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凌霄花:攀援在诗词与药典间的红霞

精选
已有 6673 次阅读
2025-10-22 20:16
|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 | 系统分类: 科普集锦
夏日的公园里,一簇簇橙红色的喇叭状花朵从高处垂落,宛如空中绽放的烟花,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植物明星 ——凌霄花。它不仅以艳丽的花朵装点着我们的城市,更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一特殊地位,还曾引得白居易等文人墨客为之吟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种神奇的植物,探索它背后的科学奥秘与文化内涵。
一、生物学特性:空中的舞者
凌霄花( Campsis grandiflora)是紫葳科凌霄属的攀援藤本植物,茎木质,表皮易脱落,呈枯褐色。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这些细小的根须能够牢牢抓住支撑物,让植株不断向上攀登。
● 形态特征: 凌霄花的叶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 7-9枚,边缘有粗锯齿。花朵大型,漏斗状钟形,通常为鲜红色或橙红色,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则在10月左右。
● 生长习性: 凌霄花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寒但不耐积水。它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繁茂开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
● 繁殖方式: 凌霄花可通过播种、扦插或压条繁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种子有翅,能够借助风力传播,这也是 “凌霄”之名的由来之一——志向高远,直上云霄。
二、栽培历史与园林价值:垂直绿化的能手
凌霄花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已有 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凌霄的记载。它最初被称作“陵苕”,《诗经·小雅》中就有“苕之华,芸其黄矣”的诗句, although 这里的“苕”可能指的是紫葳科另一种植物。
● 园林应用: 凌霄花是极佳的垂直绿化材料,常用于装饰棚架、假山、墙垣和枯树。它的气生根能够附着在垂直表面,形成绿色幕墙,夏季开花时更是绚丽夺目。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凌霄花被广泛应用于立交桥、高架路墩的绿化,能够有效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 全球分布 :除了中国,凌霄花在日本、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分布或栽培。 19世纪初,它被引入欧洲和北美,成为受欢迎的观赏植物。
● 品种选育: 经过长期栽培,现已选育出多个凌霄花品种,如 ‘金焰’凌霄、‘橙红’凌霄等,花色更加丰富,适应性更强。
三、文化意象:文学中的攀登者
凌霄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比喻志存高远、努力向上的精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凌霄花》可谓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有木名凌霄,戳秀非孤标。偶依一棵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飘。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白居易以凌霄花为喻,告诫人们要自立自强,不要像凌霄那样依赖他人。诗中的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成为千古名句。
● 历代咏凌霄: 宋代诗人贾昌朝《咏凌霄花》中写道: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凌霄花有详细记载:“凌霄野生,蔓才数尺,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杯...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头开五瓣,赭黄色。”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凌霄花的生物学特性,更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使这种植物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意象符号。
四、药用价值:传统医药的宝藏
凌霄花不仅是观赏植物,更是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成员。其花、根、茎、叶均可入药,但以花最为常用。
