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亲身经历谈研究方向的选择与持续



速读:亲身经历谈研究方向的选择与持续亲身经历谈研究方向的选择与持续精选。 社会发展的车辆持续向前,研究热点也会因时代需要而改变。
亲身经历谈研究方向的选择与持续

精选

已有 74612 次阅读

2025-6-1 18:14

| 个人分类: 人才培养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每年都带研究生,也有很多学生问我,怎么选择研究方向,我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实际情况出发,谈一点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1 )研究方向的选择

2007 年进入某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当时对于研究方向也是一头雾水; 很 幸运的是 ,导师非常民主,只给我提了几点建议,还鼓励我自由发挥,可以自主选题。

经过一番思量后,我选择了车内环境,算是学科交叉研究,从暖通空调转到交通舱室,导师及团队成员以前都没有做个这方面的研究;我算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可是在当时,这并不是 “香饽饽”的大螃蟹,而是非常的冷门,无人问津与关注,车辆行业本身都不重视,更何况是暖通空调行业。

回想起当时 读博 的情景,从实验调查、化验分析 、 坐冷板凳、认真阅读、咬文嚼字、忙碌实验、反复写作,回复评审、再评再回、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 也许是喜欢吧,我坚持下来了,通过 4 年的学习、锻炼,最后发表中国科学院 1 区 SCI 期刊 1 篇、顶尖中文期刊 1 篇,并通过博士论文评审与答辩。

博士论文题目: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分析评价及吸附光催化研究

摘要 部分摘录 :

挥发性有机物 (VOC) 是影响车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 是引起 “驾车综合症、新车味道”的主要因素。 通过现场 调查分析了 125 辆汽车内 VOC 污染浓度 , 车内苯、甲苯、二甲苯与 TVOC 浓度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比例依次是 14.4% 、 65.6% 、 37.6% 与 92.0% ; VOC 浓度与车内温度、车内湿度或者汽车排量成正比 , 与车内体积、车龄或者总里程成反比 , 随通风方式、运行速度、车内气流、采样地点或者车辆档次的不同而变化。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出车内 VOC 质量浓度与 13 个影响因子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 , 使用聚类分析表明车龄与温度聚类最紧密 , 得出车内 VOC 浓度的最大影响因子是车龄 , 其次是车内温度 , 通过曲线拟合表明车内 VOC 浓度与车龄 、 车内温度 依次为 一元三次方程 、 自然对数函数关系 。

基于健康风险评价公式 , 反推导得出车内空气苯 污染 的危险致癌浓度 (CD) 与暴露者的寿命 (AL) 、体重 (BE) 、暴露频率 (EF) 、暴露时间 (ET) 、呼吸速率 (IR) 、暴露年限 (LT) 的函数方程 , 车内男性乘客、女性乘客、男性司机与女性司机的 CD 分别是 450 、 470 、 67.5 与 70.4 μ g/m3 , 车内 VOC 健康 风险程度都是男性司机 > 女性司机 > 男性乘客 > 女性乘客。采用振荡浸渍法合成了 Pt/TiO2/ACF 复合材料 , 对 VOC 的 平均去除率 为 75% 左右, VOC 在 该 材料上的净化 , 形成了吸附 - 催化 - 吸附 - 催化的良性循环; Pt 的沉积提高了 TiO2 光催化性 , 增强了 该 材料对车内 VOC 污染的吸附光催化净化效率。

引用下载情况: 目前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得知,本博士论文已经引用 40 次,下载超过 2690 多次。

2 )研究方向的持续

再次幸运的是 ,博士毕业时,只参加了 1 个单位求职面试,就录用了,从博士生到高校教师。在大学校园里继续从事车内环境研究,并拓展到舱室健康、舱室安全、健康汽车、晕动症、智能座舱环控、人机环系统、人因工程、人类工效学等相关研究, 2023 年“ 课题组团队 ”出版了该研究领域首部系统性的学术专著 《车内环境与健康安全》 。

三次幸运的是 ,目前该研究领域成为了当前 研究的一种热点问题 ,除了车辆行业很重视外,其他交通、安全、医学健康、暖通空调、人工环境等行业都很重视。

这就是研究方向的选择,保持一颗 “ 好奇的童心 ”很重要, 喜欢或热爱 很有正能量,这是你能够或愿意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社会发展的车辆持续向前,研究热点也会因时代需要而改变。 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研究基础能力 很关键,以这个 “不变”应“万变”,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变迁,赶得上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小开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545-1488110.html

上一篇: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下一篇: 神奇AI解决实验室的惊喜发现-请专家鉴定

主题:研究|研究方向|选择|亲身经历谈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