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id":"50558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探索“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9-10 08:45:25","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胜锋 石琳
临床导师与公共卫生导师共同讨论,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供图)
2025年9月,北京大学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招录的首批学生将开启全新学习生涯。
在当今临床医学与...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胜锋 石琳
临床导师与公共卫生导师共同讨论,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供图 )
2025年9月,北京大学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招录的首批学生将开启全新学习生涯。
在当今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医疗卫生机构与公共卫生系统间协同不足、“医防分离”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卫生政策制定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既精通临床诊疗知识,又掌握公共卫生理论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现实中极为匮乏,疫情预警、应急响应、政策落地等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因此,培养一批兼具“医防管”综合素养的领军人才,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迫切需求。
MD﹢MPH项目的探索之路
2020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通知,批准了北京大学等11个单位为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立项单位。此项目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探索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MD﹢ MPH)双学位项目”(以下简称“MD﹢ MPH双学位项目”)。“该项目的推出不仅是为了完成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既定任务,更是为了培养既懂医学、又懂预防、还懂管理的医防管综合型人才,弥合医学教育在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间的裂隙,回应国际关切的焦点问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段丽萍强调。
为推动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21年1月召开“北京大学高层次应用型公共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启动会,联合临床医院专家成立课题组,系统梳理国内外院校MD﹢MPH双学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学院经过多轮研讨、咨询,最终形成并论证通过了《北京大学医学部MD﹢MPH双学位培养方案》、制定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MD﹢MPH双学位项目申请办法》,旨在培养兼具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该项目直指我国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的现状,通过“临床﹢公卫﹢管理”的交叉培养,为执行分级诊疗、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国家任务输送骨干力量,破解“医防割裂”痛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医防管’复合型人才。我们不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积极尝试,提供人力资源的准备,还通过在医学教育中注入公共卫生思想,进一步影响医防融合的机构建设和运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是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影响深远的重要工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表示。
2025年3月,该项目首批学生的招生与录取工作完成。被录取的学生来自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在读的医学博士生。他们将利用1年的时间,系统学习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人工智能等公共卫生领域核心课程,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中感染防控的“前哨兵”、突发疫情处置的“多面手”、卫生政策制定的“智囊团”,助力破解“医防分离”难题。
锻造复合型领军人才
科研赋能:强化数据驱动与临床研究能力
该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在临床研究设计、医学统计学等方面的能力,突破传统临床医学科研瓶颈,构建“临床﹢数据”双栖人才队伍。“作为临床医师,我们常常缺乏专门的时间、经验与方法来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在MPH培养中所学习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在大量的数据中寻找到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信息并形成新的发现。”在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周佐邑同学看来,参加“MD﹢MPH”项目是深入开展临床研究的重要机遇。项目培养方案中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医学预测建模及应用、统计遗传与多组学等课程,学位论文选题明确要求的临床与公共卫生相结合定位,可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获益。
应急防控:融合医院与疾控实战训练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明指出:“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公共卫生监测的‘前沿哨点’。临床医生作为发现异常健康信号的第一责任人,其公共卫生敏锐性与应急处置能力至关重要。”为切实弥合临床与公卫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创新构建“疾控微课程﹢定点实习”模式,强化“平时能防控、战时能应急”的复合能力。疾控微课程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近30个教学基地遴选优秀师资,授课选题均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工作和热点话题,定点实习机构侧重于“防”和“管”,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市级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等部门为主。
该模式聚焦解决长期以来“重应急轻常态”“医防协同不足”等系统性问题,旨在培养一批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医院—疾控”桥梁型人才,为实现常态化防控与应急响应间的无缝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管理筑基:对接国家卫生战略需求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临床知识,还要拥有广阔的公共卫生视野。他们既可以紧跟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能考虑如何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不仅懂得如何治病救人,还可从医疗决策层面去思考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郝元涛表示,“理论﹢实践”的双轮驱动,帮助临床医学生掌握现代医疗体系运营、政策分析和资源协调能力,成为能够推动医疗质量提升和卫生体系优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需完成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岗位实习,学习医疗质量管控、卫生政策分析等实务课程,形成复合视野。
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的高嘉琪博士,是项目的第一位报名者,也是段丽萍教授的博士生。“我希望通过这一年的学习,能切实拓展自己的大健康视野。”她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生的期许就是项目不断前进的动力,作为国内首个MD﹢MPH双学位项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通过跨学科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学教育创新路径。学院计划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拓展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甲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多元合作,构建“培养—实践—服务”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未来,项目将更加聚焦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和重大疾病防控战略需求,持续优化“医防管融合”课程体系与实战训练模块,加快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扎实临床技能、深厚公卫素养与系统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决策支持。
主题: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