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打造特色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
{"id":"50681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广东东莞: 打造特色安宁疗护服务体系","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1-06 09:08:33","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赖建军
2019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依托多年社会办医与医养结合试点经验,东莞市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有温度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安宁疗护发展之路。
高位推动“破冰...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赖建军
2019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依托多年社会办医与医养结合试点经验,东莞市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有温度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安宁疗护发展之路。
高位推动“破冰”前行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东莞市常住人口为1046.66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47%,以上数据反映出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随着东莞市产业升级,每年新增入户约20万人,随迁老年人口数量呈快速上升态势,安宁疗护服务需求逐步加大。
着眼长远,东莞市坚持高位推动,及早谋划安宁疗护服务均等化工作。2019年6月,《东莞市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东莞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卫生健康、财政、民政、医保等六部门协同联动,为试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东莞市逐步构建起以市级安宁疗护研究中心(东莞市人民医院)为技术引领,覆盖二级以上医院、医养结合机构和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方参与、错位发展的“三角支撑”安宁疗护体系,实行对象明确、分类收治、差异化服务的安宁疗护运营模式。东莞市对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各级机构实行统一形象标志、统一监督管理,这一模式获得了市民的信任和支持。
探索二级以上医院医联体转诊模式。确定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虎门中医院,以及企石医院、洪梅医院等多家镇街二级医院作为主要接诊或转诊承接试点单位,为患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衔接性安宁疗护服务。
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共同照护模式。东莞市选取距离市人民医院较近的东莞康怡护理院等多家医养结合机构作为试点单位,共开设安宁疗护床位305张,建立绿色通道,由东莞市人民医院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技术指导和支持,探索共同照护模式。
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社区和居家服务模式。如,石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社区”三社联合的工作模式,拓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全面筛查疾病终末期患者、肿瘤患者、临终患者等重点人群,建立并更新健康档案,按需上门提供“一对一”伤口护理、管道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
“三位一体”创新服务模式
今年7月的一个夜晚,79岁的晚期肺癌患者张奶奶气促严重,连平卧休息都无法实现,家属向洪梅医院电话求助。接到电话后,一场守护生命尊严的行动即刻展开,安宁疗护专科护士15分钟内完成远程评估,连夜指导家属开展应急护理并协调入院;患者入院后,多学科团队精准施策,医疗组成功将患者疼痛评分从7分(高危)降至2分(微痛),护理组3天后成功缓解患者呼吸困境,医务社工持续协助家属留存家庭记忆;最后时刻,医护人员播放了老人爱听的粤剧,陪伴其安详离世。
“入口难、专业弱、覆盖窄”是安宁疗护服务的三大痛点。为破解这些问题,洪梅医院创新构建“安宁疗护门诊﹢全院一张床﹢居家服务”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成为东莞市安宁疗护工作试点中的“标杆案例”。
门诊先行,筑牢服务“第一关”。作为全市首家安宁疗护门诊,洪梅医院安宁疗护门诊承担“初筛—评估—分流”功能,配套24小时热线,实现急症快速响应。2023年门诊接诊量达420人次,其中30%的患者通过评估后转为居家服务,45%的患者住院接受安宁疗护,有效优化资源配置。
全院一张床,打破科室壁垒。洪梅医院整合各科室床位资源,为患者提供“五个一”服务,即一次深度沟通(明确需求)、一份心愿清单(实现未了心愿)、一张舒适床位(个性化布置)、一项特色服务(如生命回顾)、一场告别仪式(缅怀纪念)。2023年通过该模式服务的患者中,85%实现“无痛苦离世”,家属哀伤情绪得到有效疏导。
居家服务延伸,守护“家的温度”。洪梅医院推出“摆渡人生”项目,组建“医护﹢社工”团队定期上门,提供镇痛指导、喘息服务(针对患者家属)、远程评估等。家住东莞市洪梅镇的李爷爷患晚期胃癌不愿住院,团队通过每周两次上门服务,让他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截至2025年10月底,该项目已服务居家患者近1790人次。
东莞市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医社协同”格局。目前,5所民办医院、医养结合机构被纳入市级安宁疗护试点,广东医科大学“一米阳光”、东莞理工学院“星星之光”等志愿者团队常态化开展社区生命教育、安宁疗护陪伴服务。市慈善会等有关社会组织公益资金累计投入超500万元,用于安宁疗护人才培训、服务补贴等。
与医养结合工作融合发展
通过系统设计、模式创新与社会协同,目前,东莞市参与安宁疗护试点建设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达26个,开设安宁疗护床位305张,累计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超1.7万人次。
“我们争取增设安宁疗护医疗项目、提升床日定额付费标准,推动安宁疗护与医养结合工作融合发展。”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市遵循“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原则,推动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向医养结合机构方向转型,让更多终末期患者享受到关怀。
东莞市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依托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政策研究与标准制定,编写多项服务指南与管理规范,推动实践与理论互促共进;积极参与《广东省安宁疗护服务项目指南》编写,推动东莞市机构安宁疗护、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标准化建设,定期做好全市安宁疗护服务评价并持续改善。东莞市计划由各试点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推选安宁疗护工作相关专家,组建全市安宁疗护专家组,为各试点机构提供专业指导、会诊等服务,并探讨专业医师多点执业,通过协作缓解专业医师不足、缺乏规范化评估等问题。
下一步,东莞市将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鼓励试点机构或有安宁疗护经验的机构参与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医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东莞市医养健康协会及试点单位功能,积极参与省、市级安宁疗护工作的标准化立项工作,推动地方标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