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物理万象》推荐序
精选
已有 5220 次阅读
2024-11-3 11:31
| 个人分类: 信笔小文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物理万象》推荐序
罗会仟 科普作家
20年前,我从江西赣州的偏僻乡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于物理学系本科。作为一个性格极度内向且又出身贫寒的孩子,我对大城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向往,对大学里遇到的城里同学充满了羡慕。计算机课上,我连开关机都还没学会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已开始飞速打字聊OCIQ了。正是偶然的一次上机,我发现了电脑里竟然有一部同学写的小说,署名是“张轩中”。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悄悄在学校的机房里“追更”这部小说。虽然很遗憾,小说并没有完结,但在其他同学的谈论中,我得知这位轩中同学竟是我们物理学系同年级同学张华。
张华从浙江绍兴考入北京师大,他就读的春晖中学,那可是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文学家任教讲学的地方。可以说张华虽在师大读的是物理,可却天然带着浓浓的文学气质。当时,我们物理学系有系刊《求索》,张华的文章就常常出现在其中,他朴实的文笔中又不乏大胆的想象。生活中的张华,十分腼腆不爱说话,大学期间,他与我们的交流并不多,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作家,“张轩中”这个名字非常适合他。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物理所工作,走上了科研的道路。而轩中则留在北京师大物理学系的相对论研究组读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科学仪器公司,从事质谱仪与光谱仪的研发工作。我们俩虽然交集不多,但也偶尔一起讨论一些物理问题。后来他告诉我,他写了一本《相对论通俗演义》的科普书,大胆尝试了科普小说的新体裁。再后来,他陆续出版了《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魔镜:杨振宁、原子弹与诺贝尔奖》等著作。我打心底羡慕嫉妒他,因为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作家,而且是用自己业余时间来做到的。受到他的影响,我在博士生的最后一年里,迈出了科普写作的第一步,在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里摘取了最高奖项。在陆续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物理卷)》、《物理学的足迹》、《超导“小时代”》等书之后,我顺利加入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从此可以名正言顺自称为“科普作家”了。我的科普书里,也能看到小说形式的叙事,我想,那一定是受到了轩中科普小说的启发。
非常开心看到轩中又出版了新书《物理万象》,这是他在业余时间为《科学画报》写的专栏文章的集合。《科学画报》创办于193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作者名单里有竺可桢、任鸿隽、赵元任、茅以升等知识分子。这些年来,轩中在多个科学传播相关的机构或公司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采访著名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他曾与霍金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也多次采访丘成桐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也曾探访过我所在的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轩中的科普是在采访交流之后,结合他自己的理解,写成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既涉及引力波、大型粒子对撞机、量子计算、高温超导等前沿科普知识,也涉及许多与老百姓相关的大众科普知识。
这本《物理万象》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一张黑洞“照片”、超级红月亮等科学知识,也讲述了周培源、赵忠尧等物理学家的故事,悄然从知识科普跨越到了科学史话。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校训的内涵,敢于探索未知、挑战盲区、实现突破的科学家们,也必定是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服务科学的楷模。我希望青少年读者们在阅读此书的时候,科学家精神会在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轩中兄熟悉现代科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他的科普是新潮的、紧跟时代脉搏且又充满未来期待的。近些年非常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也主动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中来,实现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齐飞”。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 让更多的人拥抱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一起促进科普与科技的协同发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罗会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1458302.html
上一篇: 室温超导到底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 镍氧化物开启高温超导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