● 中药应用: 凌霄花作为药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其性寒,味辛、酸,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去瘀、凉血祛风之功效。
●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凌霄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乙醇苷类等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 临床应用:
○ 妇科疾病: 凌霄花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癓瘕、产后乳肿等妇科疾病。研究表明,其活性成分能够调节子宫平滑肌收缩,影响内分泌系统。
○ 皮肤疾病: 凌霄花对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皮肤问题有良好效果,常用于外用洗剂或内服方剂。
○ 风湿骨病: 凌霄根具有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等。
● 安全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凌霄花有一定毒性,孕妇禁用(故有 “堕胎花”之别称)。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大量服用。
五、现代研究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凌霄花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其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应用,以期开发出新的药物和保健产品。
● 活性成分研究: 近年来,研究人员从凌霄花中分离出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凌霄苷、紫葳苷等,这些成分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方面显示出潜在应用价值。
● 栽培技术改进: 通过组织培养、遗传改良等技术,科研人员正在培育药用成分含量更高、适应性更强的凌霄花品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用需求。
● 综合开发利用: 除了药用价值,凌霄花在化妆品、天然色素、生态修复等领域也具有开发潜力。其鲜艳的花色素可作为天然染料,气生根的强大吸附能力则可用于环境污染治理。
结语
凌霄花,这朵攀援在诗词与药典间的红霞,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智慧。它既是我们城市中的美丽风景,也是传统医药的宝贵资源,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激发青少年朋友们对药用植物的兴趣。也许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当你看到墙头那一抹橙红时,会想起这不仅仅是一朵花,更是一个融合了科学、文化与医药的奇妙世界。大自然中的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让我们保持好奇之心,走进自然,认识这些身边的植物朋友,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你也能发现某种植物的新秘密,为科学与人类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药大辞典》 :凌霄
【拼音注音】 Línɡ Xiāo
【别名】 紫葳花、上树蜈蚣花、倒挂金钟 。
【英文名】 Chinese Trumpetcreeper Flower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凌霄 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Loisel.的花。夏、秋季花盛开进采摘,晒干或低温干燥。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广东、广西、贵州,各地有栽培。
【原形态】 落叶木质藤本。羽状复叶对生;小叶 7~9,卵形至卵门面披针形,长3~7cm宽15~3cm,先端长尖,基部不对称,两面无毛,边缘疏生7~8锯齿,两小叶间有淡黄色柔毛。花橙红色,由三出聚伞花序集成稀疏顶生圆锥花丛;花萼钟形,质较薄,绿色,有10条突起纵脉,5裂至中部,萼齿披针形;花冠漏斗状,直径约7cm。蒴果长如豆荚,顶端钝。种子多数。花期6~8月,果期11月。
【性状】 多皱缩卷曲,完整者长约 5cm。萼筒长约2cm,暗棕色,萼齿先端不先等5裂,萼筒基部至萼片齿尖有5条明显的纵棱线。花冠黄棕色,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具棕红色细脉纹。雄蕊4,着生于花冠上,二强,花药个字形,花柱1。气微香,味微苦而略酸。性寒,味甘、酸。
【化学成分】 含芹菜素( apigenin)、β- 谷甾醇等。
【功能主治】 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用于经闭症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药典》:凌霄花
