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荔枝探秘:从御贡到科技的千年传奇

精选
已有 10343 次阅读
2025-7-10 09:02
|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 | 系统分类: 科普集锦
一颗红果穿越两千年,从汉武帝的未竟梦到杨贵妃的会心笑,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科学故事。
荔枝树下,果农们正忙碌地采摘着今年丰收的果实。在云南红河州的屏边县,一种奇特的 “双胞胎”荔枝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成双成对地挂在枝头,宛如亲密依偎的孪生兄弟。令人惊讶的是,当你剥开它红艳的外壳,竟找不到坚硬的果核!
这种神奇的荔枝是大自然的偶然创造,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颗红果中蕴藏的千年科学密码。
一、 荔枝的奇妙构造:大自然的设计杰作
荔枝属于 无患子科常绿乔木 ,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植物。当你仔细观察一颗荔枝,会发现它简直是大自然的精密设计:
●外皮: 覆盖着龟裂状的突起,如同古代战士的铠甲,保护着娇嫩的果肉。成熟时呈现诱人的红色,这是类黄酮和花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果肉: 植物学上称为 假种皮 ,晶莹剔透如凝脂。其成分中 85%是水 ,其余主要是糖类和维生素,造就了它清甜多汁的特质。
●种子: 通常为一颗深褐色的核,但在无核荔枝中却神秘消失 ——这就是屏边“双胞胎”荔枝的奥秘所在!
“双胞胎”荔枝的科学奥秘令人着迷:它们 80% 以上并蒂而生,因为 胚珠受精过程受阻 ,无法形成坚硬的种子。果农们在种植过程中疏去单果,只保留并蒂果,于是形成了满树 “双胞胎”的奇观。没有果核占据空间,每一口都是纯粹的果肉,口感绵密而富有弹性。
二、 穿越千年的荔枝之旅:帝王与文人的执着
荔枝的栽培历史,是一部人类与自然较量的壮丽史诗。
●汉武帝的未竟梦想: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征服南越后,执意要将荔枝移植到长安。他在上林苑建造了华丽的 “扶荔宫”,从南方运来上百株荔枝树。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巨大,这些荔枝树无一成活。史料记载:“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
●杨贵妃的甜蜜传奇: 唐代,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唐玄宗建立了 庞大的运输系统 。荔枝从四川或岭南出发,驿卒快马加鞭, “十里五里一置堠”,日夜兼程奔向长安。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是无数人马困顿道死的辛酸。
●宋徽宗的小聪明: 北宋时期,宋徽宗想出了一个妙招 ——让园丁将 已结果的荔枝小株 装在瓦器中,通过水路运到开封,移植到御苑。在寒冷冬日,还要为这些南方来客保暖防寒。他在诗中得意地写道: “何必红尘飞无骑,芬芳树本座中看”,自认为超越了唐明皇的劳民伤财。
●明清文人的荔枝情缘: 清代文人宋广业称赞新兴香荔 “丹华纤核味方甘,产自新州冠岭南”。康熙年间,尝遍岭南荔枝的毛际可感叹“未有如香荔之殊胜”;顾嗣立则形容其“清于花露冷于冰,入口无声香自凝”。
三、 诗词中的荔枝:红果里的文化密码
荔枝在文人墨客笔下,早已超越普通水果的意义,成为文化象征。
●苏轼的豁达: 北宋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谪至岭南惠州。在郁郁寡欢之际,当地荔枝的甘甜给了他莫大慰藉。他漫步荔枝林,写下了千古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民谚本有“一啖荔枝三把火”之说,苏轼的“日啖三百”非但不是夸张,反而是一种 以甜蜜对抗困苦的生活智慧 。
●韩雍的反思: 明代成化年间,大臣韩雍在广西品尝荔枝时,联想到历史教训: “忆昔永元天宝间,贡出西川与交趾。十里五里一置堠,人马困顿多道死”。他在平定广西大藤峡后立即解散军队,希望让百姓休养生息。尽管他的政策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体现了对“劳民伤财”的深刻反思。
●岭南文化的象征: 在广东新兴县,千年古荔树与禅文化交织。国恩寺内的 “六祖手植荔”见证着荔枝在岭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荔枝木被视为吉祥之材,旧时农民用其做犁把,大户人家则喜制婚床、匾额,寓意“红火圆满”。
四、 荔枝的食药奥秘:甜蜜中的健康密码
荔枝不仅美味,更是一座营养宝库:
营养成分大揭秘:
●维生素C: 每 100 克含 71.5 毫克,远超橙子( 53 毫克),吃 10 颗≈ 1.5 个橙子的维 C 含量 ;
●能量补给: 15%-20% 的糖分(果糖 + 葡萄糖),快速补充体力 ;
