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让科学家精神从“墙上标语”到“心中的信仰”



速读:前不久,去东北一家研究所调研座谈,一位招聘主管无奈地感慨:“我们研究所最大的尴尬是,论待遇比不上外企,论地域比不上江浙沿海,好不容易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都让高薪企业抢走了,我们真正想找的是那些有科研情怀的人。 还有,营造有利于科学家精神传承的组织氛围。
让科学家精神从“墙上标语”到“心中的信仰”

精选

已有 8281 次阅读

2025-11-3 09:23

|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前不久,去东北一家研究所调研座谈,一位招聘主管无奈地感慨:“我们研究所最大的尴尬是,论待遇比不上外企,论地域比不上江浙沿海,好不容易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都让高薪企业抢走了,我们真正想找的是那些有科研情怀的人。”

某研究所一下属知名长光卫星也很困惑,明明工资很高,可是还是留不住人,为什么呢?

前不久我的一篇文章《科研人才的流失,是价值的失衡?》,一位老师留言:有些人也真的是 “ 不愿吃苦 ” ,只为个人利益奋斗 …… , 一位参与招聘多年的人力资源主管提出:“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口先问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却很少有人问我们这里能解决什么重大科学问题,有哪些重大成果。”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折射出科研人员的专注点已不在解决科学问题,而更多的是待遇,我们也能感觉到,科学家精神在逐渐失落。

科研机构本质上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其与企业有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正如“两弹一星”元勋们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正是超越物质待遇的科学情怀和国家使命。

但现状是,许多科研机构在招聘时陷入“比不过待遇,讲不清情怀”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另一方面,又未能有效传递其独特的价值主张。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组织文化,远非在墙上挂几条标语那么简单。它需要体现在科研管理的每个环节,贯穿于人才评价的全过程。

成功的科研机构文化应当是一种“活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应当超越对论文数量的崇拜,对长期重大科学问题的攻关应当优于短期易出成果的选择。

一些研究所,他们在新人入职时安排与老科学家进行“精神对话”,让老一辈科学家讲述科研历程中的坚守与突破,使年轻科研人员直观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但是,这种讲座还是缺少对年轻人心灵的震撼,毕竟年代的原因,不能真正引起共鸣。

如何构建浸润式的科研文化环境,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科研管理者沉思的问题,而真正有效的科研文化建设,一定是前后响应、多管齐下:

首先,在招聘环节就要注重价值认同。新员工的加入,为研究所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招聘新员工时,一定 明确告知候选人科研工作的特性与挑战,坦诚交流待遇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强调科研工作的独特价值。通过互动式的面试,考察应聘者的科研动机和价值取向,选择更合适的人进入到科研队伍。

其次,建立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研究所评价体系。 减少对短期成果的过度考核,增加对科研诚信、团队协作、甘于奉献等品质的考量,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注重长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还有,营造有利于科学家精神传承的组织氛围。 科学家精神不只是奉献,更多的是坐得住板凳的钻研精神,建立适合研究所发展的组织文化,通过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让科学家精神在日常科研活动中自然流淌。建立跨代际的科研团队,避免出现“学术生态的马之困”,让年轻人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钻研科研的忘我精神,也让老一辈科学家心甘情愿地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

最后,科研机构需要提升科研人员的待遇保障,但这不应是唯一的努力方向。但是要构建一个能够让科研人员获得成就感和价值认同的生态系统,也要让真正的科研人员安心去搞科研,能够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真理,他们的贡献能够得到公正评价,他们的工作能够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往往是物质待遇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重塑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科研机构、社会各界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当科学家精神真正融入科研机构的血脉,成为每个科研人员的内心信仰时,我们才能说科学家精神得到了传承,对于一些资深研究所更应该留优良的科研传统,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坚持。

正如一位院士所说:“科研工作最大的吸引力不在于它能给我们多少物质回报,而在于它允许我们站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前沿。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物质待遇都无法比拟的。”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今天,我们要重拾科学家精神,让情怀重归科研,不仅关乎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更关乎国家科技事业的未来。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所文化,让文化走进每位科研人员的心里。这,从来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春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5975-1508615.html

上一篇: 人到中年,如东北的秋天那样丰盈 下一篇: 青岛老友记

主题:科研|科学家精神|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