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随风飘扬—如何给论文起一个好名字
精选
已有 138 次阅读
2025-7-18 11:29
| 个人分类: 随想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图1 翅果化石的线描图
你可曾想过,全球每天有多少篇论文发表?据腾讯元宝基于 2022 年 Scopus 数据库的统计,当年收录的科技论文约 330 万篇。由此推算,全球平均每天出版的论文约为 9000 篇。若按 2010-2022 年间全球论文年均复合增速 4%-4.5% 估算, 2025 年全年论文量可能达到 360 万 -380 万篇,日均约 1 万 -1.04 万篇。但这一数据或许远低于实际 —— 许多非英语论文未被 Scopus 等国际大型数据库收录,真正的论文发表量可能更为庞大。
一篇论文的价值,在于被同行和公众阅读与引用。若无人问津、零引用的论文,不只是作者的 “ 自娱自乐 ” ,更是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然而,面对每天上万篇新发表的论文,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被同行看见?除了期刊的影响力,论文题目或许是关键的第一道 “ 门 ” 。
如今,期刊编辑、学术平台和各种媒体都会主动向科研人员推送最新出版的研究论文。即便不主动浏览期刊,研究者也不会错过重要论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涌入的学术资讯令人应接不暇 —— 是什么决定我们打开某篇论文?答案很可能是题目。
给论文起一个好名字,是一种重要的科研能力。什么样的题目算 “ 好 ” 题目?回溯我的科研生涯,早期论文题目大多遵循 “XXX 的研究 ” 模式。比如 1992 年发表于《植物学报》的论文,题目是《硬叶常绿高山栎类化石的分类学研究》。这个题目除了研究对象,几乎未传递更多信息。后来有前辈提醒: “ 论文本身就是研究,无需重复 ‘ 研究 ’ 二字。 ” 于是题目逐渐变为 “XXX 的意义 ” ,这类表述虽中规中矩,却仍显平淡无奇。
让我彻底改变对论文题目认识的,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 Roy Turkington 。 2006 年 Roy 来昆明植物所做 sabbatical ,我们很快就成为 挚友 。那个时候我是昆明植物所分类室的主任,邀请他给研究室的研究生们,做一个科学论文的写作的讲座。我相信我们的研究生和我一样,大多没有受到过系统科学论文写作的训练。在讲座中 Roy 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解,如何为论文起一个好题目,强调题目一定要吸引人。
那时我正准备投稿一篇论文,初稿题目是《 Restudy Fossils of 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 from Shishapangma 》。听完讲座,我重新梳理论文核心:这项研究不仅是对希夏邦马峰高山栎化石的重新鉴定,更重要的是通过化石的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线索。于是我们采纳了 Roy 的建议, —— 将核心发现凝练成题目,将论文题目改为:《 Fossils of 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 can help explain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 》。
自此,我开始格外关注优秀论文的题目。许多文章是因题目被吸引后才深入阅读的。比如 2003 年《 Nature 》的一篇论文《 Constant elevation of southern Qingzang over the past 15 million years 》,直接挑战了 “ 青藏高原经历三次抬升二次夷平 ” 的主流观点,颠覆性结论从题目便扑面而来;另一篇 Natured 的论文《 Palaeoaltimetry from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将 “ 古高程 ” 与 “ 热力学原理 ” 这两个看似无关的领域结合,既点明学科交叉特色,又凸显原始创新,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与此同时,在我自己或者是研究组的论文完成后,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和大家一起琢磨如何给论文起一个好题目。例如在伦坡拉盆地发现的大型棕榈化石,若按传统思路,题目可能突出大型 “ 棕榈 ” 化石这个关键词。但我们最终选择了更 “ 耸人听闻 ” 却简洁有力的表述:《 No high Xizang Plateau until the Neogene 》(新近纪之前没有青藏高原)。这个题目直击核心发现 —— 青藏高原在新近纪尚未形成,用否定式表达强化了冲击力。
关于伦坡拉盆地蒋浪植物群的研究,我们则借用了公众熟悉的文学概念。国外经典小说《 Lost Horizon 》(《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康韦因空难进入一个名为 “ 香格里拉 ” 的神秘山谷,那里森林繁茂、鸟语花香,据作者描述 “ 香格里拉 ” 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一带。蒋浪植物群的化石显示, 4700 万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有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生态系统,与现今的高寒环境截然不同 —— 这不正是 “ 香格里拉 ” 般的存在吗?于是题目定为《 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Qingzang 》(青藏中部始新世低地湿润亚热带 “ 香格里拉 ” 生态系统)。借助同行和公众对文学经典的认知与好奇心,这篇论文最终被引用了 174 次。
最近一篇关于翅果化石的论文,同样沿用了这一思路。翅果的特点是通过风力将种子扩散到远方,这与西方经典小说《 Gone with the Wind 》(《飘》)中 “ 随风飘散 ” 的意象高度契合。我们直接借用书名作为主标题,并添加副标题说明研究内容与意义:《 Gone with the wind: Wind-dispersed seeds and fruits at two early Oligocene sit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China, and their 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当与国际同行分享时,著名古植物学家 Steven Manchester 评价: “It's a catchy title and a nice analysis and imagery 。
(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分析精彩,意象生动)。 ”
在这个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的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一个好题目不仅是论文的 “ 门面 ” ,更是连接研究者与读者的桥梁 —— 它用最精炼的语言传递论文核心价值,激发好奇,促成阅读。毕竟,唯有被看见,论文的科学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494219.html
上一篇: 癸玺和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