●矿物质: 丰富的钾( 171mg/100g )调节血压,镁缓解肌肉疲劳 ;
●活性物质: 多酚类物质抗氧化, γ - 氨基丁酸( GABA )舒缓压力、改善睡眠 。
药用价值新发现:
现代科研揭示,荔枝果肉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 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反应 ,减少皮肤色素形成,具有抗辐射、防晒消斑的作用。荔枝是目前已知的 γ-氨基丁酸 ( GABA ) 含量最高的热带水果 ,动物研究证实荔枝汁具有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功效。
荔枝核和壳也是宝:荔枝核煮水能缓解痛经,荔枝壳泡茶可降火清热。
安全食用小贴士:
荔枝虽好,但食用不当可能引发 “荔枝病”——空腹或短时间内大量食用 未成熟荔枝 ,其中的降血糖素 A 和次甘氨酸 A 会干扰糖代谢,导致严重低血糖。
安全吃荔四法则:
1. ❌ 不空腹: 饭后半小时食用最佳 ;
2. ❌ 不过量: 成人每日不超过 10-15 颗,儿童减半 ;
3. ❌ 不独食: 搭配燕麦粥或全麦面包稳定血糖 ;
4. ❌ 不贪熟: 选择红中带绿的成熟荔枝 。
五、 荔枝的科学未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
荔枝的保鲜曾是千古难题 ——古称“离枝”,意为“离枝即变”。古人为保鲜绞尽脑汁:用竹筒盐渍、深窖藏冰,甚至以硝石制冰。而现代科技提供了全新方案:
●高湿冷藏: 剪梗 →盐水泡→擦干→装袋冷藏,保鲜长达 10 天 ;
●冻眠黑科技: -35 ℃速冻锁鲜,解冻后风味如初 ;
●深加工: 荔枝酒、荔枝原浆、荔枝功能饮料 。
荔枝主产地岭南地区 成立了 “荔枝深加工企业联盟”,开发出系列健康产品。研究证实,荔枝中富含的γ - 氨基丁酸( GABA )具有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功效。荔枝产业正从传统种植转向高科技深加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夕阳西下,屏边县的果园里, “双胞胎”荔枝在枝头泛着红润的光泽。这颗穿越千年时光的中国红果, 从汉武帝的扶荔宫到现代科学实验室 ,从苏轼的诗词到今天的冻眠黑科技,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当你下次剥开一颗荔枝时,请记得它不只是一份夏日的甜蜜 —— 它是自然进化的奇迹 ,是古人智慧的见证,更是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在它晶莹的果肉中,蕴藏着跨越千年的科学密码,正等待新一代的青少年去继续探索与破解。
《中药大辞典》:荔枝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 别名 】 离支(《上林赋》),荔支(《齐民要术》),丹荔(《纲目》),火山荔(《生草药性备要》)。丽枝(《纲目拾遗》),勒荔(《广西中药志》)。
【 出处 】 出自《本草拾遗》 。
【 来源 】 为无患子种植物荔枝的果实。 6 ~ 7 月果实成熟时采。
【 生境分布 】 多栽培于果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四川等地。
【 原形态 】 常绿乔木,高达 10 米;树冠广阔,枝多拗曲。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2 ~ 4 对,革质而亮绿,矩圆形成矩圆状披针形,长 6 ~ 12 厘米,宽 2.5 ~ 4 厘米,先端惭尖,基部楔形而稍斜,全缘,新叶橙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青白色或淡黄色;尊杯状, 4 片,宽 2.5 ~ 3 毫米,边缘浅波状;无花瓣;花盘环状,肉质;雄蕊 6 ~ 10 枚,长 5 ~ 6 毫米,花丝分离。被毛;子房上位,具短柄,倒心状, 2 ~ 3 裂, 2 ~ 3 室,花柱线状,顶端 2 短裂。核果球形或卵形,直径约 3 厘米,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熟时赤色。种子矩圆形,褐色而明亮,假种皮肉质,白色,半透明,与种子极易分离。花期 2 ~ 3 月。果期 6 ~ 7 月。
【 化学成分 】 果肉含葡萄糖 66 %,蔗糖 5 %,蛋白质 1.5 %,脂肪 1.4 %,维生素 C 、 A 、 B ,叶酸,以及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尚含多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
【 归经 】 《玉楸药懈》 :" 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
【 性味 】 甘酸,温。 ①《食疗本草》 :" 微温。 " ②《本草拾遗》 :" 酸。 " ③《海药本草》 :" 甘酸。 " ④《开宝本草》 :" 甘,平,无毒。 "
