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转变教育理念:从“会做药”到“会用药”


速读:“临床药学是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学科,药学服务是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重要内容,药师是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医务人员,也是现代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1989年,原华西医科大学试办临床药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连续招生10届,累计培养临床药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 尽管临床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势头良好,但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优化尚存多重制约。 如何发挥医学院在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仍需不断研究和改进。
转变教育理念:从“会做药”到“会用药”-健康报网——健康门户

{"id":"50489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转变教育理念:从“会做药”到“会用药”","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8-08 10:41:01","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临床药学是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学科,药学服务是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重要内容,药师是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医务人员,也是现代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临床药学发展的核心在于培养人,必须立足历史积淀、明确教育定位,在改革创新中持续突破学...

  “临床药学是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学科,药学服务是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重要内容,药师是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医务人员,也是现代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临床药学发展的核心在于培养人,必须立足历史积淀、明确教育定位,在改革创新中持续突破学科发展瓶颈。”

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 姚文兵

从萌芽探索到学科成型

  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药科大学刘国杰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药学专家率先将目光投向临床用药研究,开启了临床药学的理论探索与人才培养试点。1989年,原华西医科大学试办临床药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连续招生10届,累计培养临床药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这批学生在10年间逐步成长为早期行业骨干,为后来全国范围内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药科大学开设全国首个5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创造性提出“懂医精药”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医学﹢药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设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药学被列为重要方向之一;2012年9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5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列为国家特设与控制布点专业,与临床医学类专业同级管理,确保办学标准的同质化;2023年,临床药学被正式纳入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标志着临床药学学科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搭建多层级质量保障体系

  2024年,全国共有58所高校招收临床药学本科生,年招生3600余人。20所高校的临床药学专业办学点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多所院校陆续推行本硕贯通长学制培养模式,如中国药科大学“4﹢3”模式、首都医科大学“5﹢2”模式。与此同时,57所高校在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中开设临床药学方向,年招生约700人。30余所高校在药学或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临床药学二级学科,年招收临床药学科学博士30余名,为临床药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选择。

  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培养规模同步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制定《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国临床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办学准入、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认证流程。2016年起,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内的16所高校通过专业认证。此外,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亦从第九届起增设“药学服务”赛道,鼓励临床药学本科生以赛促学、以赛提能,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临床药学专业已培养出1.6万余名人才。他们参与临床治疗的各个环节,不仅是处方审核的“把关人”,更是治疗方案优化的“建议者”、慢性病管理的“协作者”、合理用药的“引导者”。

直面人才培养中的挑战

  尽管临床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势头良好,但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优化尚存多重制约。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主要以“药品为中心”,培养“会做药”的专业人才。近年来,虽然我国提出“以患者为中心”,培养“会用药”的药学服务型人才,但观念转换需要过程。多数临床药学专业仍隶属于药学院,仅有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将其置于医学院管辖。如何发挥医学院在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仍需不断研究和改进。

  此外,临床药学课程体系结构性问题凸显。当前,多所高校临床药学的基础学科课程中,化学、物理等学时偏多,核心课程如临床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药源性疾病学、药学服务实务等学时不足甚至没有开设,诊断学、内科学等关键医学类课程支撑不足,人文社科课程在医患沟通、伦理学、药物经济学等领域亦有所欠缺。在实践教学中,临床专科实习时间不足、社会药房实训机会缺失、校内模拟药房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尚存。

  临床药学教育还存在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的问题。另外,临床药学本科生尚无类似临床医学本科生的“5﹢3”住培模式,因此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对临床药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培养“药师型科学家”

  面向未来,临床药学应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参与监管科学、精准药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临床药学人才不仅要面向患者、面向临床,还应参与药品监管政策制定,破解创新药研发与临床价值评价难题。

  目前,新一轮全国统编教材修订已启动,将邀请临床药学专家主导《临床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等核心教材编写,同时将发布《临床药学实践教学基地带教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并依托线上培训平台与专科带教手册,统一提升全国300余家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和带教水平。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2024年教育部批准10所高校试点招收药学专业博士“临床药学方向”(含4所自主设立单位),2025年起全面招生。专业博士培养将区别于临床药学科学博士,聚焦“药师型科学家”定位,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床边教育”模式,师资由临床药师、临床医师及药学专家共同组成,培养兼具临床用药决策能力、真实世界用药研究能力和参与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而言之,构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药学学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深化跨学科融合、参与药品监管与政策制定,则是提升学科价值、推动医疗品质升级的战略举措。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锚定“懂医精药”的教育内核,让更多临床药师在未来医疗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题:临床药学|临床药学专业|转变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