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无糖饮料受青睐陈君石院士等专家解读甜味剂误区


速读: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甜味剂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为深入的食品添加剂,其应用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 陈君石院士强调,食物多样、吃动平衡是饮食健康的核心,控制能量摄入是防治超重、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2024-05-13 09:12:47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 (记者 雷妍)近年来,随着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少糖”“无糖”食品,尤其是无糖饮料,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此前的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615.6亿元。未来,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超市、便利店,发现无糖饮料多摆放在饮料区域中相对靠前的货架。而且,大部分无糖饮料放置于消费者伸手就能拿到的“黄金位置”。观察统计之下,无糖饮料的总量已经占了饮料货柜“半壁江山”。

北京某超市饮料货架,一个货架上只有一款饮料未标“无糖”等表述

低糖、无糖饮料热度升高,甜味剂(代糖)也因此走入大众视野。“喝无糖饮料可以少摄入点糖,控制下体重。”一位男士瞟着自己略微凸起的肚子,含笑告诉记者。采访中,不少购买无糖饮料的消费者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一些消费者还表示,“选无糖饮料显得更时髦”。

与此同时,甜味剂的相关问题也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讨论。无糖饮料真的没有糖吗?甜味剂真的安全吗?无糖饮料真的有利于减肥吗?代糖会不会影响血糖?不少受访消费者对甜味剂都有或多或少的疑惑。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近日的调研也总结了我国消费者对甜味剂认识的普遍误区。

误区一:安全性存疑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调查显示,调研人群中,约有38.5%的消费者对甜味剂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对此,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指出,甜味剂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为深入的食品添加剂,其应用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

据《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我国同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对包括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

误区二:天然甜味物质更好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不同甜味物质的接受度存在一定差异,对木糖醇的接受度甚至超过蔗糖。总体上,消费者对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接受度明显较低,比如应用已逾百年的糖精,消费者接受度仅有7.04%。

各国管理部门和权威机构都认为:合规使用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 认为,消费者对“人工合成”的误解由来已久,因此未来产业界需要多开发罗汉果、甜叶菊等公众接受度较好的甜味替代方案,满足公众控制能量摄入的同时享受甜味的需求。

误区三:甜味剂也可能导致肥胖

尽管无糖产品得到年轻人的认可,但数据表明,很多人并不了解“无糖”的健康效应。比如,仅有32.2%的消费者知道“甜味剂基本不提供能量”,仅有34.6%的消费者知道“甜味剂不会升高血糖”,还有22.9%的消费者认为“甜味剂增加食欲、导致肥胖”。

钟凯介绍,甜味剂几乎不提供能量或仅提供较少能量,对于消费者主动控制能量摄入具有积极意义。甜味剂几乎不影响血糖,因此已被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干预。近年来,个别研究发现甜味剂或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相关,引起舆论关注。但饮食健康的干扰因素复杂,研究结果往往并不一致,比如有的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发现甜味剂饮料比水更有利于减重。

近期,上海市试点推行饮料“分级”规定,也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以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根据饮料中相关成分,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其中,使用非糖甜味剂的产品不能评为A级。比如,按照分级的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被分在C等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等级。对此,专家解释,这并非出于安全性考虑,也并非而是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多选择原味的茶饮、咖啡等。

陈君石院士强调,食物多样、吃动平衡是饮食健康的核心,控制能量摄入是防治超重、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重要途径。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等有控糖需求又喜欢甜味的人,可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以甜味剂替代糖的相关产品。平时也可以选择果蔬、牛奶、原味坚果、饮用水和茶、黑咖啡等零食和饮料。

附:常见的甜味剂种类和特点

图源: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主题:甜味剂|食品|安全|人工合成|消费者对甜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