【 注意 】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食疗本草》 :" 多食则发热。 " ②《海药本草》 :" 食之多则发热疮。 " ③《纲目》 :" 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匿及火病人尤忌之。 "
【 功能主治 】 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外伤出血。 ①《食疗本草》 :" 益智 : 健气, " ②《海药本草》 :" 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 ③《日用本草》 :" 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 ④《本草衍义补遗》 :" 消瘤赘赤肿。 " ⑤《纲目》 :" 治瘰窃,疗肿,发小/瞳疮。 " ⑥《玉楸药解》 :" 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 ⑦《本草从新》 :" 解烦渴,止呃逆。 " ⑧《医林纂要》 :" 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 ⑨《泉州本草》 :" 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面,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
【 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 5 ~ 10 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 外用 : 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 复方 】 ①治呃逆不止 : 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医方摘要》)②治瘰疬溃烂 : 荔肉敷患处。(《泉州本草》)③治疔疮恶肿 : 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济生秘览》)④治风火牙痛 : 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孙天仁集效方》)⑤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 : 荔枝晒干研末(浸童便晒更佳)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泉州本草》)⑥治老人五更泻,粪便溏软 : 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⑦治孕妇堕胎后下血不止及产后出血:荔枝干七个(连壳和核一起打破),用两碗水煎至一碗服下。⑧治小儿遗尿:每天吃荔枝干十个。⑨治妇女虚弱贫血:荔枝干、大枣各七个,水煎服,每日一剂。⑩治气虚寒痛:荔枝肉 5 枚,煮酒 1 杯服用,屡服有效。⑾荔枝莲子淮山粥:干荔枝肉 50 克,淮山、莲子各 10 克(捣碎),水煮至软烂时,加入大米 100 克,同煮粥,用油盐或白糖调味食用,可治老人晨起腹泻(五更泻),大便溏稀等症。
【 各家论述 】 《玉楸药解》 :" 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
【备注 】 鲜荔枝味甜鲜美,汁多肉嫩,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 ,实为水果中之绝品。荔枝不宜多食,若连续、大量地食用鲜荔枝会产生头晕、心慌、脸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恶心、手足无力等症,严重者还可出现眩晕、抽搐、呼吸不规则甚至突然昏迷、脉搏细弱、类近低血糖症状,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若出现上述症状时,可让病人平卧休息,轻者立即冲服浓糖水一杯,重者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 别名 】 离支、荔支、荔枝子、离枝、丹荔、火山荔、丽枝、勒荔。
【 英文名 】 Lychee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 《纲目》: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 2. 《纲目拾遗》:保和枝,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实大色黄,可消胸膈烦闷,调逆气,导营卫;其核烧灰酒下,可己痢,止腹痛。回春果,产漳郡康仙祠,叶大如掌,色翠与众荔殊,其实味苦涩酸辣,不可口,采以浸酒,
【 来源 】 药材基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假种皮或果实。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tchi chinensis Sonn.
