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高温天气下,加强重点群体健康权益保护


速读: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指南》明确指出,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
高温天气下,加强重点群体健康权益保护-健康报网——健康门户

{"id":"50497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高温天气下,加强重点群体健康权益保护","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8-13 08:46:48","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李乐乐 朱一雄

进入夏季,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烤”验,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摄氏度。气象数据显示,我国多地高温季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高温天气特征较为突出。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指南》明确指出,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

□李乐乐 朱一雄

  进入夏季,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烤”验,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摄氏度。气象数据显示,我国多地高温季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高温天气特征较为突出。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指南》明确指出,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疾病,还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发生发展。高强度紫外线辐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温天气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户外作业人群等重点群体的健康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汗腺功能衰退,在高温环境中更易出现脱水和热射病等情况。

  高温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慢性病患者的高温适应能力薄弱,亟须系统性干预。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例,高温会通过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显著加重呼吸道症状,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风险。研究表明,如果气候持续变暖,气候湿润、纬度较低的特大城市预计将面临与湿热天气相关的特定病种发病率的急剧上升。湿热天气可能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门诊就诊的发生率更高,而且湿热可能导致夜晚发病风险比白天更高。

  高温健康风险不仅影响特定群体,还会向更广泛的职业人群扩散,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从事露天作业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劳动者深受高温天气影响。当外部环境气温过高、湿度过大、太阳辐射过强,或防护服装阻碍机体散热时,这些劳动者就可能面临中暑、工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导致职业人群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能力降低甚至永久丧失。同时,高温天气对劳动者的慢性损伤也不可忽视。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会产生生理性和心理性应激反应,长期在高温天气下作业会诱发心脑血管和泌尿系统疾病,高温与其他危害因素联合作用也会进一步增加职业人群的患病风险。

  加强高温天气防范应对,离不开法律法规支持和各地的积极探索。

  在高温天气防范应对方面,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框架和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高温作业的保护标准和责任要求,对高温天气认定和作业时间都有硬性标准。例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要求用人单位,在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时,停止室外露天作业;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7摄氏度以上、40摄氏度以下时,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并尽量缩短室外连续工作时间,不得安排劳动者在当日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室外露天作业;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37摄氏度以下时,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连续工作时间,并不得安排加班。

  在实践中,多地涌现出不少创新举措应对高温挑战。例如,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岗镇方寨村将村委会议室改造成“爱心清凉空调屋”,每日8时至18时开放,并配备空调、座椅、饮用水、书籍、棋牌等,同时播放经典影视作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利用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健康关怀﹢生活照料﹢安全守护﹢情感陪伴”四维服务模式,关怀高温天气下的独居老人;山东省青岛市在商业区、居民点及交通节点布设爱心驿站,形成便捷的纳凉网络,供保洁员、外卖骑手等歇脚。

  然而,审视当下高温应对防护体系,针对脆弱人群的保障短板依然清晰可见。风险警示与防护知识普及深度不足,导致众多老年人对酷暑危害的认知和防范能力较弱,专项保障措施存在结构性缺失。例如,户外劳动者尚有明确的津贴支撑,但老年群体与慢性病患者急需的适老化环境及专属健康服务却滞后。政策落地效能堪忧,医疗资源不均衡、高温津贴拖欠打折、部分地区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保障体系的公平与实效。

  构建更坚韧的高温防护网,需多维度协同发力。第一,技术赋能是解题关键,可利用可穿戴设备动态监测高危人群体征,推动养老院、医疗机构等场所的温控节能改造,为重点人群打造更舒适的环境。同时,依据不同群体特征开展精准科普,提升全民防护素养,这是筑牢健康防线的根基。第二,须打破部门壁垒,促成气象、卫生健康、疾控、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高效协同,并织密基层支撑网络,推动社区因地制宜组织巡防、设立纳凉点、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等。第三,健全监督维权机制不可或缺,对建筑、环卫、物流等重点行业,须以信用评价压实津贴发放与工时合规责任,可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打通便捷维权渠道,并辅以舆论监督与严惩重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主题:慢性病患者|高温天气特征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