【拼音注音】 Línɡ Xiāo Huā
【别名】 紫葳、五爪龙、红花倒水莲、倒挂金钟、上树龙、上树蜈蚣、白狗肠、吊墙花、堕胎花 。
【英文名】 FLOS CAMPSIS
【来源】 本品为柴葳科植物凌霄 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K. Schum. 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 (L.)Seem. 的干燥花及根。夏、秋二季花盛开时采收,干燥。根春秋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状】( 1) 凌霄: 多皱缩卷曲,黄褐色至棕褐色,完整花朵长 4~5cm。萼筒钟状,长2~2.5cm,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尖有5条纵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雄蕊4,着生在花冠上,2长2短,花药个字形,花柱1,柱头扁平。气清香,味微苦、酸。 ( 2)美洲凌霄: 完整花朵长 6~7cm。萼筒长1.5~2cm,硬革质,先端5齿裂,裂片短三角状,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外无明显的纵棱;花冠内表面具明显的深棕色脉纹。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鉴别】 ( 1) 本品粉末黄棕色。花粉粒类圆形,直径 24~31μm ,具3 孔沟,表面有极细密的网状雕纹。腺毛淡黄色或黄棕色,头部扁圆形、类圆形或长圆形,侧面观细胞似栅状排列1~2层,柄1~3细胞。花冠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具螺纹导管。 ( 2) 取本品粉末约 0.5g,加石油醚(60~90℃)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弃去滤液,药渣加甲醇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凌霄花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 花: 归肝、心包经。
【性味】 花: 甘、酸,寒。 根: 苦,凉。
【注意】 孕妇慎用。
【功能主治】 花: 凉血,化瘀,祛风。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癓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 根: 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 花 5~9g,根0.3~1两,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凌霄花
【拼音注音】 Línɡ Xiāo Huā
【别名】 芰华(《吴普本草》),堕胎花(《植物名实图考》),藤罗花(《开宝本事》)。
【出处】 出自 《唐本草》 。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 7~9月间采收,择晴天搞下刚开放的花朵,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疏林下,或攀援于树上、石壁上或为栽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等地。
【原形态】 紫葳(《本经》),又名:武威、瞿陵、陵居腹、鬼目(《吴普本草》),陵苕(《别录》),凌霄(《唐本草》),藤萝草、追罗(《分类草药性》),倒挂金钟(《岭南采药录》),上树蜈蚣、碎骨风。 落叶木质藤本,具气根。茎黄褐色,具棱状网裂。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 7~9,顶端小叶较大,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边缘有锯齿,小叶柄着生处有淡黄褐色束毛。花成疏大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大,径4~5厘米;花萼5裂,绿色,裂片披针形;花冠赤黄色,漏斗状钟形,先端5裂,裂片圆形,开展;雄蕊4,2长2短;雌蕊1,子房上位,2室,基部有花盘。蒴果细长,豆荚状,长达10厘米,具子房柄,室背开裂。种子多数,扁平,两端具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性状】 干燥的花多皱缩卷曲或折叠,完整的花,长约 6~7厘米。花萼暗棕色,长2.5厘米左右,基部联合成管,上部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长而蜕尖,萼筒表面具凸起的纵脉10条;花冠筒状,棕黄色,上端5裂,裂片半圆形,表面具有棕红色细脉纹,并散有棕色斑点,质薄。内面着生2长2短弯曲的雄蕊,顶端具"个"字形的花药。雌蕊及花盘各1。微有香气。味微苦而略酸。以朵大、完整、色棕黄、无花梗者为佳。
【归经】 入肝经。 1.《纲目》: "手、足厥阴经,行血分。" 2.《雷公炮制药性解》 : "入脾、肝二经。" 3.《本草再新》: "入肾经。"
【性味】 酸,寒。 1.《本经》: "酸,微寒。" 2.《吴普本草》: "神农、雷公、歧伯:辛。扁鹊:苦咸。黄帝:甘,无毒。" 3.《履巉岩本草》: "味辛,有毒。" 4.《本草备要》: "甘酸而寒。"