【 采收和储藏 】 6-7 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或晒干备用。
【 生境分布 】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 原形态 】 荔枝 常绿乔木,高 10-15m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 10-25cm ,或过之;小叶 2 或 3 对,少 4 对,小叶柄长 7-8mm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6-15cm ,宽 2-4cm ,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 5 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 5 ,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 6-7 ,有时 8 ,花丝长约 4mm ;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 2-35cm ,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性状 】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红色,有多数尖锐的疣状突起。气微,味甜。
【 化学成分 】 果肉含葡萄糖 60 %,蔗糖 5 %,蛋白质 1.5 %脂肪 1.4 %,维生素 C 、 A 、 B ,叶酸( folic acid ),以及枸橼酸( citric acid ),苹果酸( malic acid )等有机酸。尚含多量游离的精氨酸( arginine )和色氨酸( tryptophane )。
【 归经 】 脾;肝经 。
【 性味 】 甘;酸;温 。
【 注意 】 阴虚火旺者慎服。 1. 《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2. 《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3. 《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 NI 及火病人尤忌之。
【 功能主治 】 养血健脾;行气消肿。主病后体虚,津伤口渴;脾虚泄泻;呃逆;食少;瘰疬;疔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 5-10 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 外用: 适量,捣烂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 复方 】 ①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 ( 《医方摘要》 ) ②治瘰疬溃烂:荔肉敷患处。 ( 《泉州本草》 ) ③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 ( 《济生秘览》 ) ④治风火牙痛: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 ( 《孙天仁集效方》 ) ⑤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晒干研末 ( 浸童便晒更佳 ) 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 ( 《泉州本草》 ) ⑥治老人五更泻: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 ( 《泉州本草》 )
【各家论述 】 1. 《玉揪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 , 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2. 《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3. 《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4. 《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5. 《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6. 《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7. 《玉揪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8. 《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9. 《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10. 《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血,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 摘录《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荔枝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 别名 】 大荔、丹荔
【 来源 】 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以根、假种皮(果肉)及核入药。夏秋收集,晒干。
【 性味 】 根:微苦、涩,温。假种皮(果肉):甘、酸,温。核:甘、微苦、涩,温。
【 功能主治 】 根:消肿止痛。用于胃脘胀痛。假种皮(果肉):益气补血。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核:理气,散结,止痛。用于疝气痛,鞘膜积液,睾丸肿痛,胃痛,痛经。
【 用法用量 】 果、果核: 3 ~ 5 钱。根 1 两。
——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药典》:荔枝核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Hé
【 英文名 】 SEMEN LITCHI
【 来源 】 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 性状 】 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 1.5 ~ 2.2cm ,直径 1 ~ 1.5cm 。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约 7mm 。质硬,子叶 2 ,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
【 贮藏 】 置干燥处,防蛀。
【 炮制 】 荔枝核: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盐荔枝核: 取净荔枝核,捣碎后照盐水炙法(附录 Ⅱ D )炒干。
【 鉴别 】 本品粉末棕黄色,镶嵌层细胞黄棕色,呈长条形,由数个细胞为一组,作不规则方向嵌列。星状细胞淡棕色呈不规则星状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钝圆,细胞间隙大,壁薄。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长方形或长圆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叶细胞呈类圆形或类圆多角形,充满淀粉粒,并可见棕色油细胞。
【 归经 】 归肝、肾经。
【 性味 】 甘、微苦,温。
【 功能主治 】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 用法用量 】 4.5 ~ 9g 。
——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荔枝核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Hé
【 别名 】 荔仁(《广西中药志》),枝核(《四川中药志》),大荔核(《药材学》)。
【 出处 】 出自《本草衍义》 。
【 来源 】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
