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南华大学陶泽天课题组:应用离子拓扑工程策略,构建纳米催化剂复合阴极提升质子导体电池性能-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的博文
精选
已有 179 次阅读
2025-11-17 10:53
| 个人分类: JAC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原文出自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 先进陶瓷 ) 期刊

Cite this article:
Wan B, Liu T, Chang Y, et al. Thermodynamic NiO exsolution for durable and efficient cobalt-free cathodes in proton-conducting solid oxide fuel cells.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2025, https://doi.org/10.26599/JAC.2025.9221199
文章 DOI : 10.26599/JAC.2025.9221199
ResearchGate : Thermodynamic NiO exsolution for durable and efficient cobalt-free cathodes in proton-conducting solid oxide fuel cells
1 、 导读
本研究基于前期开发的三导电阴极材料 BaCe 0.26 Ni 0.1 Fe 0.64 O 3-δ ( BCNF10 ),进一步提出一种离子拓扑工程策略,通过 B 位引入 Mo 元素诱导原位相分离,成功在钙钛矿基体表面构筑了均匀分布的 NiO 纳米颗粒。该结构有效形成稳定且高活性的异质界面,在氧化气氛中表现出优异的抗再溶解能力,从而保障材料在长期运行中的结构完整性与催化耐久性。

2 、 研究背景
传统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了对清洁高效能源转换技术的迫切需求。质子陶瓷燃料电池( 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PCFC )作为一种新兴能源技术,因其在中低温条件下仍具备高能量转换效率而备受关注。 PCFC 采用质子导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材料,相较于传统氧离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Oxygen-Solid Oxide Fuel Cells, O-SOFCs ),展现出更高的离子电导率与更低的活化能,有助于在较低工作温度下维持优异性能。然而, PCFC 的进一步发展仍受限于阴极材料中氧还原反应(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动力学缓慢及电极 / 电解质界面相容性不足等关键问题。
3 、文章亮点
1.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 Mo 诱导离子拓扑工程策略,开发了无钴的 PCFC 阴极材料 Ba0.95Ce0.25Ni0.1Mo0.05Fe0.65O3-δ ( BCNMF10 )。该策略通过促进 NiO 纳米颗粒的原位外溶,改善了稳定且清晰的异质界面的形成,并显著增强了表面氧交换动力学性能 。
2. 优化后的 BCNMF10 阴极在 700 °C 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最大功率密度达到 2002 mW·cm -2 。此外,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长期运行稳定性与耐湿性。在 600 °C 下连续运行 100 小时的测试中,电极结构保持稳定,未观察到明显性能衰减。经过水蒸气处理后,钙钛矿晶体结构仍保持完整,表明其在典型 PCFC 操作环境下具有出色的结构耐久性。
3.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深入探讨了氧还原反应( ORR )动力学和质子传输的增强机理。计算结果表明, Mo 掺杂降低了氧空位的形成能,并提升了质子迁移,从而改善了催化活性。此外, NiO 纳米颗粒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 ORR 的加速,并增强了阴极的多离子传输能力。该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揭示了 Mo 掺杂和 NiO 纳米颗粒在提升电极性能中的协同作用。
4 、研究结果及结论
图 1a 展示了 BaCe 0.25 Fe 0.75 O 3-δ ( BCF25 )及 Ni/Mo 共掺杂的 Ba 0.95 Ce 0.25 NiₓMo 0.05 Fe 0.7-x O 3-δ ( x = 0.05 、 0.10 、 0.15 ,分别记为 BCNMF05 、 BCNMF10 和 BCNMF15 )粉末在 1000 °C 空气中煅烧 3 小时后的 XRD 图谱。所有样品均呈现多相结构。进一步对 BCNMF10 进行 Rietveld 精修(图 1b ),确认其由立方 BFO 相( Pm-3m , 60.8% )、正交 BCO 相( Pnma , 35.0% )及少量 NiO 相( Fm-3m , 4.2% )组成。

图 1. a) BCF25 和 BCNMF05-10-15 粉末在空气中 1000 ℃ 煅烧 3 小时后的 XRD 图谱; b) BCNMF10 的 XRD 精修图。
为验证 NiO 的存在形式、分布特征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对 BCNMF10 进行了 HR-TEM 和 EDS 分析(图 2 )。 EDS 元素分布图(图 2a )显示 Ba 、 Ce 、 Fe 和 Mo 在钙钛矿基体中均匀分布,而 Ni 元素在晶粒边缘明显富集,表明其在合成过程中发生表面迁移并氧化形成 NiO 纳米颗粒,与 XRD 结果一致。 HR-TEM 图像中观察到 0.232 nm 的晶格条纹,对应 BFO 相的( 111 )晶面(图 2b );此外, 0.312 nm 和 0.208 nm 的晶格间距分别归属于 BCO 相的( 002 )晶面和 NiO 的( 200 )晶面(图 2d )。

