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被博导说不适合读博,纠结是否退学?
精选
已有 694 次阅读
2025-11-18 08:28
| 个人分类: 精选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网友在网上求助“被博导说不适合读博,纠结是否退学?”事情的起因大致是这样的,博一的时候,该网友三个月的时间就自学组里之前的代码;又花了三个月做导师给的模型,结果发现模型是错的,然后就休假。换句话说,该博士9个月的时间就调了一个模型,结果模型还是错的,中间休假了三个月。
博二时,将博一所做的工作发给导师。导师看后,说他对模型不理解,再一次强调其不适合读博,接下来该博友不知道何处何从?
作为一个曾经读过博士,并且还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外人,也与该网友没有利益冲突。正所谓旁观者清,也是比较认同,他导师的意见,他不适合读博。与其内耗,在不适合的路,走到底,到时候只会更痛苦,还浪费宝贵的青春,搞不好,到时候搞出一个心理疾病,那就更得不偿失了。所以,趁早解脱才是正道。
之所以说该网友不适合读博,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博士的毕业要求高 。读博要求独当一面,基本上一个博士生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主题,达到毕业的标准就是所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工作量要饱满。此外,有些学校还有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例如需要发表多少篇论文,才能申请答辩等。该同学在一年时间里,连最起码的科研的门道都没有摸到。
三个月的时间,复现组里提供的代码,三个月时间调模型,还是错的。感觉搞科研的逻辑是有问题的。正常搞研究的逻辑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编写代码)该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最重要的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该同学一上来就是复现组内代码,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你以后可能根本用不上,或者用得少,大量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不值得。
第二,主动性太差。 从该同学的描述上来看,他与导师的交流次数很少。估计从博一到博二,这一年多的时间,交流次数不会超过5次。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姑且认为是属于放养型,但也不是完全放养,毕竟还开过几次会。
然而,该同学遇到问题,并没有主动的去寻找帮助,导致最后花了半年多做的模型是错的,那么为什么是错的?有没有充分的证据或者数据来说明呢?又如何是错的?为什么导师一看就知道是错的呢?估计该同学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做科研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自己的思维与认知问题,很容易陷入一个无法打破的怪圈,这在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死锁。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是无法打破这种怪圈。所以,需要主动出击寻找帮助。
第三,紧迫感不强。 该同学可能由于家境优越,从小都被保护的很好,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受过任何的伤害。在课题毫无进展的情况下,还可以出去度假三个月,这种心态强大到让人佩服。
做科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都是靠时间堆出来的,一句话说得的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做科研过程中,可能需要面临多次失败,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以需要适当的紧迫感来促使投入时间搞科研。
第四,被批评了,就想放弃。 接触过大量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习惯找外因,不找内因。例如前段时间因为科研的事情和一个研究生交流,说出他的论文有一个证明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是否真的有问题,而是先习惯性反驳,总觉得导师爱找茬,鸡蛋里挑骨头。
然而,反驳的理由,基本上都是一样,都说别人都这样做。而实际的情况就是做得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别人以前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该同学被导师说不适合读博,就想退学,而不是想想为什么导师会这样说?是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还是其它原因呢?
总之,读博是一场漫长又孤独的修行,在这期间不仅要承受学业的压力,而且可能还要承受家庭的压力;如果没有做好面对这些压力的准备,建议还是不要读了,免得到时候陷入痛苦、焦虑的深渊。
本文于2025年10月22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忆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510652.html
上一篇: 211水博工作选择年薪30万研究所,还是二本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