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人机复杂交互的信任问题取决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速读:本质上,用户是在评估“系统不可靠时的代价”与“信任带来的便利”之间的平衡。 人机复杂交互的信任问题取决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人机复杂交互的信任问题取决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精选。 人机复杂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确实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密切相关,这种理解不仅塑造了用户对技术的认知框架,也决定了其如何评估交互风险、解读系统行为,并最终形成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 这里的“对世界的理解”可拆解为用户的知识结构、经验图式、风险感知及价值信念四个层面,它们共同构成信任生成的底层逻辑:。 知识缺口可能导致“过度信任”(高估系统能力)或“信任不足”(低估技术价值),本质都是用户无法基于客观信息校准认知。
人机复杂交互的信任问题取决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精选

已有 6081 次阅读

2025-10-12 06:40

| 个人分类: 2025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人机复杂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确实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密切相关,这种理解不仅塑造了用户对技术的认知框架,也决定了其如何评估交互风险、解读系统行为,并最终形成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信任的认知基础

这里的“对世界的理解”可拆解为用户的知识结构、经验图式、风险感知及价值信念四个层面,它们共同构成信任生成的底层逻辑:

1. 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的“解码”能力

用户对技术原理(如AI的机器学习逻辑、算法局限性)和任务领域(如医疗诊断的专业边界)的认知,直接影响其能否理性判断人机交互的可靠性。例如:若用户不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盲区”(如恶劣天气下激光雷达失效),可能因一次误判彻底失去信任;反之,具备基础AI知识的用户更能区分“系统擅长的场景”(如高速巡航)与“易出错的场景”(如复杂路口),从而建立条件性信任(仅在特定情境下信任)。

知识缺口可能导致“过度信任”(高估系统能力)或“信任不足”(低估技术价值),本质都是用户无法基于客观信息校准认知。

2. 经验图式:过去交互的“记忆锚点”

用户的过往经验(如使用其他智能设备的成败经历、社会新闻中的技术事故)会形成“心理预期模板”。例如,曾因语音助手误解指令而频繁受挫的用户,可能对新交互系统的初始信任度更低;长期使用医疗健康类APP且体验稳定的用户,更可能将这种信任迁移到新的AI诊断工具。

经验不仅是“正面/负面事件”的简单累加,更会通过归因偏差被选择性记忆——用户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系统能力,将失败归因于系统缺陷,进一步强化既有信任倾向。

3. 风险感知: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

人机交互的复杂场景常伴随不确定性(如金融AI的投资建议偏差、教育AI的学习效果预测)。用户对风险的认知(如能否承受错误后果、是否认为风险可控)直接影响信任决策,高风险场景(如手术机器人)中,用户更关注系统的“可解释性”和“容错机制”,若无法理解系统如何降低风险,即使技术可靠也难以信任;低风险场景(如智能音箱播放音乐)中,用户对小错误的容忍度更高,信任建立更依赖交互的流畅性而非绝对准确。

本质上,用户是在评估“系统不可靠时的代价”与“信任带来的便利”之间的平衡。

4. 价值信念: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底层预设

用户的价值观(如对“技术中立性”的看法、对“人类主导权”的坚持)会影响信任的伦理维度。例如,认为“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福祉”的用户,可能更警惕AI的潜在偏见(如招聘算法的性别歧视),即使技术表现优秀也可能因价值观冲突拒绝信任;相信“技术进步必然改善生活”的用户,则更倾向于给新兴技术机会,甚至包容其早期缺陷。这种信念差异会导致同一技术在“进步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中产生截然不同的信任反馈。

二、信任的双向建构:用户理解与系统设计的互动

用户对世界的理解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系统设计、交互模式动态互构,共同塑造信任。

1. 系统的“可解释性”反作用于用户的理解

若系统能通过可视化(如AI决策的热力图)、自然语言(如解释“为何推荐此路线”)等方式降低“黑箱感”,用户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图式会被更新,进而调整信任策略。例如,医疗AI向患者展示“基于10万例病例训练”的证据,能增强其对诊断结果的信任。

2. 交互中的“一致性”强化或削弱信任

系统长期表现出符合用户预期的行为(如智能客服始终准确解决问题),会通过“经验累积”巩固用户的知识结构(“这个系统擅长处理这类问题”);反之,不一致的行为(如有时准确有时错误)会破坏经验图式,导致信任动摇。

3. 教育与引导:主动塑造用户的理解

通过用户培训(如解释AI的局限性)、公共传播(如科普技术原理)等方式,可帮助用户建立更客观的知识结构,避免因误解导致的信任偏差。例如,自动驾驶厂商通过模拟驾驶测试让用户体验系统的决策逻辑,能减少“技术万能论”或“技术恐惧症”。

三、信任的本质是“认知-期望对齐”

人机复杂交互的信任问题,本质是用户对“技术能力边界”“交互风险”及“价值一致性”的认知,与系统实际表现之间的匹配程度。用户对世界的理解(知识、经验、风险感知、价值信念)构成了这一认知的“滤镜”,而系统设计(可解释性、一致性、教育引导)则决定了这面“滤镜”能否被调整得更清晰。

因此,提升人机信任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用户教育优化其对世界的理解(减少认知偏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设计增强透明度与可靠性(提供可信赖的交互证据)。唯有两者对齐,用户才能基于理性判断建立动态、条件性且可持续的信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505592.html

上一篇: 人机协同与责任边界 下一篇: 人机关系中“看不见的手”

主题:信任|用户|系统|理解|人机复杂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