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图书馆的守望与转身


速读:他们正在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助手价值框架,而且已经开放了多个人工智能工具:普利莫研究助手(PrimoResearchAssistant)、ProQuest电子书研究助手(ProQuesteBookResearchAssistant)、Keenious以及《科学网》(WebofScience)研究助手。 html上一篇:从西点到惠特曼:图书馆如何在困境中转型下一篇:心理健康的光:在生活挫折中温柔对待自己。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图书馆的守望与转身

精选

已有 10332 次阅读

2025-10-1 01:16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这几天我在 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 参加了 奥柏林集团(Oberlin Group)馆长年会 。第三天最后一个环节的主题是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 。三位嘉宾和一位主持人分享了他们各自图书馆的人工智能探索与实践,内容非常精彩。

其中, 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 馆长提到他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名字叫 《伦理考量——在鲍登学院及更广阔的世界中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这个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守护者,也能直接介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系统地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门课的设计背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理念和实践,我非常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

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馆长的分享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正在建立一个 人工智能研究助手价值框架 ,而且已经开放了多个人工智能工具: 普利莫研究助手(Primo Research Assistant) 、 ProQuest 电子书研究助手(ProQuest eBook Research Assistant) 、 Keenious 以及 《科学网》(Web of Science)研究助手 。这种大规模尝试让我既兴奋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平衡机遇与挑战的?

其实,在参加年会之前,我也邀请过 Keenious 来我们图书馆做演示。我们也开通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人功智能助手。坦白说,反馈并不算积极。许多同事担心人工智能会威胁到图书馆员的岗位安全,或者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些教师甚至直接指出:人工智能的摘要功能有时不够准确、不够相关,特别是对大一新生来说,如果过度依赖,反而可能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种担忧,有人建议干脆把这些工具“关掉”。但我并不认同。对我来说,人工智能工具既然已经出现在学术环境中,学生终究会接触到。与其让他们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盲目使用,不如让图书馆员走到前面,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比如通过更多的 工作坊(workshop) ,带领学生了解功能与局限,强调验证与批判性思考。这样,人工智能就不是替代品,而是学习的助力。

在会议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嘉宾们的回应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认为,图书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角色可以总结为几个维度:

透明性 :让师生清楚人工智能工具的运作逻辑。

选择权 :保留使用或不用的自由。

隐私 :保护用户数据与信息安全。

可及性 :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公平使用。

技术与馆藏 :把人工智能与资源体系有效整合。

社会责任 :培养学术诚信和信息素养,关注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番总结让我感触很深。人工智能的到来确实会让图书馆面临挑战,但它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定义角色提供了契机。我们不只是资源的管理者,更是学术生态中的教育者与引导者。

或许,这正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在信息快速演化的浪潮中,帮助学生和教师保持清醒,学会质疑,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任地使用工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504277.html

上一篇: 从西点到惠特曼:图书馆如何在困境中转型 下一篇: 心理健康的光:在生活挫折中温柔对待自己

主题:人工智能|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