更为奇特,很多年前的一块巨石从高陡的山崖上崩落,结果导致岩石中原本就已经存在的节理裂成了两半,且左右两边几乎完全对称,看起来就像是振翅欲飞的蝴蝶。苏州虎丘的试剑石也与节理有关,它本是一块火山角砾凝灰岩,其中发育多组直立、光滑的节理,在受到外力震动后最终裂开。
广西桂林伏波山有一处岩溶洞穴名为“还珠洞”,洞口处矗立着一根上粗下细的石柱,似乎在支撑着洞顶,承担着大山的重压;但走近观察后不难发现,其实,这根石柱的底端并没有与地面相连,中间竟然还保留着极其狭窄的缝隙,光滑而又平整。早在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粤西地区考察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奇特现象,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相传,这是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为试剑锋而砍为两截。事实上,这根悬空的石柱是岩溶洞穴里的钟乳石,自洞顶下垂,随着水中碳酸钙的不断沉积,钟乳石越长越大,越来越靠近地面,并终将与地面相连,成为一根真正的石柱。
国外也有“试剑石”
“试剑石”之名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但本质上,它是一种地质现象,只要具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就有可能形成。国外也有相似的景观。
在新西兰南岛的北部海岸塔斯曼湾,有一个裂成两半的花岗岩石球,它的左右两半几乎完全对称,就好像是谁用剑劈开了一样。根据当地原住民毛利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两位巨人为了争夺这块圆石,曾在海边决斗。他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最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 法 —— 将圆石一分为二。后来,毛利人给石头起名叫 Tokangawha ,意 思是“裂开的岩石”,其英文名称则是 Split Apple Rock ,意思是“裂开的苹果岩”。远远望去,它的确就像一个被劈成两半的大苹果。
关于其成因,巨人决斗的传说肯定不可信,有人认为它是被雷劈开的,也被地质学家否定了。经过研究发现,这块巨石形成至今已历 经 1.2 亿年, 当时地球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时期,流水沿着裂缝进入花岗岩石球之后被冻结成冰,持续膨胀,于是将石头撑破,变成了两半。
位于沙特阿拉伯泰马绿洲的“阿纳斯拉巨石”,更是一处困扰了人们很多年的奇特景观。这块 长约 9 米、高约 6 米的巨 石看上去就像是被激光从中间精准地切割成两半,每一半都矗立在小土堆形成的底座上,看起来摇摇欲坠,实际上却稳如泰山。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沙漠中强烈的风化作用导致岩石沿着节理面破裂,才形成阿纳斯拉巨石如今的模样。虽然这个形成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仅凭自然的力量,竟然能够将它打磨得如此光滑、剖分得如此均匀,仍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志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8217-1459078.html
上一篇: 神秘的火浣布之谜 下一篇: 香玉之香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