【注意】 气血虚弱及孕妇忌服。 1.《药性论》 : "畏卤咸。" 2.《品汇精要》 : "妊娠不可服。" 3.《本草经疏》: "长于破血消瘀,凡妇人血气虚者,一概勿施,治前断不宜用。"
【功能主治】 凉血去瘀。治血滞经闭,症瘕,血热风痒,酒齄鼻。 1.《本经》: "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 2.《药性论》: "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沥。" 3.《日华子本草》: "治酒齄,热毒风,刺风,妇人血膈,游风,崩中,带下。" 4.《履巉岩本草》: "降诸草毒。" 5.《医林纂要》: "缓肝风,泻肝热。治肝风巅顶痛。" 6.《天宝本草》: "行血通经:治跌打损伤,痰火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 1~2钱;或为散。 外用: 研末调涂。
【复方】 1. 治妇人、室女月候不通,脐腹疞痛,一切血疾: 紫葳二两,当归、茂(蓬莪术)各一两。上为细末。空心冷酒调下二镇,如行十里许,更用热酒调一服。(《鸡峰普济方》紫葳散) 2.治女经不行: 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下。(《徐氏胎产方》) 3.治崩中漏下血: 凌霄花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广利方》) 4.治通身痒: 凌霄花为末,酒调,卜钱。(《医学正传》) 5.治皮肤湿癣: 凌霄花、羊蹄根各等量,酌加桔矾,研末搽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6.治肺有风热,鼻生瘙疱: 凌霄花半两(取末),硫黄一两(别研),腻粉一钱,胡桃四枚(去壳)。先将前三味和匀,后入胡桃肉,同研如膏子,用生绢蘸药频频揩之。(《杨氏家藏方》紫葳散) 7.治酒齄鼻: ㈠凌霄花、山栀子。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调下,日进二服。(《百一选方》)㈡以凌霄花研末,和密陀僧末,调涂。(《岭南采药录》) 8.治痫疾: 凌霄花,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服。(《传信适用方》) 9.治大便后下血: 凌霄花,浸酒饮服。(《浙江民间草药》) 10.治误食草药毒者: 每用凌霄花同黑豆一处蒸热,拣去花,只服豆三、五粒。(《履巉岩本草》)。
【各家论述】 1. 《本草衍义补遗》: "凌霄花,治血中痛之要药也,且补阴捷甚,盖有守而独行,妇人方中多用何哉。" 2.《纲目》: "凌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产乳崩漏诸疾及血热生风之证也。" 3.《本草经疏》: "紫葳,入肝行血之峻药,故主妇人产乳余疾,及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诸证;至于养胎,决非其性之所宜,用者慎之。" 4.《本草述》: "紫葳之气寒,其味咸先而胜,苦后而杀,知入血而散热结无疑矣。第丹溪云补阴甚捷,在濒湖又言入血分而去伏火,固非专于通行者也。如缪希雍以为行血峻药,或亦据《本草》所谓治症瘕,通血闭而云乎?讵知甄权云治热风,《日华子》云治热毒风,盖化热毒风,即血中所郁之热,化而为毒风也。性虽主行,然必其能补阴而后能除热毒风,是即行为补也。如疑其止能行血,试思此味何以复畏卤咸?盖多食咸则伤血,畏伤血者,必非峻于行血者也。丹溪言其有守而能独行,又岂臆说欤。" 5.《本草崇原》: "紫葳,近时用此为通经下胎之药。仲景鳖甲煎丸,亦用紫葳以消症瘕,必非安胎之品,《本经》养胎二字,当是堕胎之讹耳。" 6.《本经逢原》: "凌霄花,症瘕血闭,血气刺痛,疠风恶疮多用之,皆取其散恶血之功也。" 7.《本草求真》: "凡人火伏血中,而见阳结血闭,风痒、崩带、症瘕,一切由于血瘀血热而成者,所当用此(凌霄花)调治,盖此专主泻热,热去而血自活也。是以肺痈之药,多有用此为君。妊娠用此克安者,以其内有瘀积,瘀去而胎即安之意也。所云孕妇忌服者,恐其瘀血既无,妄用恐生他故也。此为女科必用之药,但当相症施治耳。" 8.《本草正义》: "凌霄之花,吴普谓神农、雷公、岐伯皆作辛,扁鹊苦咸,能消清血分之热,故可以活血行滞,而亦可治带下崩中。《本经》专主妇人产乳余疾,正以初产乳子之时,阴血已虚,孤阳偏旺,最宜此酸咸微寒,直入血分,借以固护既耗之元阴,而收摄浮游之阳焰。可见古人之治产后,皆以助阴抑阳为主,正与晚近庸俗之见,产后妄用温补,耗烁阴液者,两得其反。又治崩中,则专以亢阳妄行,不能自摄之崩中而言,非谓可以统治血虚不守之崩陷。症瘕血闭,盖亦为血热太甚,灼烁成瘀者言之,亦非阴寒凝结之症瘕闭塞可知。又曰寒热羸瘦,则又血虚内热,形消 臛瘠者耳。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凌霄花
【拼音注音】 Línɡ Xiāo Huā
【别名】 芰华、紫葳华、苃华、陵霄花、堕胎花、藤萝花、吊墙花、杜灵霄花 。
【英文名】 Chinese Trumpetcreeper Flower, Common Trumpetcreeper Flower
【出处】 出自《唐本草》 。
【来源】 药材基源: 为紫葳科植物凌霄或美洲凌霄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1.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Loisel ex K.Schum.[Bignonia grandiflora Thunb.]2.Campsis radicans (L.) Seem. [Bignonia radi-cans L.]
