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阴阳双轨”
精选
已有 8750 次阅读
2025-10-7 13:26
| 个人分类: 2025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态势感知是刺激-反应,而势态知感则是假设-验证:一阴一阳,‘阴阳双轨’" 。这或许是一种 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刻范式转换,改变 了传统行为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构建了一个兼具东方智慧与现代智能理论的双轨认知模型。 可以将其视为一种 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人工智能的隐喻性框架 ,用以描述智能系统(或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理解世界”的两种互补路径。
态势感知 前向传播(Forward Pass): 状态从输入层经过各隐藏层,逐层计算,最终到达输出层,得到预测趋势,并计算趋势的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的值。 势态知感 反向传播(Backward Pass): 从趋势的损失函数开始,利用链式法则(Chain Rule),从输出层向输入层逐层反向计算趋势损失函数对每一层参数(如权重和偏置)的梯度。也就是说,先计算趋势输出层参数的梯度,然后利用这些梯度去计算倒数第二层的梯度,依此类推,直到状态输入层。下面,我们以此为核心,系统展开 “阴阳双轨动态认知模型” 的深层解析。
一、定义重构:从术语到范式
1. 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 → 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
本质: 被动接收外部信息,依据预设规则或经验做出即时响应。
模式: 环境输入 → 感知处理 → 快速决策 → 行动输出。
类比:
生物学:反射弧(如手触火即缩)
心理学:行为主义(巴甫洛夫的狗)
AI:端到端深度学习模型(输入图像 → 输出分类)
✅ 特点: 快、直接、自动化、依赖数据分布 ❌ 局限:缺乏解释性,难以应对未知情境
2. 势态知感(Emergent Awareness) → 假设-验证(Hypothesis-Testing)
本质: 主动建构内在模型,提出关于世界运行规律的“假设”,并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验证”或修正。
模式: 观察现象 → 提出假设 → 预测结果 → 获取反馈 → 更新模型。
类比:
科学方法:牛顿观察苹果落地 → 提出万有引力假说 → 验证行星轨道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的“图式”建构
AI:贝叶斯推理、因果推断、元学习
✅ 特点: 慢、可解释、适应性强、具备反事实推理能力
❌ 局限:计算成本高,依赖先验知识。
二、阴阳映射:双轨互补的认知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