【 生境分布 】 主产广东、广西。此外台湾、福建、四川亦产。
【 性状 】 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略扁,长 2 ~ 2.5 厘米;直径 1 ~ 1.7 厘米。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一端有黄白色的种脐。质坚硬;剖开后有 2 片肥厚的子叶,灰黄色,质亦坚实。气微,味淡而涩。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皂甙 1.12 %,鞣质 3.43 %。又含α - (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如将此物给饥饿 22 小时的小鼠皮下注射( 60 ~ 400 毫克 / 公斤),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显着降低。
【 归经 】 入肝、肾经。 ①《纲目》 :" 入厥阴。 " ②《本草经疏》 :" 入肝、肾。 " ③《本草撮要》 :" 入足太阴、厥阴经。 "
【 性味 】 甘涩,温。 ①《纲目》 :" 甘,温,涩,无毒。 " ②《医林纂要》 :" 甘涩,温,微咸。 " ③《广西中药志》 :" 味甘微苦涩,性平,无毒。 "
【 注意 】 《本草从新》 :" 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
【 功能主治 】 温中,理气,止痛。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刺痛。 ①《纲目》 :" 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 ②《本草备要》 :" 辟寒邪,治胃脘痛。 "
【 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 1.5 ~ 3 钱;或入丸、散。
【 复方 】 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 : 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②治心痛及小肠气 : 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③治肾大如斗 : 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④治疝气颓肿 : 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⑤治血气刺痛 : 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⑥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 6 克,加广木香 6 克,水煎服。⑦治疝气疼痛:㈠荔枝核 15 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 60 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 10 克,亦治疝气疼痛。⑧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核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Hé
【 别名 】 荔仁、枝核、荔核、大荔核。
【 英文名 】 Lychee Seed
【 出处 】 出自《本草衍义》 。
【 来源 】 药材基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种子。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tchi chinenesis Sonn.
【 采收和储藏 】 6-7 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食荔枝肉(假种皮)后收集种子,洗净,晒干。
【 生境分布 】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 原形态 】 荔枝 常绿乔木,高 10-15m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 10-25cm ,或过之;小叶 2 或 3 对,少 4 对,小叶柄长 7-8mm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6-15cm ,宽 2-4cm ,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 5 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 5 ,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 6-7 ,有时 8 ,花丝长约 4mm ;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 2-35cm ,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性状 】 性状鉴别 种子长圆形或长卵形,稍扁,长 1.5-2.5cm 。直径 0.5-1.5cm 。表面棕色至棕红色,稍具光泽,有不规则凹隙和细皱纹;一端平截,有近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 5-7mm ,另一端圆钝。质坚硬,剖开后种皮薄革质而脆;有 2 片肥厚子叶,橙黄色或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以粒大、饱满者为佳。
【 显微鉴 别 】 粉末特征: 淡棕色。 ①种皮外表皮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侧面观细胞 1 列,栅状,长 34-59 μ m ,宽 10-17 μ m ,壁增厚,非木化,外被角质层;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②石细胞类圆形、类多角形,多数有突起或分枝,分枝先端平截,细胞直径 17-34 μ m ,壁厚 3-10 μ m ,纹孔及孔沟较稀疏,层纹不甚明显。③星状细胞为种皮通气组织,呈不规则星状分枝,细胞间隙大,壁薄,无孔沟。④镶嵌层细胞徽黄绿色或淡黄色。呈长条形,长 17-46 μ m ,直径 3-8 μ m ,壁薄,微木化,由数个细胞为一组,以其长轴作不规则方向嵌列。⑤子叶细胞类圆形或类圆状多角形,直径 22-51 μ m ,充满淀粉粒,淀粉粒溶化后留有类圆形痕迹。有的细胞含黄绿色或黄棕色油状物。⑥淀粉粒单粒类球形、卵圆形,少数一端尖或两端尖,直径 3.5-18 μ m ,长至 23 μ m ,脐点点状、三叉状或裂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较少, 2-4 分粒组成;半复粒少,脐点 2-3 个。
【 毒性 】 荔枝核急性毒性甚低,以 20g/kg 的剂量给小鼠灌胃,服药后 3 天内无一死亡。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皂甙( 1.12 %),鞣质( 3.43 %)和 a- 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 [a- ( methylenecycyclopropyl ) glycine] 。并分离出微量的挥发油,其中含 3- 羟基丁酮( 3-acetoin ), 2 , 3- 丁二醇( 2 , 3-butanediol ),咕(王巴)烯( copaene ),顺 - 丁香烯( cis-caryophyllene ),别香橙烯( allo-aromadendrene ),葎草烯( humulene ),δ - 毕澄茄烯(δ -cadinene ), a- 姜黄烯( a-curcumene ),菖蒲烯( calamenene ),喇叭茶醇( ledol ),愈创木薁( guaiazulene ),黄根醇( xanthorrhizol )和棕榈酸( palmitic acid )等。
