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互联网巨头入场“卖菜”,你会买吗?

菜场(图源:网络)
最近北京天寒地冻。下班走进小区,岛妹总会被几个小哥拦住:“姑娘,买菜买水果吗?扫码用团购小程序,便宜、送货上门,还送鸡蛋。”摊边围了不少大爷大妈,都拿着手机在屏幕上点。
虽不明就里,岛妹还是扫了码,看看货品虚实。扫完确实吃一惊:20枚土鸡蛋5元,4斤鸡胸肉7元,1升澳洲牛奶4.9元,5斤脆甜红富士3.6元,承诺最快20分钟送货上门……比家门口的社区菜场便宜得多。
这种社区团购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几家头部创业公司;最近这一现象闯入眼帘、登上报端,是因为仅在2020年,就有多家互联网巨头加入这场最新“激战”。
有人说,巨头入场、高额补贴,抢占和挤压了小商小贩的生存空间;也有人说,这是新的商业形态,甚至可能改变未来企业竞争版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互联网巨头不惜“放下身段”,加入“卖菜”这么传统的生意?
一
何为社区团购?
在行业观察者看来,“社区团购”最早是基于微信生态的零售商业模式,其核心逻辑在于供应链体系更扁平,避免中间商赚差价。
这个思路挺不错。今年疫情期间,湖北等地的小区普遍采用这一模式购买生鲜、日用品。岛妹居住的小区也有“团长”分发物资,不出小区就能吃到特色小吃、新鲜果蔬。
社区团购为何如此便宜?两方面原因:一是打通层层批发、转运环节,减少“赚差价”的中间商,压降成本;二是如平台“官方补贴、天天低价”口号所言,巨头提供资金补贴,吸引消费者“薅羊毛”。
新用户优惠(图源:社区团购平台截图)
那为啥巨头们今年又突然扎堆“卖菜”市场?
因为在互联网企业眼中,它已成为新风口——能增加流量、持续变现,给越发逼仄的业务版图打开新空间。
这对巨头们太重要了。当下广义互联网人口接近峰值,流量新增困难,获客成本大增,新客增长缓慢。举例来说,阿里往年每季度新增月活用户上千万,今年三季度下滑至700万,同时其获客成本则由去年底的800元/人增至1158元/人;今年上半年,美团交易用户数、活跃商家数均增长,但用户平均年交易数却下降了。
当流量增长、变现遭遇瓶颈,摆在企业面前的选择是,要么去争夺现有流量,要么开辟新战场。此时,卖菜成为新选项之一。
别看这生意不起眼,其背后“社区团购”的市场规模巨大——数据显示,目前社区团购的头部创业公司,仅在湖南一省的年经营规模就能达到200亿-300亿元;据国家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主要生鲜品类摊位成交额已达1.5万亿元,但主要流通渠道仍是农贸市场和超市,线上渗透率较低。如果把这过万亿的市场引到线上,岂不是一块大蛋糕?
2016年,生鲜社区团购模式出现;2018年底,该模式在二三线城市快速拓展,引来资本关注;2019年行业一度进入洗牌期,但随着2020年疫情影响下的“买菜难”,以及各大平台这些年在物流、配送、组织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发展和成熟,又使这一商业模式重新站上风口。
这就是巨头扎堆儿卖菜的算盘。
二
从本质上讲,社区团购是利用信息技术对销量品类作预测,降本提效,尽可能省掉中间商环节。在一些地区,有外出务工的子女为留守农村的父母定期团购,让父母吃上了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在城市,这一模式也催生出团长、分拣、配送等新岗位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