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困境中的大龄孤独症康复者:挑战与希望并存
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记者雷妍)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影响着个体的社交沟通、兴趣爱好及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对孤独症认识的不断深入,大家也随之发现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正在急剧增长。然而,对于大龄孤独症康复者来说,他们面临的职业困境尤为突出,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近日,由五彩鹿孤独症研究院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V》对大龄孤独症康复者在融入社会、寻找工作方面时遭遇重重困难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张嵘在看到报告中有关大龄养护和孤独症家庭的经济负担问题时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每年几万元的康复费用占到了很多中等偏下收入的孤独症家庭年度收入的40%多,这些家长真切的需要更多有助于孩子康复的好老师,需要社会的接纳,更需要公众的接纳。
由于大龄孤独症康复者在社交、沟通以及适应能力上存在局限,许多传统职业岗位对他们来说并不适合。这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此外,社会对孤独症康复者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尽管孤独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很多人对孤独症仍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种社会氛围使得大龄孤独症康复者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歧视和排斥,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然而,困境之中也孕育着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关注并接纳孤独症康复者。他们开始认识到,这些特殊群体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但同样拥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通过提供定制化的工作岗位和培训,他们不仅可以为孤独症康复者提供就业机会,还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动孤独症康复事业的发展。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帮扶资金和资源支持;社会各界也纷纷发起公益活动,宣传孤独症知识,提高公众对孤独症康复者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在这个过程中,大龄孤独症康复者本身也在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康复训练和培训课程,逐渐提高自己的社交、沟通和适应能力。同时,他们也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努力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的参与,支持心智障碍者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北京晓更助残基金会还邀请行业议题专家与视觉创作者,共同绘制中国心智障碍者全生涯议题生态地图,将心智障碍者全生涯需求划分为早期干预、融合教育、融合就业、社区生活、养老/双老/托孤、应急响应六大领域,明确了不同领域内心智障碍者的需求、社会相关方主体权利义务、议题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清晰地展示为实现理想的融合社会的途径与方式。
大龄孤独症康复者的职业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以及孤独症康复者本身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五彩鹿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CEO刘虹志表示:《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V》的出版是我们对孤独症康复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大龄孤独症康复者面临的职业困境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就一定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