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透视全国科技大会,解析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
精选
已有 7553 次阅读
2024-7-5 11:23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透视全国科技大会,解析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6 月 24 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手段提出了明确的部署与要求。在这份令人期待的科技发展蓝图背后,我们需要梳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过去十二年间的总体科技战略安排与推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规划与谋篇布局。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到党的二十大的三大战略并举,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希望用一代人的时间( 2012-203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科技强国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彻底实现。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完成需要很多契机与具体的切入路径,为此,我们不妨对过去十二年里中国科技界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梳理,由此不难解析出党和国家对于科技的总体布局与行动安排。
随着 2018 年,美国对华为与中兴公司的制裁,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一下子展现在国人面前,痛定思痛,决策层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政策调整与安排,笔者称这个事件促成中国科技政策改革元年,由此多项重大科技政策安排纷纷出台,一改以往的由试点到推广再到政策定型的传统模式,政策制定模式由此进入从渐进到激进的转型,这种转变也促成了中国科技体制的范式转型,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明确把基础研究优先确立为突破西方科技封锁的最佳切入点。 结合多方面调研,决策层发现中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制约了中国原始创新的涌现。为此, 2018 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2020 年初,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制定《加强 “ 从 0 到 1” 基础研究工作方案》,这可以看作是对国务院关于基础研究政策的细化与落实。
其次,确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创新策源地,锚定科学知识与核心技术的供给主体与空间分布。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基础研究的重任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解决应当委托给这些战略科技力量,这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而且这些重点科技执行主体的明确化可以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既满足了知识生产的需要,又符合阻力最小、成效最大的原则,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以往各类科技主体“一窝蜂”式哄抢资源的痼疾。在空间分布上,国家发改委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以及强化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 4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些重点科技生产区域将成为我国科技的主要供应源。
第三,明确新型举国体制是当下破局的新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 这也是中国科技界在两弹一星成就中积攒下的成功经验。新型举国体制是对原有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纯粹基础研究还是以自由探索为主)。它的起源来自 2019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完善包括新型举国体制在内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从体制层面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2022 年 9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希望通过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实现基础研究与核心关键技术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如何提升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这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为此, 2022 年 8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这可以看作高校系统采取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基础研究的重要政策文件。
第四,改变以往的科技评价体制,建立与实施新的科技激励机制。 这以破四唯、破五唯为标志。 2018 年 10 月,科技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开展清理 “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 专项行动的通知》,教育部于同年 11 月提出破除 “ 五唯 ” 顽疾(新增 “ 唯帽子 ” ),借此,为基础研究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种需要长时间坐冷板凳的无功利性或弱功利性的研究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俗称:双一流建设),只能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也开始进行相关改革。可以看到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改革早已开始。
第五,改革最高科技管理机构,设立中央科技委员会。 2023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这是对 1998 年起运行的国务院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替代。中央科技委员会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这个机构将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最高领导机构。
第六,以科学文化、科学家精神为主,营造新的科研生态环境。 2019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2021 年 9 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2023 年 4 月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八部委印发《 2023 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形成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这也是对科技界长期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文化的一种正本清源,通过科学文化与科学家精神重塑中国的科研生态环境任重道远,但是未来的方向已经确定。
通过对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六个方面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党和国家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科技体制、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很多改革的成效已开始显现,有些改革其成效还在孕育中。不言而喻,在 2035 年之前,这份科技改革路线图将深刻改变中国科技界的总体样貌与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生存方式。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在全国科技大会后应夏老师之邀而写,现发在《解放日报》2024-7-5的12版,与夏老师合作愉快,这是原稿,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4-7-5于南方临屏涂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441032.html
上一篇: 市场的开放度决定了人才的丰富度 下一篇: 一首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