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樊嘉院士:多管齐下,推动肝癌精准“防诊治”



速读:肝癌的高复发率更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预防肝癌复发已成为肝癌临床诊疗中的一大难题。 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华夏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论坛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2024年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深入分享了肝癌外科治疗技术与策略的最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他强调,肝癌的高复发率是制约疗效提升的瓶颈,而早期诊断和复发预测是影响肝癌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 在肝癌分子分型及干预新策略探索研究方面,樊嘉院士团队创新采取基于多组学的肝癌分子分型及治疗策略,根据代谢驱动型、微环境失调型、增殖驱动型等不同类型实施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2024-05-06 16:16:53

来源: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刘映)肝癌作为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肝癌的高复发率更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预防肝癌复发已成为肝癌临床诊疗中的一大难题。

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华夏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论坛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2024年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深入分享了肝癌外科治疗技术与策略的最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他强调,肝癌的高复发率是制约疗效提升的瓶颈,而早期诊断和复发预测是影响肝癌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未来将从多个方面深入研究,推动肝癌精准“防诊治”,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

创新研发诊断盒,助力肝癌早发现

肝癌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手术难度大的特点,比较难以早期诊断,且极易复发转移。统计显示,其5年复发转移率达61.5%,肝癌切除后的高复发率进一步提高了肝癌疗效的瓶颈。

在肝癌防治的漫漫征途中,樊嘉院士及其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探索精准“防诊治”的新路径,并在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理和干预治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樊嘉表示,肝癌诊治仍面临诸多难题,他和团队从肝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的预测、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机制与治疗、肝癌分子分型及干预新策略探索、肝癌肝脏移植后的复发转移、肝癌治疗新策略的临床研究探索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RNAs肝癌诊断盒,提高了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早期发现率。

“经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优化、验证,建立由7个血浆miRNA组合而成的最优肝癌诊断模型,诊断灵敏度提升25%以上,AFP阴性肝癌准确率达88%。”樊嘉说,与创新医疗企业合作的国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miRNAs肝癌诊断盒,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韩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国际PCT,获CFDA注册证,上海等多地医保已可报销,miRNA-7试剂盒诊断极早期肝癌灵敏度较传统标志物提升约30%。

肝癌精准治疗道路漫长,但前景光明

在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樊嘉院士团队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TC)是预测转移复发的新型标志物,可以说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细胞。他的这项“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研究因此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机制与治疗方面,樊嘉院士团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单细胞组学技术发现肝癌门脉栓免疫逃逸新机制,发现门脉癌栓内的免疫微环境与原发灶截然不同,巨噬细胞在门脉癌栓内显著富集。门脉癌栓内的肿瘤细胞通过分泌C5a促使C5aR+巨噬细胞表达PD-L1,C5aR+巨噬细胞通过PD-L1抑制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合并癌栓者以前无有效治疗手段,他们通过肝癌门静脉癌栓外科综合治疗手术,将原本难以治疗的情况转化为部分可治,1、3、5年生存率提升至76%、39%、26%,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

在肝癌分子分型及干预新策略探索研究方面,樊嘉院士团队创新采取基于多组学的肝癌分子分型及治疗策略,根据代谢驱动型、微环境失调型、增殖驱动型等不同类型实施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展望未来,樊嘉院士表示,肝癌的精准防诊治将从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包括寻找预测(靶向、免疫治疗)药敏各类标志物,多组学肝癌分子分型与治疗的探索、联合用药的研究,以及利用基因测序、ctDNA和PDX/PDO模型指导用药,长期生存精准外科是基础、结合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方向。“实现肝癌精准治疗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前景光明。”樊嘉说,希望肝癌的精准防诊治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主题:肝癌|樊嘉院士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