【采收和储藏】: 7-9月采收,择晴天摘下刚开放的花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 生长于山谷、小河边、疏林下,攀援于树上、石壁上,赤有庭园栽培。
【资源分布】: 1.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四川、贵州等地。 2. 江苏、上海、湖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1.凌霄 薄叶木质藤本,借气根攀附于其服物上。茎黄褐色具棱状网裂。叶对生,厅数羽状复叶;叶轴长 4-3cm;小叶柄长5-10mm,小叶7-9格,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6cm,宽1.5-3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边缘有粗锯齿,两面无毛,小叶柄着生处有淡黄褐色束毛。花序顶生,圆锥状,花大,直径4-5cm;花萼钟状,不等5裂,裂至筒之中部,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状钟形,裂片5,圆形,橘红色,开展;雄蕊4,2长2短;子房上位,2室,基部有花盘。蒴果长如豆荚,具子房柄;2瓣裂。种子多数,扁平 ,有透明的翅。花期 7-9月,果期8-10月。 2.美洲凌霄 本种形态上写凌霄相似,唯小叶 9-11枚,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尾尖。花萼5等裂,分裂较浅,约裂至三分之一,裂片三角形,向外微卷,无凸起的纵棱;花冠为细长的漏斗形,直径较凌霄小,橙红色至浓红色,内有明显的棕红色纵纹,筒部为花萼的3倍。花期7-10月,果期11月。
【栽培】 1.气候土壤: 喜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土、粘壤土均能生长。 2.种植:2.1.扦插繁殖, 可在春季或雨季进行,北京地区适宜在 7-8月。截取较坚实粗壮的枝条,每段长10-16cm,扦插于砂床,上面用玻璃覆盖,以保持足够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在23-28℃,插后20天即可生根,到翌年春即可移人大田,行距60cm、株距30-40cm。南方温暖地区,可在春天将头年的新技剪下,直接插入地边,即可生根成活。 2.2.压条繁殖: 在 7月间将粗壮的藤蔓拉到地表,分段用土堆埋,露出芽头,保持土湿润,约50天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后剪下移栽。南方亦可在春天压条。2.3分根繁殖:宜在早春进行,即将母株附近由根芽生出的小苗挖出栽种。 3.田间管理: 初栽的小苗要注意浇水、松土、除草, 5月中旬或6月初可退肥1次,以提高花的产量。
【性状】 1. 性状鉴别 : ( 1)凌霄花 花多皱缩卷曲,完整者长 3-5.5cm;花萼钟状,长约2cm,棕褐色或棕色,质薄,先端不等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萼筒表面有10条纵脉,其中5条明显;花冠黄棕色或棕色,完整无缺者展平后可见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成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冠生雄蕊4,二强,花药呈“个”字形,黑棕色;花柱1枚,柱头圆三角形。气微香,味微苦、酸。 ( 2)美洲凌霄花 完整花长 6-7cm;花萼较短,约为花冠的1/3,黄棕色或淡紫红色,硬革质,先端5等裂,萼筒无明显纵脉棱;花冠黄棕色,长5.8-6.5cm,内表面具深棕色脉纹;柱头扁短三角形。余同凌霄花。 均以完整、朵大、色黄棕、无花梗者为佳。 2. 显微鉴别: 花表面观:( 1)凌霄 : ① 花萼内、外表面具腺毛,腺头扁圆形或类圆形,顶端稍平,由 10-40多个细胞组成,直径39-90μm,含黄色分泌物和油滴;腺柄极短,1-2细胞。腺毛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有放射状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花萼裂片边缘具少数非腺毛,1-7细胞组成,长43-200μm,直径15-19μm,先端圆钝,表面具线状角质纹理。 ② 花冠仅裂片边有少数非腺毛及腺毛的特征同花萼。 ( 2)美洲凌霄 : ① 花萼外表面腺毛的腺头有( 6-)50-80细胞,直径39-58μm;腺柄多单细胞,少为2-10细胞;腺毛基部表皮细胞常向外突起。花萼裂片边缘有少数非腺毛,1-6-23细胞。余同凌霄。 ② 花冠外表面于裂片边缘有非腺毛 1-5细胞,长55-300μm,直径16-36μm。内表面腺毛众多,腺头7-60余细胞,直径86-146μm;裂片边缘非;裂片边缘非腺毛1-15细胞。余同凌霄。
