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人员规模大减,子公司经营异常,邦彦技术带疑惑冲刺科创板



速读:12月7日,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邦彦技术”)将科创板上会,接受上市委的审核。 2019年,邦彦技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合计同比减少便达2016.95万元,超过了当年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一家成立近20年、但报告期内仅2019年才盈利的公司要来科创板上市了。

12月7日,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邦彦技术”)将科创板上会,接受上市委的审核。

IPO日报发现,在盈利能力不佳的情况下,邦彦技术的人员规模在减少、费用开支在不断缩水,邦彦技术的未来,显然打上了问号。

研发人员数量缩水一半多

邦彦技术在上会稿中表示,公司主要从事信息通信和信息安全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核心业务包括融合通信、舰船通信和信息安全三大板块。公司通过长期坚持基于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和常年承担客户委托的型号研制开发任务,三大业务板块形成了成熟和成体系的产品线。

但IPO日报发现,成立于2000年且“自认成熟”的邦彦技术盈利状况较差。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邦彦技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3亿元、2.35亿元、2.7亿元、3088.73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15.55万元、-4645.78万元、2789.01万元、-2351.06万元,累计亏损8623万元。 (财务摘要,数据来源:上会稿)

报告期内,邦彦技术仅2019年盈利,但这个唯一的“盈利年”也颇值得深究。

数据显示,邦彦技术2019年非经常性损益为848.92万元。扣除这部分偶然因素后,邦彦技术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仅只有1940.09万元。

某知名注册会计师对IPO日报表示,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或是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IPO日报发现,邦彦技术这“难得的盈利”还是靠“省吃俭用”出来的。

据悉,邦彦技术2019年研发费用为5666.88万元,比2018年少了956.49万元,相较2017年更是少了2712.92万元。

研发费用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发人员减少,比如邦彦技术研发人员数量从2017年末的 209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96人,一年时间缩减了54.07%。另外,邦彦技术2020年6月末的研发人员也才131人,不及2017年年末的62.68%。 (研发费用摘要,数据来源:上会稿)

邦彦技术2019年销售费用也有类似的情况,公司这一年的销售费用为2494.13万元,比2018年少了1060.46万元,相较2017年更是少了2535.31万元。销售费用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则是销售人员减少,2017年至2019年的每年期末,公司的销售人员分别为97人、67人、49人。

2019年,邦彦技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合计同比减少便达2016.95万元,超过了当年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关于公司能否保持目前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IPO日报向邦彦技术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何时能分红?

需要指出的是,邦彦技术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未分配利润为-3.07亿元。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建新对IPO日报表示,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这意味着,在年末的未分配利润转负为正前,邦彦技术无法向股东分红。

IPO日报计算,哪怕按邦彦技术“节衣缩食”的2019年归母净利润计算,其未分配利润扭亏为盈也需要11年。

在此背景下,邦彦技术此次科创板IPO拟募资金8.02亿元,为公司净资产的2.05倍。为此,邦彦技术发行不超过3805.63万股(占发行后的25%),以此计算其达到目标的市值高达32.08亿元,对应2019年归母净利润的市盈率为115.02倍。而截至2020年12月2日,科创板盈利企业市盈率的中位数只有74.03倍。

主题:邦彦技术|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