图 2. a) 扫描电镜 - 能量色散光谱( SEM-EDS )元素分布图; b-d) BCNMF10 样品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HR-TEM )图像。
图 3a–c 为 BCNMF05 、 BCNMF10 和 BCNMF15 样品在室温下采集的 O 1s XPS 谱图及其分峰拟合结果,可分解为晶格氧( OL )与三类吸附氧物种( OC ),包括 O 2- /O - 、表面 OH - /O 2 以及物理吸附水。 Fe 2p 谱图(图 3d )进一步揭示了电子结构演变: BCNMF10 中 Fe 3+ /Fe 2+ 比例最低,表明其平均铁氧化态下降,这可归因于 Ni/Mo 共掺杂引起的电子结构重构、电荷补偿效应以及 NiO 纳米颗粒的析出。
通过电导率弛豫( ECR )评估了 Ni/Mo 共掺杂对 700°C 下氧传输行为的影响(图 3e )。随着氧分压从 0.21 atm 升至 0.5 atm , BCNMF10 表现出最短的弛豫时间和最快的平衡速率,说明其表面氧交换动力学显著提升。该增强主要源于 NiO 纳米颗粒在钙钛矿、 NiO 与气相之间形成的额外三相界面( TPBs ),增加了 TPB 长度并提升了局部氧还原反应( ORR )活性。
在 PCFC 阴极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参与水合反应,对质子结合与传导具有关键作用。 H 2 O-TPD 实验(图 3f )显示, BCNMF10 的水脱附峰强于 BCF25 ,表明其水合能力更强,这得益于 Mo 掺杂引入的表面氧空位及其对晶格氧活性的调控,共同促进了水分子的吸附与解离。

图 3.a-c) 展示 BCNMF05 、 BCNMF10 和 BCNMF15 在室温下的氧吸附曲线拟合分析; d) 展示 BCNMF05 、 BCNMF10 和 BCNMF15 在室温下的铁 2p 吸附曲线拟合分析; e) 展示 BCF25 与 BCNMF05 、 BCNMF10 、 BCNMF15 在 700 ℃ 下氧分压从 0.21 切换至 0.5 atm 时的 电导率弛豫 ( ECR )曲线; f) 展示 BCF25 与 BCNMF10 从室温到 900 ℃ 的水解吸附动力学( H 2 O-TPD )曲线。
在不同氧分压 P O2 )条件下评估了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图 4 )。当 P O2 = 0.2 时, BCNMF10 在 600–700°C 范围内的极化电阻( R p )分别为 0.17 Ω·cm 2 ( 700°C )、 0.35 Ω·cm 2 ( 650°C )和 0.94 Ω·cm 2 ( 600°C ),均低于 BCF25 (图 4a,b )。当 P O2 升至 0.5 时, BCNMF10 的 R p 进一步下降至 0.10 、 0.24 和 0.58 Ω·cm 2 (图 4d ),持续优于 BCF25 。 EIS 与弛豫时间分布( DRT )分析(图 4c,f )显示, BCNMF10 在中频区的峰强度显著降低,表明与 Ni 掺杂相关的表面吸附 / 解离过程得到明显强化,可能与 NiO 析出促进氧表面动力学有关。

图 4.a) BCNMF10 电极与 b) BCF25 电极在 P O2 =0.2 时的电化学阻抗谱; c) BCF25 与 BCNMF10 电极在 P O2 =0.2 及 600 ℃ 时的 DRT 曲线; d) BCNMF10 电极与 e) BCF25 电极在 P O2 =0.5 时的电化学阻抗谱; f) BCF25 与 BCNMF10 电极在 P O2 =0.5 及 600 ℃ 时的 DRT 曲线。
BCNMF10 在 600–700°C 下表现出优异的发电性能,最大功率密度分别达到 828 、 1470 和 2002 mW·cm -2 (图 5a )。其 Rₚ 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700°C 时仅为 0.043 Ω·cm 2 (图 5b )。在 700°C 下, BCNMF05 与 BCNMF15 的功率密度分别为 1510 与 1589 mW·cm -2 ,均高于未进行 A 位缺位的参比样品及 BCF25 (图 5c )。 BCNMF10 在所有测试组分中具有最低的 R P (图 5d ),且 DRT 分析显示其中频响应最弱(图 5e ),进一步说明其表面氧交换与体相氧离子传输均得到增强。与文献中高性能阴极材料的对比(图 5f )表明, BCNMF10 在中等温度下兼具低极化电阻与高功率密度,综合性能优于多数现有 PCFC 阴极材料。

图 5.a) BCNMF10 电极燃料电池在 600-700℃ 下的 I-V 和 I-P 曲线; b) BCNMF10 电极燃料电池在 600-700 ℃ 下的 EIS 曲线; c) 采用 BCF25 、 BCNMF05 、 BCNMF10 和 BCNMF15 阴极的燃料电池在 700 ℃ 下的 I-V 和 I-P 曲线; d) 600-700 ℃ 下 BCF25 、 BCNMF05 、 BCNMF10 和 BCNMF15 阴极的电阻值对比; e) 700 ℃ 下 EIS 数据的 DRT 分析; f) 文献报道的质子导电燃料电池在 700 ℃ 下的性能对比。
电池在 600°C 下连续运行 100 小时电压稳定,未见衰减(图 6a ),显示出优异的结构稳定性与热化学兼容性。经 700°C 、 15 小时蒸汽处理后, BCNMF10 的 XRD 图谱未出现相分解或明显峰位移(图 6b ),表明其钙钛矿结构在潮湿环境中仍保持完整,具备良好的蒸汽耐受性与长期运行潜力。

