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与病毒较量,他拿下多个“第一”

一生与病毒较量,他拿下多个“第一”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有这样一位中国科学家,他第一个发现EB病毒是鼻咽癌元凶,让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30%跃升至90%;他是中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分离出第一株中国HIV毒株。从广西乡村的普查现场,到简陋实验室里的病毒分离,他的一生都在与最危险的病毒较量。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一位用一生为国人筑起病毒防线的“猎毒人”。
一场特殊的普查
1977年的广西乡村,一场特殊的普查正在艰难推进。
曾毅带着他刚发明的免疫酶检测法,要为一村又一村民众做鼻咽癌筛查。只需从耳垂或手指取几滴血,就能判断患癌风险。这在今天看来是惠民好事,当时却被视为“催命符”。
“当时有一家人,男主人因肝癌刚刚故去,他妻子一开始拒绝接受检查,说万一我查出来鼻咽癌,那我们一家子都完了。”曾毅回忆道。他耐心解释:“恰恰相反,查出来是早期就容易治疗了,正是为了救你一家。”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广西农村并不罕见。当地人视鼻咽癌为“不治之症”,甚至有家庭把患者送到山里搭帐篷隔离,直到死亡。
面对重重阻力,曾毅没有退缩。他深知这项工作的意义——鼻咽癌在我国南方高发,早期难以发现,晚期难以治疗。而他所创的免疫酶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查EB病毒,成本只有国外方法的零头。
1984年,鼻咽癌协作研究第二次会议(前排左5为曾毅)
截至2005年,在曾毅推动下,广西共普查了467957人,查出188例鼻咽癌病人,早期病人占87.2%,使早期诊断率从原来的20%~30%提高到85%以上。无数生命因此得救。
EB病毒发现者之一、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在其专著中这样评价曾毅:“这些卓越的新进展,是应用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普查诊断人类癌症的第一个例子。”
在简陋实验室里分离“第一株”
1981年,大洋彼岸传来发现艾滋病的消息。曾毅的第一反应是:“这种疾病极有可能和病毒有关,一定会威胁到我国。”
当时中国刚对外开放,但“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曾毅立即开始知识储备和技术追踪。
1984年,他在国内开展艾滋病血清学检测。最初所有样本都是阴性,但他没有放松警惕:“中国普通人群确实没有感染,但是高危人群有没有感染?有没有用过美国血液的?”
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美国公司于1982年将一批血液制品第8因子赠送给我国某医院,在1983到1985年间输给了血友病患者。曾毅找到这些患者,在19位使用美国公司第8因子的患者中查出4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通过血液感染,证实艾滋病病毒早在1982年就已传入中国。
1986年,一名美国患者在中国因艾滋病死亡。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集血样,准备分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