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信院士:5分钟一台手术,他给千万双眼“绣”出光明

谢立信院士:5分钟一台手术,他给千万双眼“绣”出光明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张建鑫
1991年青岛的天空,银色的奥比斯(ORBIS)飞机医院像一只停驻的巨鸟。会诊室内,一位中国医生指着病例影像与外国专家争执:“这个角膜内皮细胞必须保留!”面对质疑,他随即翻开解剖图册,用3组扎实的临床数据,让对方的表情从轻蔑转为信服——这场精彩的辩论,使他成为首位受邀登上ORBIS国际眼科飞机医院讲台的中国医生。
次年,他被正式聘为ORBIS飞机医院的首位中国专家。昆明的天空下,银色机舱手术室里的无影灯聚焦在他指尖——戴着放大镜的双手稳如磐石,手术刀划过0.5毫米厚的角膜时,力度精准得仿佛在雕琢稀世宝玉。当3台手术圆满成功时,助手才察觉他额间的汗水已悄然浸湿衣领。那一刻,中国医生的技艺与担当,让世界为之瞩目。
这位医生,就是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创始人谢立信。今年,正是谢立信从医执教60周年。从医一甲子,他亲手让数以万计的患者重见光明;执教一甲子,他培养的中国眼科后备力量遍布世界各地。
他常说:“手术对医生是工作,对患者却关系到一辈子的生活。”83岁的他,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手法灵巧——不是因为停不下来,而是不愿停下来。
谢立信
扎根临床:
“一个农民没有了眼睛,还怎么生活?”
谢立信的科研之路,从未脱离过临床的土壤。一切研究的源头,都始于患者的需求。
“一个农民没有了眼睛,还怎么劳动、怎么生活?”这是年轻时的谢立信在潍坊医学院工作时,面对大量从农村赶来、因麦芒稻穗划伤角膜而濒临失明的患者发出的感慨。这个朴素的问题,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
1965年,谢立信从山东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潍坊医学院妇产科工作,成为科里唯一的男医生。当时,许多妊娠并发症需要通过观察眼底血管来诊断,根据工作需要,他被科室安排去眼科学习。而这个临时安排,竟为他打开了通往一片全新天地的大门。
命运的转折在一次谈话后。时任眼科主任十分看好这个年轻、有悟性的小伙,向院领导申请将他调入眼科。面对这个大家公认的好机会时,谢立信没有独自决定,他真诚地前往妇产科主任家中征求意见。那天,热情的主任用一碗温暖的莲子八宝粥招待了他,言语间不但没有丝毫阻拦,而且充满了对年轻人前程的期许与鼓励:“妇产科虽然需要你,但我感觉你更适合眼科……”主任坦诚而无私的话语,让谢立信感念至今。从此,他怀揣着两位前辈的赏识与嘱托,正式踏入眼科,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为患者追寻光明的事业。
1975年,谢立信创建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将角膜病防治作为主攻方向。科研条件极为简陋,连人体眼球练习都不具备,但他没有丝毫气馁,卫生纸、薄胶皮都是他的“练兵场”,随时练习显微缝合,技艺在一个个夜以继日中逐渐精进。
当发现角膜移植供体严重短缺时,谢立信又下决心研发出中国人用得起的角膜保存液。
1981年,在潍坊医学院简陋的实验环境中,谢立信成功研制出“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效果达到国际通用产品水平,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5。这一突破,为中国成千上万的角膜盲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这一刻,他感到自己终于是一名合格的眼科医生了。
1983年,美国国际眼科手术队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进行学术交流,专程观摩了谢立信的角膜移植手术。观摩结束,团队成员Hook博士惊叹:“他做角膜移植手术时精湛的技巧、优美的操作简直让人入迷,就像在欣赏一位东方艺术大师的雕刻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