图 6.a) 使用 BCNMF10 阴极在 600°C 下进行的燃料电池运行稳定性测试,恒定电流为 200 mA cm −2 ; b)BCNMF10 在水处理前后的 XRD 。
DFT 计算表明(图 7a,d ), BFO-Mo 的形成能( –274.00 eV )低于 BFO-Ni ( –262.15 eV ),说明 Mo 掺杂更稳定,有助于 NiO 优先析出。氧空位形成能分析(图 7b,e )进一步显示, NiO 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氧空位形成能,提高了氧空位浓度。氧吸附能计算(图 7c )表明, NiO 表面对氧的吸附能( –0.045 eV )远优于 BFO ( 0.61 eV ),且吸附态 O–O 键更长( 1.34 Å ),表明其更易发生解离,从而加速 ORR 过程。自由能图显示(图 7f ),原始 BFO 的速率决定步骤为 *OOH 形成,理论过电位为 0.94 eV ;而 BFO-Ni 体系中该步骤转为 *O 形成,过电位降至 0.44 eV ,表明 NiO 显著提升了本征 ORR 活性。此外,质子迁移能垒计算(图 7g )表明, BFO-Mo 的能垒为 0.15 eV ,低于 BFO 的 0.18 eV ,说明 Mo 掺杂有效促进了质子传输,增强了材料的多离子传导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电化学性能。

图 7.a) BFO-Mo 和 BFO-Ni 的结合能; b) 氧化镍、 BFO-Mo 和 BFO-Ni 的氧空位形成能; c) 氧化镍和 BFO 的氧吸附能及吸附 O-O 键长; d) BFO -Mo 和 BFO -Ni 的原子构型示意图; e) 氧化镍、 BFO-Mo 和 BFO-Ni 的氧空位构型示意图; f) BFO 和 BCF-Ni 对 ORR 的自由能曲线; g) BFO 和 BFO-Mo 的质子迁移能量曲线计算结果。
5 、作者及研究团队简介

陶泽天(通讯作者)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青年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能源材料领域。近年来在电池材料制备、电解水制氢、阳极抗积碳以及新型质子导体材料等方面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多项;担任 SCI 期刊 J.Power Sources 、 ElectrochimicaAct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等 SCI 期刊特邀审稿人, Energy Reviews 等期刊青年编委 , 中国化学会会员。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 J. Am. Chem. Soc. 、 Applied Energy 、 J. Power Sources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60 余篇。
个人主页: https://hzyxy.usc.edu.cn/info/1303/4388.htm
研究方向: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通讯邮箱: taozetian@usc.edu.cn

万博锋(第一作者), 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研究。

刘涛(共同第一作者), 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机器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
作者及研究团队在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上发表的相关代表作:
1)Fu M, Hu W, Tong H, et al. Sn-doped cobalt containing perovskite as the air electrode for highly active and durable reversible protonic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s.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 2024, 13(1): 63-72. https://doi.org/10.26599/JAC.2024.9220836
《先进陶瓷(英文)》(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 期刊简介
《先进陶瓷(英文)》于 2012 年创刊,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提供学术支持,创刊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龙土教授,主编为清华大学林元华教授、郑州大学周延春教授和广东工业大学林华泰教授。该刊主要发表先进陶瓷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学术论文,涉及先进陶瓷的制备、结构表征、性能评价的各个细节,尤其侧重新材料研制和先进陶瓷基础科学研究等重要方面,致力于在世界先进陶瓷领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和促进先进陶瓷学科的发展。已被 SCIE 、 Ei Compendex 、 Scopus 、 DOAJ 、 CSCD 等数据库收录。现为月刊, 2024 年发文量为 174 篇; 2025 年 6 月发布的影响因子为 16.6 ,连续 5 年位列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 “ 材料科学,陶瓷 ” 学科 33 种同类期刊第 1 名; 2024 年 11 月入选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 ” 英文领军期刊项目; 2025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材料科学 1 区 Top 期刊。 2023 年起,本刊结束与国际出版商的合作,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 SciOpen 独家发布,标志着该刊结束多年来 “ 借船出海 ” 的办刊模式,回归本土独立运营,也是我国优质英文期刊中最早回归国产平台的期刊之一。
期刊主页: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226-4108
投稿地址: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jacer
期刊 ResearchGate 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journal/Journal-of-Advanced-Ceramics-2227-850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4092-1510545.html
上一篇: 西北工业大学苏海军教授团队:缺陷抑制新策略!激光表面重熔助力大尺寸氧化物共晶陶瓷一步成形
主题:阴极|材料|南华大学陶泽天课题组|ThermodynamicNiOexsolutionfordurableandefficientcobalt-freecathodesinproton-conductingsolidoxidefuel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