【 药理作用 】 将此物给饥饿 22 小时的小鼠皮下注射( 60-400mg/kg ),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显着降低。降血糖:荔枝核干浸膏 1.3 、 2.6mg/kg 给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灌胃,连续 30 天,每 10 天测血糖一次,均表明用蕴含组血糖低于对照组。所含 - 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皮下注射 230-400mg/kg ,可使血糖从正常的 71-103mg/100ml 降至 35-57mg/100ml 。 A- 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 皮下注射 230-400mg/kg ,可使血糖从正常的 71-103mg/100ml 降至 57-35mg/100ml 。还能对抗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
【 鉴别 】 理化鉴别 ( 1 )取本品粉末 0.5g ,加水 4ml ,微热,滤过,取滤液 1ml ,加三氯化铁试液 1 滴,呈蓝绿色反应。(检查鞣质)( 2 )取本品粉末进行泡沫试验及溶血试验,均呈阴性。
【 归经 】 肝;肾;脾经 。
【 性味 】 甘;微苦;性温 。
【 注意 】 本草从新》: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 功能主治 】 理气止痛;祛寒散滞。主疝气痛;睾丸肿痛;胃脘痛;痛经及产后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 煎汤, 6-10g ;研末, 1.5-3g ;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
【 复方 】 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 ( 《景岳全书》荔香散 ) ②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 ( 《本草衍义》 ) ③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 ( 全者 ) 、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 ( 《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 ④治疝气 TUI 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 ( 连白 ) 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湖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 ( 《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 ⑤治血气刺痛:荔枝核 ( 烧存性 ) 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 ( 《妇人良方》蠲痛散 )
【 各家论述 】 1. 《纲目》:行散滞气。治 TUI 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2. 《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荔枝叶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Yè
【 出处 】 出自《岭南采药录》 。
【 来源 】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枝叶,全年可采。
【 功能主治 】 ①《生草药性备要》 :" 浸水数日,贴烂脚。 " ②《泉州本草》 :" 治耳后溃疡,晒干,烧存性,研末调茶油,抹患处。 "
【 复方 】 治虚喘:荔枝树皮 100 克,水煎代茶饮。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叶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Yè
【 英文名 】 Litchi leaf, Lychee leaf
【 出处 】 出自《岭南采药录》
【 来源 】 药材基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叶。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tchi chinensis Sonn.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 生境分布 】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 原形态 】 荔枝 常绿乔木,高 10-15m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 10-25cm ,或过之;小叶 2 或 3 对,少 4 对,小叶柄长 7-8mm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6-15cm ,宽 2-4cm ,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 5 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 5 ,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 6-7 ,有时 8 ,花丝长约 4mm ;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 2-35cm ,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归经 】 心经 。
【 性味 】 辛;苦;凉 。
【 功能主治 】 除湿解毒。主烂疮;湿疹 。
【 用法用量 】 外用: 适量,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 各家论述 】 1. 《生草药性备要》:浸水数日,贴烂脚。 2. 《泉州本草》:治耳后溃疡,晒干,烧存性,研末调茶油,抹患处。
——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荔枝壳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Ké
【 出处 】 出自《本草蒙筌》 。
【 来源 】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
【 性状 】 干燥的外果皮,呈不规则的开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数小瘤状突起,内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质而脆。
【 化学成分 】 含多酚氧化酶。
【 功能主治 】 治痢疾,血崩,湿疹。 ①《纲目》 :" 痘疮出发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 " ②《广西中药志》 :" 洗湿疹。 "
【 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 1.5 ~ 3 钱;或入散剂。 外用 : 煎水洗。
【 复方 】 ①治赤白痢 : 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普济方》橡实散)②治血崩 : ㈠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同寿录》)㈡荔枝壳 30 克,水煎服。③解食荔枝过多,腹胀消化不良:荔枝壳水煎服。
【 各家论述 】 《本草求真》 :" 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然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 "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壳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Ké
【 英文名 】 Litchi exocarp, Lichee exocarp
【 出处 】 出自《本草蒙筌》《纲目拾遗》:或饮荔枝酒过醉,则以荔枝壳浸水饮之。
【 来源 】 药材基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果皮。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tchi chinensis Sonn.
