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学术哲学的邀请—做写手还是做学者?
精选
已有 39112 次阅读
2024-7-11 15:28
| 个人分类: 应如室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在科研中,是做一名写手还是做一名学者?是我最近在团队建设中深深感受到的。
起因是今年暑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庄育婷老师举办的《逐根》共读会,与作者共读一本书。共读的意义在于还原作者的研究心得和研究体验,从自身第一视角出发,去诠释作者在著作中无法呈现出来的隐性知识。
古人说:道不轻传,法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在科研中,我深深感触到。我把这个共读会的消息发到团队里面,结果没有任何反馈。后来通过询问研一的王少楠才知道,大家讨论了这个话题,讨论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在众人眼中,这可能仅仅是一件简答的小事,或者不足挂齿,但是我却敏感感知到这里面的问题所在?
为什么大家不重视?我特意发到群里面大家还是没有引起关注?我同样发到另一个群 “质性研究与 NVivo 学习交流”群,遇到同样的情况?
昨天晚上八点开启了第一次共读会,在小红书平台上,通过与庄老师的连麦,我积极参与进来,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加深了我对《逐根》及第一章的理解和认知。然而在线人数我看了一下,仅仅 10 人左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其他参与者呢?这个共读会需要 99 元限量版共读会小礼或者可以不花钱直接参与?花钱者尚且不去主动参与何况让参与者主动购买呢?这背后是否存在认知差异?是否存在科研意识的差异?是否存在认知门槛的差异?
我从 2016 年开始接触质性研究,将近十年的时间仍然不敢宣称掌握质性研究,还一直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何况仅仅接触了一两年的新入门者。何况仅仅 99 元的机会却可以与庄老师将近 20 多年的质性研究心路历程进行同频共振,机会何其难得!抛开 99 元,还可以免费进行参与,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共读会结束后,庄老师发布了第一次作业,我当晚就提交了自己的作业,并且详细记录了作业次数和时间,我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这次共读会我不是学者,也不是有研究经验的研究者,而是放空自己,悬置自己,从一个小白或者学习者的身份角色跟随庄老师 “逐根”。
今天上午,郑州轻工业大学兵兵老师发来消息,就科研中的难题或困惑我们进行了交流。本来我和兵兵老师相见甚少,但是我们通过虚拟空间坦诚相谈,其根源在于我们两者对于学术的执着、热爱和认同而在彼此之间形成的信任、共鸣、惺惺相惜,仅此无他。
反过来,进一步由共读会和兵兵老师的科研难题,引发我的思考?学术是否需要交流?学术交流是否会形成思想的流逝和窃取?学术交流是否会造成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的剽窃?学术交流是否存在面子问题或者自我尊严、自我形象的矮化?这些都是每个研究者或者即将进入研究者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我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由此引发科研的思索 ……
一是是否存在科研意识或者科研眼界,有两句俗语: “如入宝山空手回”还是“既入宝山,焉肯空返”。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科研眼界和科研意识,是写手还是学者泾渭分明的关键所在。
二是研商。通常大家都会理解 “情商”“智商”,我便把这种“商”引入科研,形成“研商”。研商决定了是否研究者可以发现“研究领地”“研究高地”“研究哲学”“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是否可以博采众长,就像张三丰取百家之长创立武当派,霍元甲吸取融合霍家、赵家的拳法而独创迷宗拳。
经常说眼高手低,但是科研中,却需要 “眼高手才可以高”的逻辑。研究的路径越走越窄,究其原因,还是研究中的思维意识提升不上来,研究的格局无法打开。就像科研中,那层窗户纸就在那里,你去发现不了,如何去捅破窗花纸?明明就在眼前,你却看不见!
我经常再想,我是否存在科研意识矮化的情况,是否存在科研格局无法打开的情况,是否因为我的视野窄化了我的研究,是否因为我的短视束缚了我的研究,是否因为我的品味降低了我的研究,是否因为我的无知阻碍了我的研究?反过来,我的这些提升上去了,我的团队跟得上吗? “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你的灵魂吧 ! ”,我同样迁移一下,“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你的团队吧 ! ”,不,回答是否定的,我的团队必须跟上我的步伐,否则那不是我的团队,那是我的羁绊与累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姚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441893.html
上一篇: 如何高效完成普通高校硕士阶段的学术积累—顺利攻读985博士 下一篇: 学术哲学的邀请——学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