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忆车广灿研究员



速读:================= 车老师一直说想去日本看看,于是2008年7月我带他一起参加了IWSDRM2008国际会议。
忆车广灿研究员

精选

已有 1295 次阅读

2025-10-31 13:52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车广灿(1942-2022),山东菏泽定陶县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车老师是个材料学家,学生们私底下尊称他为“大车”,经典的形象是抽着烟,一手扶着研钵,一手用力研磨着样品,从我第一次见到他,到他退休,返聘又到离所,没有停止过工作,没有停止过烧炉子合成样品,很多学生觉得又苦又累最不喜欢的科研工作,他乐此不疲。超导室甚至所里那段时期的很多学生大都对此印象深刻。

他出生于解放前抗日战争的最艰苦时期,成长于极度贫困、异常艰难的菏泽农村地区。

他初中就读于菏泽二中,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入菏泽一中,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中学。

他在“感悟人生”这本书里写到,当时在菏泽一中高考前的“空招”事件给他造成了沉重打击。当时在全校500多名高中应届班学生中选拔空军飞行员,只有他和一名女生通过,然而被人揭发举报右倾后丧失资格。他写到“对此,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一个知识分子,为人做事不能失人格,丧良心,要正直、诚实、光明正大。”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菏泽地区大饥荒加上浮夸风气,造成很多人早逝,包括他的家人。1960年他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但仍然与每年100多元的花费差距巨大。由于获得了每月7.5元的国家对贫困生的最高补助,家庭极度困难的他得以完成大学学业。为此,他说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感谢国家。

1965年,他在济南化工厂实习。1967年2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9年10月离开科研岗位,从事科研工作42年。

工作期间于1988年8月他获得马普奖学金去西德马普金属所从事合作研究2年4个月,该奖学金每年全国名额不到10人,他说像中彩票一样。在德国期间,他受到了83岁的合作者K. Schubert教授的最严格的科研训练,并收到了相当正面的工作评价。

退休后他写了一本书“感悟人生”,回忆了他这一生,送我一本留念。

他写到“我的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但留下的都是美好幸福的回忆。”

他写到牛的忍辱负重和牛的脾气,他说 “我很爱牛,也很喜欢牛的品格。”

我是在1999年4月份来物理所面试,还记得那时西门外满地杨絮。面试通过后,车老师拉着我聊天,看着眼前这个抽着烟,笑眯眯但土里土气,一身衣服不知道穿了几十年,一点也不像个科学家样子的老头,我当时还有点嫌弃。

在玉泉路研究生院呆了一年后,2000年9月份我进入物理所,很快就了解了组里的情况,随后就跟着车老师一起学习制备超导样品,探索新超导体。期间也跟着李KQ师兄学习了六面顶高压机的使用,并在车老师的指导下,利用高温高压合成了一系列掺Fe的铜氧化物超导体。

当时车老师在B楼只有一间实验室,放着一张实验桌,上面一台分析天平,几个研钵,几套模具,一个很大的自制的千斤顶压机,里面还有几台高温炉,两个化学药品柜。这些东西是他的全部家当,价值十几万元吧,没有测试设备。后来又搬家到X楼。这些家当一直使用到他退休并全部交给了我。

研究生四年期间,他指导我做了铜氧化物掺杂,做了MgB2,做了MgCNi3,还有其它的一些探索尝试。当时做的所有样品都只能送到公共测试平台做测量,所里玻璃车间的白师傅负责样品真空封石英管,贾顺莲老师负责电阻测量,倪泳明老师负责磁化率测量,陈红老师负责XRD测量。由于公共测试人多流程慢,所有的步骤都要排队,所以一轮实验下来半个月一个月都是常事,并且很多不稳定的样品放些时间也坏掉了。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探索实验。四年很快混过去我就毕业了。之后他又指导了两个师妹博士毕业。实际上,长期以来他凭借着自己在材料领域的卓越学识和深厚造诣,利用极其简陋的科研设备,指导了十几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他最得意的是王选章老师,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他多次谈起。

2007年4月我回国后重新和车老师一起工作,他说以后就是同事了。当时车老师正在办理退休返聘,就把办公室搬到X楼一个小房间。他在房间里面对面放了两张办公桌,给我留了一张。车老师抽烟很严重,我受不了满屋子的烟气,呆了几天就搬出来了,只是时常找他聊天,听他讲一些科学圈的各种往事。在2008年2月底开始的那场铁基超导风暴中,在没有封管设备、没有手套箱的情况下,他指导我在空气中处理各种砷化物样品,并和我一起分析各种实验现象、各种测试数据,在摸到规律之后,很快我们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做出了一系列的铁基新超导体。其中关于无氟缺氧那篇论文(Epl, 83, 17002,2008),我据理力争,把他排在了第二作者的位置。

2009年春节,我从家里回来,在洛阳市场上买了两大盆含苞待放的牡丹花,一路搬到了北京,摆在他的办公室里。很快就满屋花香,他说和菏泽牡丹差不多嘛。不过他很喜欢。

2009年10月车老师离开科研岗位,我有时借着帮他修计算机的机会到他家里聊聊天、吃个饭。但后来就越见越少了,也许他不想总是麻烦我。偶尔碰到他来所里参加退休职工活动,就聊几句近况。

回想车老师的一生,他是一个极其优秀、纯粹的科研工作者,他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又庇护着一代代学生。

在“感悟人生”这本书里,车老师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做了个总结:“尽管在工作中也做出很多成绩,也可以说是星光点点,点点星光只可照亮前进的一段路程,不能改变人的一生。满天繁星不如一个太阳,上千个芝麻,不如一个西瓜。我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但我并不认同。

唯有繁星,才能形成浩瀚的宇宙。

唯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 任治安 2025年10月31日

=================

车老师一直说想去日本看看,于是2008年7月我带他一起参加了IWSDRM2008国际会议,照片摄于日本东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治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46903-1508281.html

上一篇: 科学家也是可证伪的 下一篇: 再忆车广灿研究员 -- 科研应该怎么做

主题:当时|研究员|期间|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