【 采收和储藏 】 6-7 月采收成熟的果实,在加工时剥取 外果皮,晒干。
【 生境分布 】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 部、台湾、栽培最盛。
【 原形态 】 荔枝 常绿乔木,高 10-15m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 10-25cm ,或过之;小叶 2 或 3 对,少 4 对,小叶柄长 7-8mm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6-15cm ,宽 2-4cm ,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 5 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 5 ,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 6-7 ,有时 8 ,花丝长约 4mm ;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 2-35cm ,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性状 】 干燥的外果皮,呈不规则的开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数小瘤状突起,内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质而脆。
【 化学成分 】 含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oxidase) 。
【 归经 】 心经 。
【 性味 】 苦;凉 。
【 功能主治 】 除湿止痢;止血。主痢疾;血崩;湿疹
【 用法用量 】 内服: 煎汤, 4.5-9g ;或入散剂。 外用: 适量,煎水洗。
【 复方 】 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 《普济方》橡实散 ) ②治血崩: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 ( 《同寿录》 )
【 各家论述 】 1. 《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然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 2. 《纲目》:痘疮出发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 3. 《广西中药志》:洗湿疹。
——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荔枝根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G ē n
【 出处 】 出自《本草图经》 。
【 来源 】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根。
【 功能主治 】 治胃寒胀痛,疝气,遗精,喉痹。
【 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 1 ~ 2 两。
【 复方 】 ①治胃寒胀痛 : 鲜荔枝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疝气 : 鲜荔枝根二两。水煎调红糖饭前服。(《福建中草药》)③治遗精日久,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关节酸痛肿胀 : 荔枝树根二两,猪小肚一个。水二碗,炖成八分,去渣,食小肚及饮汤。(《泉州本草》)④治喉痹肿痛 : 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细细咽之。(《海上集验方》)⑤治血崩:荔枝根 30 克,酒煎服,连服两三日。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根
【 拼音注音 】 Lì Zh ī G ē n
【 英文名 】 Litchi root, Lychee root
【 出处 】 出自《本草图经》 。
【 来源 】 药材基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根。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tchi chinensis Sonn.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 生境分布 】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 原形态 】 荔枝 常绿乔木,高 10-15m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 10-25cm ,或过之;小叶 2 或 3 对,少 4 对,小叶柄长 7-8mm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6-15cm ,宽 2-4cm ,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 5 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 5 ,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 6-7 ,有时 8 ,花丝长约 4mm ;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 2-35cm ,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归经 】 胃;脾;肾经 。
【 性味 】 微苦;涩;温 。
【 功能主治 】 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痛;疝气;咽喉肿痛 。
【 用法用量 】 内服: 煎汤, 10-30g ,鲜品 60g 。
【 复方 】 ①治胃寒胀痛:鲜荔枝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 《福建中草药》 ) ②治疝气:鲜荔枝根二两。水煎调红糖饭前服。 ( 《福建中草药》 ) ③治遗精日久,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关节酸痛肿胀:荔枝树根二两,猪小肚一个。水二碗,炖成八分,去渣,食小肚及饮汤, ( 《泉州本草》 ) ④治喉痹肿痛: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细细咽之。 ( 《海上集验方》 )。
—— 摘录《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3108.html
上一篇: 搁浅辞 下一篇: 瓷镜的凝望
主题: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