【化学成分】 凌霄花含芹菜素( apige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药理作用】 芹菜素对平滑肌有中度解痉作用,还有抗溃疡作用, β-谷甾醇有降血胆固醇、止咳、抗癌、抗炎等作用。
【归经】 归肝经 。
【性味】 味酸;性微寒 。
【注意】 气血虚弱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化瘀散结;祛风止痒。主血滞经闭;痛经;症瘕;崩中漏下;血热风痒;疮疥陷疹;酒齄鼻。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 3-6g;或入散剂。 外用: 适量,研末调涂;或煎汤熏洗。
【复方】 1. 治妇人、室女月候不通,脐腹 xIU痛,一切血疾: 紫葳二两,当归、? (蓬莪术)各一两。上为细末。空心冷酒调下二钱,如行十里许,更用热酒调一服。(《鸡峰普济方》紫葳散) 2. 治女经不行 : 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下。 (《徐氏胎产方》) 3. 治崩中漏下血 : 凌霄花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 (《广利方》) 4. 治通身痒 : 凌霄花为末,酒调服一钱。 (《医学正传》) 5. 治皮肤湿癣 : 凌霄花、羊蹄根各等量,酌加枯矾,研末搽患处。 (《上海常用中草药》) 6. 治肺有风热,鼻生 瘙 疱 : 凌霄花半两 (取末),硫黄一两(别研),腻粉一钱,胡桃四枚(去 壳 )。先将前三味和匀,后入胡桃肉,同研如膏子,用生绢蘸药频频揩之。(《杨氏家藏方》紫葳散) 7. 治酒齄鼻 : 一、凌霄花、山栀子。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调下,日进二服。 (《百一选方》)二、以凌霄花研末,和密陀僧末,调涂。(《岭南采药录》) 8. 治痫疾 : 凌霄花,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服。 (《传信适用万》) 9. 治大便后下血 : 凌霄花,浸酒饮服。 (《浙江民间草药》) 10. 治误食草药毒者 : 每用凌霄花同黑豆一处蒸熟,拣去花,只服豆三、五粒。 (《履CHAN岩本草》) 。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 凌霄花,治血中痛之要药也,且补阴捷甚,盖有守而独行,妇人方中多用何哉。 2.《纲目》: 凌雷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产乳崩漏诸疾及血热生风之证也。 3.《本草经疏》: 紫藏,入肝行血之峻药,故主妇人产乳余疚,及崩中、额底、血闭塞热、赢瘦诸证;至于养胎,决非其性之所宜,用看慎之。 4.《本草述》 :紫蔬之气寒,其味威先而胜,苦后而杀,知入血而散热结无疑矣。第丹溪云补阴甚捷,在濒湖又言入血分而去伏火,固非专于通行看也。如缨希雍以为行血峻药,或亦据《本草》所谓治额瘸、通血闭而云乎?《日华子》云治热毒风,盖化热毒风,即血中所郁之热,化而为毒风也。性虽主行,然必其能补阴而后能除热毒风,是即行为补也。如疑其止能行血,试思此味何以复畏卤咸? 盖多食咸贝以伤血,畏伤血者,必非峻于行血看也。丹溪言其有守而能独行,又岂臆说钦。 5.《本草崇原》: 紫藏,近时用此为通经下胎之药。仲景鳖甲煎丸,亦用紫藏以消额痕,必非安胎之品,《本经》养胎二字,当是堕胎之讹耳。 6.《本经逢原》: 凌雪花,额痛血闭,血气刺痛,厉风恶疮多用之,皆取其散恶血之功也。 7.《本草求真》: 凡人火伏血中,而见阳结血闭,风痒、崩带、缀痛,一切由于血疯血热而成者,所当用此 (凌霄花)调治,盖此专主泻热,热去而血自活也。是以肺痈之药,多有用此为君。妊娠用此克安看,以其内有疯积,疯去而胎即安之意也。所云孕妇忌服者,恐其疯血既无,妄用恐生他故也。此为女科必用之药,但当相症施治耳。 8.《本草正义》: 凌霄之花,吴普谓神农、雷公、峻伯皆作宰,扁鹊苦咸消目肖清血分之热,故可以活血行滞,而亦可治带下崩中。《本经》专主妇人产乳余疾,正以初产乳子之时,阴血已虚,孤阳偏旺,最宜此酸咸微寒,直入血分,借以固护既耗之元阴,而收摄浮游之陨焰。可见古人之治产后,皆以助阴抑阳为主,正与晚近庸俗之见,产后妄用温补,耗烁阴液者,两得其反。又治崩中,则专以亢阳妄行,不能自摄之崩中而言,非谓可以统治血虚不守之崩陷。题瘸血闭,盖亦为血热太甚,灼烁成疯看言之,亦非阴寒凝结之缀痛闭塞可知。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博文:
画一朵被舒婷《致橡树》贬低的花 精选
非洲凌霄:攀援在阳光下的"彩虹花裙" 精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7012.html
上一篇: 细狗与手抄本:一部残酷青春物语 下一篇: 薄荷花开时,正是青春过敏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