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吸引海外医学人才“强磁场”
{"id":"50534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上海:打造吸引海外医学人才“强磁场”","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8-29 08:58:31","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特约记者 宋迪文
近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布的一则海外优青招募公告吸引了不少海外优秀人才的目光:丰富的临床资源、前沿的科研平台、充足的科研经费、上不封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还有高效的转化链条与具有城市温度的人才政策……
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征途中...
□特约记者 宋迪文
近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布的一则海外优青招募公告吸引了不少海外优秀人才的目光:丰富的临床资源、前沿的科研平台、充足的科研经费、上不封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还有高效的转化链条与具有城市温度的人才政策……
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征途中,医疗卫生领域正迸发前所未有的“磁场”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回归祖国。他们跨越山海,在黄浦江畔找到了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广阔舞台。
科研和临床“零距离”
如今,王球玉的实验室窗外是灯火通明的临床大楼。3年前,王球玉结束海外博士后工作后,踏上了回国的归途。作为上海市青年人才,他入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被聘为青年研究员,主要聚焦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及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第二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为何选择上海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王球玉给出了答案:科研与临床之间的“零距离”,让他跨越重洋,归心似箭。
“以前,总认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相比于医院要更重视科研项目。”王球玉表示,加入中山医院后,自己的这种固有观念被打破了。这里的学术氛围并不亚于高校,医院对于科研项目及其转化都极其重视。临床资源厚度、科研—临床协同力度、科研转化速度,构筑起医院科研平台的独特优势。在这里,他发现科研和临床不但近在咫尺,而且得到了更多机制、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多维支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今年发布的海外优青招募公告中显示,将为海外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国家资助经费基础上,学校给予不低于1∶1配套的科研启动经费,并享受一系列增量叠加支持;同时保障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及居住空间,享受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引才待遇和发展支持体系。
硬件软件全方位保障
2021年,王润词结束“风湿病及其细胞和免疫治疗”海外博士后研究工作,决定回国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为她的首选。让她下定决心的原因,有仁济前辈对于科研追求的引领,更有上海伸出的那双坚实有力的“臂膀”。
“在科研硬件条件方面,仁济医院目前也能达到国外高校同等水平。”王润词表示,上海市不少医院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能够支持各种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临床科研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在仁济医院汇聚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包括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医生和研究者。”王润词表示,医院科研交流的氛围浓厚,并且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学术空间。
“上海给予的不仅是事业舞台,还有安稳的生活保障作为后盾。”王润词说。通过上海市人才政策及仁济医院提供的支持,她已在上海落户、安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创新中。
与王润词一样,刘晓南也作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回到祖国。刘晓南进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成为一名骨科临床医生,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开启临床科研“双轨”式发展路径。
工作几乎占据了刘晓南所有的时间,临床、科研随时切换成为常态。“六院对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包括实验室、人才公寓及配套服务,让工作和生活实现‘拎包入住’。”刘晓南说,工作及生活环境的便利性,可以让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
为让高层次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最前沿的科研探索中,上海市提供了一揽子“软性”支持。从落户安家、住房补贴到子女教育,全方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身、安业、安心。
“高浓度”的科创氛围
在繁忙工作之余,刘晓南也会在一家咖啡馆里消磨片刻时光。这是一家以科学交流为主题的咖啡馆,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士在这里互相探讨。在刘晓南看来,这家咖啡馆远不只是休闲场所,而且是这座城市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这种高度聚集、自发流动的科研氛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
一次偶然的午餐交流,可能就会催生一个科研设想;一个前沿实验材料的需求,通过建立的交流网络,或许半天内就能迅速定位合作方、当周内即可推进项目。刘晓南感叹,这种高效的方式在他过去的经历中是无法想象的。
近年来,上海市从优化环境、培养人才、促进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出发,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和诊疗技术水平。一组数据可以显示上海市卫生健康领域的科创浓度:2023年,全市三级医院新增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3608项,新增授权专利3791项,其中发明专利1020项;全市40家三级医院实现成果转化,专利转化296项,涉及合同金额共计10.3亿元。
筑巢引凤,群贤纷至。上海市持续通过多渠道展示上海医院发展和品牌文化,正以前沿的科创平台和温暖的城市情怀,打造吸引海外医学人才“强磁场”。
主题:□特约记者宋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