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滥用AI写作工具,是科研焦虑的症状


速读:滥用AI写作工具,是科研焦虑的症状滥用AI写作工具,是科研焦虑的症状精选。
滥用AI写作工具,是科研焦虑的症状

精选

已有 8027 次阅读

2025-8-8 01:11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在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普及引发了科研写作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一类以“AI辅助写作”“自动生成论文”为核心卖点的商业培训课程开始迅速扩散,尤其是在一些科研写作压力较大的语境中,这类培训班几乎形成了产业链式的存在。

我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营销邮件,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 一、论文写作被结构化为“任务”,催生对速成技术的需求

在某些科研体系内,学术写作与具体的职称评定、毕业要求、考核晋升高度绑定。论文的存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节点任务”,而非自然的研究产出。这一制度环境下,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短期内必须完成写作指标”的压力。

在这种语境下,任何能够“缩短写作时间”“降低语言门槛”的工具,都容易被期待为“解决方案”,甚至是“突破口”。

AI工具的出现,尤其是以语言生成模型为代表的写作辅助系统,恰好对接了这种需求。一些培训组织敏锐捕捉到这一心理,将其商业化包装为“高效发表”的捷径。大量“AI写作训练营”“SCI论文一键生成课程”因此迅速流行。 二、AI工具的边界被有意模糊,伦理风险被刻意忽略

当前主流语言生成模型在科研写作中的作用,应更多地被理解为 语言层面和结构层面的辅助 。它们可以提升语句表达质量,帮助非母语作者更流畅地组织内容,但它们并不具备真正“生成研究内容”的能力。

部分培训课程在宣传中有意淡化这种边界,使用“自动写论文”“不会英语也能发表”等话语进行误导,从而营造出AI可以直接替代科研写作过程的错觉。这种宣传不仅夸大了工具能力,也有可能引导使用者误入学术不端的风险边缘。

目前,多数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已开始对AI生成内容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例如,禁止AI模型署名,要求作者声明AI在写作中的使用方式,强调研究责任应完全由人类作者承担等。 三、学术文化差异决定了对AI写作的接受方式

从公开信息来看,在一些科研环境制度较为成熟的学术机构,AI写作工具的使用较为谨慎。它们通常作为编辑与润色的工具被使用,更多体现为一种辅助能力。

而在另一些科研语境中,面对较强的量化考核压力,AI工具则更容易被视为一种“写作捷径”甚至“替代写作”的工具。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既有科研评价体系结构的差别,也有学术诚信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差异。 四、AI辅助科研写作:可行性简要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AI在科研写作中的作用和边界仍需清晰划分。以下为不同用途下的可行性分析:

AI辅助科研写作:用途与风险对照表

主题:工具|AI写作工具